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13课-脉络&难点&法师辅导
思维导图下载
xmind文件下载:
https://pan.baidu.com/s/1x-GEM8sjm1ZZX1EcXT1IcQ
提取码:s5a5
JPG文件下载:
https://pan.baidu.com/s/1S-xAxLAvgfNeGTp8v_GTzQ
提取码:vx86
本课脉络
简略分析
简述科判位置
丁二、具足六度
一、总说具足六度
(一)一定要具足
(二)可同时具足
(三)旁述:要重视闻法方式
二、分说:闻法如何具足六度
(一)总说:《现证续》教证
(二)分说
(三)总结:闻法时的六波罗蜜多务必要具足
三、分说:其他善行也要具足六度
(一)修行如何具足六度
(二)放生如何具足六度
(三)传法如何具足六度
四、结论:无论任何善法都应具足六波罗蜜多
丁三、依止其他威仪
一、应舍之行为
(一)教证:《毗奈耶经》:”不敬勿说法,无病而覆头,持伞杖兵器,缠头者勿说。“
(二)教证解释:
(三)补充:《入行论》:“无病而覆头,缠头或撑伞,手持刀兵杖,不敬勿说法。”
(四)总结:一定要重视闻法规律
二、应取之行为
(一)教证:《本生传》:“坐于极下地,当具温顺仪,以喜眼视师,如饮语甘露,当专心闻法……”
(二)教证解释
三、总结:务必要以欢喜心,恭敬心长期依止善知识,断除一切不敬的威仪
展开分析
简述科判位置
丁二、具足六度
一、总说具足六度
(一)一定要具足
(二)可同时具足
1、遣疑
1)疑:布施时不能持戒,持戒时无法安忍……
2)遣:教证宣说行持一度其余五度可统统具足
2、例说(以闻法为例)
(三)旁述:要重视闻法方式
别说:调整发心,闻法才有意义
二、分说:闻法如何具足六度
(一)总说:《现证续》教证
(二)分说
1、布施度:“奉献花座等”
1)正说:摆设法座、铺陈坐垫、供养曼茶罗以及花鬘灯等
2)别说:
① 学院道友:不必在法座前供养
② 学会道友:
A、供养设施:清扫,装饰,供养闻法设备(电视机)
遣疑:
a、疑:认为出钱买电视最后归别人所有/听课人太多,用破电视即可
b、遣:应对方便设备作上师想
B、供养道友:购买水果、矿泉水也是在圆满布施度
3)总结:听法时尽己所能上供下施,就是布施波罗蜜多
2、持戒度:“随处戒威仪”
1)正说:随处做洒水、清扫、喷香水等善行;遮止不恭敬的威仪
2)别说:遮止不恭敬的威仪(正面说/反面说)
3)旁述:具足六度并不困难
3、安忍度:“不害诸含生”
1)不损害诸有情
① 不伤害含生
② 不损害金刚道友
2)忍耐求法苦行
3)不畏甚深法义
例说:上师自身为例
4、精进度:“于师生正信”
1)正说
2)例说
① 佛法角度
A、举例:法师讲法,弟子愁眉苦脸
B、劝诫:听受大乘佛法极为难得,应生欢喜
② 世间角度
劝诫:应长期坚持
5、静虑度:“无散闻师教”
1)正说
2)如何做:养成专注的习惯
① 正说:养成专心听课的习惯(正面说/反面说)
② 例说:
A、不专注闻思佛法
B、世间课堂不专注
③ 劝诫:
A、正面说:应专心致志,尽量圆满静虑波罗蜜多
B、反面说:凡夫人百分百一丝不苟,有一定困难
C、结论:养成专注的习惯,应该没有问题
6、智慧度:“解疑问难题”
1)正说
2)别说:以辩论遣除增益
① 人的角度:辩论训练的必要
A、总说:辩论推广很有意义
B、过患:未受过辩论训练的过患
例说
C、劝诫:应以开放心态面对
② 法的角度:探讨佛法需要辩论
A、总说:佛法的真正意义,通过辩论才能深入领会
B、例说:上师自身为例
C、结论:学习佛法应像提炼纯金一样(正面说/反面说)
③ 结论:听课后一定要探讨,探讨过程中不要生气
(三)总结:闻法时的六波罗蜜多务必要具足
三、分说:其他善行也要具足六度
(一)修行如何具足六度
(二)放生如何具足六度
(三)传法如何具足六度
四、结论:无论任何善法都应具足六波罗蜜多
丁三、依止其他威仪
一、应舍之行为
(一)教证
《毗奈耶经》:”不敬勿说法,无病而覆头,持伞杖兵器,缠头者勿说。“
(二)教证解释
1、不敬
2、无病而覆头
3、持伞(正面说/反面说)
例说(正面角度)
4、持杖
5、持兵器
6、缠头
(三)补充:《入行论》:“无病而覆头,缠头或撑伞,手持刀兵杖,不敬勿说法。”
(四)总结:一定要重视闻法规律
1、过患
1)总说:闻法时不如法的过患(教证/公案)
2)别说:此处“依止其他威仪”中所说的过患
2、劝诫:要好好学习闻法方式
二、应取之行为
(一)教证:《本生传》:“坐于极下地,当具温顺仪,以喜眼视师,如饮语甘露,当专心闻法……”
(二)教证解释
1、坐于极下地
1)解释:上师面前/电视面前
2)例说:
① 上师面前:法王呵斥部分道友为例
② 电视面前:有条件最好坐在地上
2、当具温顺仪
3、以喜眼视师
4、如饮语甘露,当专心闻法
三、总结:务必要以欢喜心,恭敬心长期依止善知识,断除一切不敬的威仪
本课难点
为什么“于师生正信”属于精进度?
本课中讲到了闻法过程中如何具足六度,虽然表面看来,听闻佛法好像和布施、持戒、安忍等六度毫不沾边,但是上师解释后,确实会觉得没错,是这样的。
其中精进度,上师解释的是“于师生正信”,这点和我们平时理解的精进不太一样,我们平时觉得:这个人很努力,很勤奋就是精进。但精进的本质,就是《入菩萨行论》所说的“进即喜于善”。精进就是喜爱善法,尤其是大乘佛法利他成佛这方面的善法,非常地欢喜。如果我们的身体坐在闻法的行列中,其实内心并不高兴,或者是来自于某种压力,或者是其他的因缘来闻法,这样虽然有闻法的功德,但是不属于精进。
就像世间人要搞一个事业,他必须十分热爱它,才能把事情做好。但是世间人的勤奋努力,并不属于精进,有些世间人很勤快,为了养家糊口,每天只睡四个小时,大部分时间在赚钱。做小生意、小餐饮的人起早摸黑,半夜就准备早点、和面等等,忙到很晚才收工。我们不否认,但这不属于精进,精进有严格的定义。
真正的精进是喜于善,对善法方面很欢喜——“进即喜于善”。对放生、顶礼、闻法很欢喜,对自己或他人做善法很欢喜,这种欢喜希求的心态才是精进的本体。
——部分内容恭录自《入菩萨行论》第95课生西法师辅导
外在的形式重要吗?
本课的后面上师讲到“依止其他威仪”,其中谈到了对那些不恭敬的人,持伞、兵器、缠头、覆头的人不能传法,穿鞋、坐的比上师高都是不如法的行为,有的人觉得:哎呀!好麻烦!要求这么多条条框框,何必呢?
很多人说,只要心到了,外在的形式不重要。其实内心和行为是相互影响的。比如你面见一个大领导,由于内心十分敬畏,表面上就会看得出十分恭敬的姿态;反过来,如果做一个双手合十,鞠躬磕头的动作,心里肯定也会随之生起恭敬的感觉。所以从行为上纠正发心也广泛应用于各种场景,例如上学时老师要求坐端正,手背后,军训时要求站军姿……同样,闻法时做一些外在行为的调整,十分有利于端正我们的发心。所以,从这一点也能够看出佛菩萨对我们的爱护之心,不是他们对我们要求多,而是只有要求我们这样做,才有利于我们以非常尊敬,殷重的心来听闻佛法,才能让我们真正得到佛法的利益。
编写师兄:定解B17、定解B18
审核师兄:定解B06、定解B07
档案编号B01013-定解B06-001
点击
查看《前行广释》第13课法师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