三乘教法:小乘、大乘和金刚乘
一、判教
佛陀给出众生趋向解脱的方案,概括为一句话就是:打破无明见真实。首先,佛陀用各种方法解构我们凡夫自以为真实的世界。其次,一旦凡夫自以为真实的世界被佛陀解构了,那诸法的真实性自然显现。
凡夫所执着的、自以为真实的世界分两类:人我和法我。什么是人我?就是执着认为有一个真实存在的我。小时候的我,长大的我,老了的我,都是同一个人,虽然声音、外貌、思想一直在变,但有一个内在的精神世界的我是不会变的,这种对众生(你、我、他)真实存在的执着,就叫人我执。一旦有了人我执,就会对外在的世界(法我)也产生一种真实存在的执着,也就是法我执。
人我属于法我的一部分,即人我执也属于法我执。佛法的根本,就是要破除这两种执着,彻底解构我们所认为的真实世界。
因为众生的根基千差万别,所以佛陀下的药也不一样,由此产生了八万四千法门和各个宗派。对于佛陀教法的差异性的判断,我们叫作判教。历代不少祖师大德依据自己对佛陀教法的理解做了各自的判教,每一种判教都有自身的合理性。
一直以来,因为不了解判教的缘故,佛教内部本身也引发了无数的争论。比如小乘佛教会说大乘佛法不是佛法,大乘显宗也说过密宗不是佛说的。密宗里面的有些宗派,又会说大圆满不是佛说的。对于这些现象,弥勒菩萨在《大乘经庄严论》中的有一品,专门讲了这个问题:释迦牟尼佛传法,是针对每个众生的不同根基而因材施教的。小乘根基的人,只能听懂小乘佛法,就像小学生只能听懂小学课程,没有听过中学、大学的课程,甚至连还有中学、大学都不知道一样。有些小学生会认为,如果不是自己学校所讲的课程,那就是错的。他们不知道自己是小学生,总觉得自己已经学得很到位了。同样,佛教内部也有这样的问题。上上的宗派会包容和随顺下下的宗派,但下下的宗派却会否定上上的宗派。这里所谓的上下,只是从每个宗派的教法和最究竟、最圆满的实相之间的距离来安立的。所有佛法的宗派当中,兼容性最好的,就是大圆满,其次是一般的密法,然后是大乘显宗,最后是小乘佛法。
最权威的判教是佛陀自己做的,佛陀老人家在《解深密经》中把自己一生的教法分成三个层次,分别起名为初时教法、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
二、初时教法
佛陀第一转法轮的关键词是:四谛、无我、涅槃寂静。
佛陀讲生命充满苦,而苦的因缘是什么呢?是集,一切法都是因缘聚合集成,渐而败坏(无常)。而集的这一切又是由心造作的,心如果灭掉,就能证入离苦之寂灭,为了达到这个境界而修行的方法叫道(三十七道品),这就是四圣谛:苦、集、灭、道。
认识苦,是四圣谛修行的起点,也是走向解脱的第一步。
世间万物的生命,从开始,到结束,从慢慢堆积,到最后的幻灭,没有什么会是永恒,即使过程再长,再美好,结束,却不过就是一瞬。就是生命,一切皆无常。
任何堆积起来的东西都会垮掉,任何积聚的东西都会消散。古往今来,无论是朝代还是国家,有兴盛就一定有衰败,有创立就必定有消亡,这些都是自然规律。懂得这些道理后,我们的认知就会开始改变,不会再去执着很多东西。再美丽的建筑无非就是钢筋水泥,再美妙的花朵不过就是春夏秋冬,看上去再健康再美丽的身躯不过就是百年。
只有彻底了知轮回没有丝毫的安乐,我们才会明白解脱的可贵,我们才会觉得只有解脱才能永远地超越这些事情,这种对解脱生起的强烈欲望,就叫出离心。
接着,佛陀用十二因缘解构人我执,同时通过三十七道品的修持方法引导众生证悟人无我从而获得清净涅槃的解脱境界。前面讲过,凡夫执着的真实世界有人我和法我,而初时教法暂时搁置了诸法实相的问题(法无我),而侧重告诉我们通过解决内在的烦恼可以获得自身的解脱(人无我),所以也叫别解脱乘或者小乘、根本乘。
小乘佛教的代表作是《阿含经》,现在主要存在于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斯里兰卡等这些东南亚国家,根据地理位置的缘故,所以也称为南传佛教。
三、二时教法
佛陀第二转法轮的核心教法是:将一切万法抉择为空性。
空性有两种,在具有实执的实执的众生面前暂时承许单空,但抉择最究竟的法性时,诸法都是远离四边八戏的大空性,《金刚经》为代表的般若系列就是典型代表。
由于般若法门太过高深,远远超过了当时大部分众生的根基(经典记载,有些比丘第一次听到般若空性甚至当场吐血),所以初期小乘佛法比较兴盛。直到佛陀涅槃四百年后,佛陀授记的龙树菩萨出现于世间,他完全领悟般若空性的真实义后造了中观六论,开创了大乘佛法的甚深见派,也叫中观学派。佛陀涅槃大概九百年后,无著菩萨因为难以读懂般若经而修持弥勒法门,以神通入兜率天在弥勒菩萨面前听受了《现观庄严论》为主的弥勒五论,开创了般若经隐义修道次第的广大行派,也叫瑜伽行派,或者唯识宗。另外还有一个传承:伟大行派,可以看作广大行派的分支,由佛陀传给文殊菩萨,再传给寂天菩萨,典型代表作就是《入菩萨行论》。
不是为了自我的利益,而是为了利益所有的众生,令他们全部成佛和解脱,这是二时教法的特色,所以也叫大乘佛法或显教、显宗,这种教法的核心就是大悲心和空性慧。
大乘的教法主要在中国,包括汉传佛教(北传佛教)和藏传佛教。藏传佛教以中观为主要指导思想,汉传佛教以唯识为主要指导思想,玄奘法师就是唯识学的典型代表。
四、三时教法
佛陀第三转法轮的核心是:光明如来藏。
由于二转法轮的空性非常难懂,容易误解为什么都不存在,从而走向虚无主义,所以佛陀进一步指出:尽管万法本体是空性,但光明与空性恒常不离的如来藏在每个众生相续中都有,也就是说每个众生都有佛性,要通达这一点,需要学习《宝性论》。
三转法轮,可以理解为成佛的心路历程。第一转法轮破实有的执着,第二转法轮破实有和空的执着,第三转法轮告诉我们,当有和无消失后,剩下的并非虚空,而是一种言语和思维无法表达的不可思议的境界,这就是一切万法的本体:如来藏,或者叫光明、本性、真如。
五、金刚乘
第三转法轮还揭示了众生与佛陀的关系,达摩祖师曾用了一个很好的比喻:众生与菩提,亦如冰之与水。
冰和水完全是一个东西,除了冰以外没有水,除了水以外没有冰,只是在不同温度下,才有了水与冰的各自显现。同样,众生与佛陀的本心同为如来藏,因为被无明遮障,就有了具烦恼的众生;一旦远离了无明的垢染,这即称之为佛。这种超乎寻常的见解,衍生出来了一种教法:金刚乘。
金刚是不坏的意思,就是不会被任何事情改变、破坏、增加、减少,换句话说,不增不减、不垢不净的东西,才称为金刚。以佛陀内证的智慧作为道路,就叫金刚乘或密乘、密宗,比如九乘佛法之巅的捷径大圆满。
金刚乘的要点就是这样,当我们展现贪欲、嗔恨、邪见、傲慢和嫉妒的时候,佛陀告诉我们,其实这和我们本来具有的智慧是一码事,因为我们不认识就把它变成了灾害,造成了轮回。当我们认识它的时候,就会发现它本来是清净的,本来是觉悟的,这也是禅宗所说的烦恼即菩提。
大乘显宗告诉我们,你现在是凡夫,发菩提心后通过漫长的修行可以成佛。密法完全不这样,而是直接说:你本来是佛,你本来就具足和佛陀一样完美的功德,圆满的智慧,没有任何的缺失,甚至你比佛还多了一样东西:无明。佛除了没有无明之外,别的都跟你一模一样。
你本来是佛,这是金刚乘和其他教法最大的不同,也是最殊胜的地方。
无明不是一个有形状的东西,而是不知真假对错的一种妄想。如果佛果是究竟,那么它就不是通过增添而得到圆满的,而是它本来如此。如果通过增加之后才圆满的东西,说明它是造作出来的,那说明佛也是无常的,不究竟的,佛的智慧也是造作的。因为佛不是无常的,佛就是圆满的智慧,所以它不是造作出来的,它是本来如此。如果它本来就是这样,那么我们怎么能够从本来就是的状态当中觉醒过来呢?这就是金刚乘教法的秘密。
六、总结
佛陀三转法轮,开演了小乘、大乘显宗、大乘密宗,教义由浅入深,就像世间的学习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民国四大高僧之一的弘一大师曾说:密宗的教法最为高深,修持最为真切。现在很多人因为不懂其中的道理,轻易的诽谤密法,造下无边罪业,让人痛心。
《真实名经》:于诸三乘出离中,唯住一乘之成。
佛陀根据不同的人,不同的因缘,不同的善根,不同的喜乐,为大家建立了不同的法门,从最终的意义上是平等的,但修行的道路是不同的,所以解脱的快慢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