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智悲学子 >> 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126课-重点&难点&讲记脉络 Back

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126课-重点&难点&讲记脉络

学习笔记链接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_WwI6IuDEOHyhWm__TmXPA

提取码:ycxi

档案编号B06126-定解B01-012


正文脉络


本课重点


整个修道离不开善知识


(一)初

1、略说

要想修行一门正法,首先必须寻找一位具足一切法相的真正善知识,这在学佛修法的历程中,是最重要的一环。


2、详析

(1)即便是利根者也需要依止善知识

善财童子:尽管善财童子是利根,且已通达许多内外法门,但在修持上还需要指点。所以,文殊菩萨还是让他参访、依止善知识。于是他一路南行,相继依止了五十三位上师。


(2)依止对境当为具相善知识

A. 何者不是观察善知识的标准

a. 外相不是:很好看、很可爱、很慈祥等外相不是观察善知识的标准。

b. 自己的分别念:凭着“有缘”、“无缘”的分别念,也不能判定是否为具相上师。

c. 他人介绍:根据别人的介绍、上师的自我介绍,就认定他是真正的上师,这也不见得合理。

B. 何者是观察善知识的标准

a. 来自哪里。

b. 依止过哪些善知识。

c. 是否具有经论中所讲的上师的法相。


(二)中


1、略说

视师如佛


2、详析

(1)对上师生不起真佛想之因

这就是先前不观察的结果:依止前没有仔细观察,依止后越观察越觉得有问题、不理解。


(2)“视师如佛”不是藏传佛教独有的修法

A. 汉传佛教里也有

《金刚顶经》云:“恭敬阿阇黎,等同一切佛,所有言教诲,皆当尽奉行。”

B. 藏传佛教让这种教义成为了传统

上师以自己为例:从有缘依止法王如意宝那天起,直到今天为止,从未想过上师是凡夫。不过常常会有的感觉是,上师的密意我确实不懂,这是常有的现象。但在所有的时候,我对上师只有一种理解:上师与佛陀无二无别。


(3)视师如佛的必要性:视师如凡夫则不得加持

阿底峡尊者说:“大乘功德的成就,完全依赖于上师才能生起,你们藏地的人把上师看作凡夫,这样怎么能得到加持?怎么能获得殊胜成就呢?”


如理依止善知识


(一)正面


1、当具信心

经中说:“胜义谛是依靠信心而证悟的。”


2、当依师闻法并生报恩想

阿底峡尊者曾说:“诸位法友,在没有获得菩提之前需要依止上师,因此要依止殊胜善知识;在没有证悟实相之前需要闻法,因此要谛听上师的教授;一切安乐均是上师的加持,因此要报答上师的恩德。”

A. 善知识的范围

只要能为你传讲四句以上的佛法,就是你的善知识。

B. 依止上师最重要的是依师闻法

a. 在未证悟实相之前,还应该听闻佛法。

b. 如果了解闻法的重要性,就会去推别的事情,而不是佛法。

c. 应该发愿:在有生之年,乃至生生世世中,依止善知识,精进闻法。

d. 对上师当生报恩想

若能在有生之年,乃至生生世世中,依止善知识,精进闻法,则必定能获得世出世间、暂时究竟的一切安乐。而这些,也都是来自上师的加持。所以,要时时感恩上师,想着报答上师的恩德。


3、当了知世出世间的成就均来自于善知识

噶当派的喀喇共穹格西说:“必须认识到,上师是世间、出世间一切成就的作者。”


(1)世间成就来自于善知识

省庵大师云:“若无世间师长,则不知礼义;若无出世师长,则不解佛法。”


(2)出世间成就来自于善知识

即使是出世间的开悟,来自传承的加持始终是决定性的因素;离开世间师承的话,也不圆满。如永嘉大师看《维摩诘经》开悟以后,还要六祖来印证。


(二)反面:不敬上师则无所收益


1、喀喇共穹格西

“即使精通三藏,但如果不恭敬上师,对上师没有诚信及感恩戴德之心,也不会有所收益。”


2、《水木格言》

“不敬上师之人,纵通百论无义,水中枯树百年,不会生出绿叶。”


上师瑜伽是最深的修法


(一)上师瑜伽之超胜处


1、上师瑜伽超胜一切生圆次第

密宗金刚乘的一切道法中,唯独上师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因而所有续部中都讲述了上师瑜伽的修法,并且指出这一修法比观修一切生圆次第更为殊胜。如续部中云:“何人俱胝劫,修十万本尊,不如一刹那,忆念上师胜。”


2、大圆满依上师瑜伽而证悟

A. 大圆满之外的宗派如何抉择及证悟

a. 下乘:显宗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要凭借因明、中观的伺察推理等方式,来抉择甚深意义。

b. 下续部:事部、行部、瑜伽部

要先获得共同八种悉地之后,才能取证究竟的殊胜佛果悉地。

c. 上续部:玛哈约嘎、阿努约嘎、阿底约嘎要通过智慧灌顶的喻智慧来直指义智慧。

B. 大圆满依靠上师的加持力就能使自相续中生起证悟

a. 依靠上师的加持使自相续生起证悟

(a)所依

唯一依止一位传承如纯金丝线未沾染破誓言之锈一般、具有殊胜证悟的上师。

(b)能依

将这位上师看成真佛,以坚定不移的虔诚信心与恭敬心猛烈祈祷。

(c)果

使自己的凡夫心与上师的智慧成为无二无别,也就是说,依靠上师的加持力,就能使自相续中生起证悟。

b. 要点

(a)所依

Ⓐ 对上师的要求

传承及誓言清净,又具有证悟。如果不具有证悟,只要传承未被破坏,在他面前听法也是可以的。

Ⓑ 自宗传承上师清净

我们的传承上师中,像华智仁波切、麦彭仁波切以及法王如意宝等,他们在传法时常讲:“我的传承清净无垢,在我的传承上师与我之间,从未被破誓言的晦气所染。”

(b)能依

依止具有证悟的上师,视其为佛陀,通过上师瑜伽的修法一心祈祷,自然会现前证悟的。

(c)小结:证悟的必经之路

“当知胜义俱生智,唯依积资净障力,具证上师之加持,依止他法诚愚痴。”

胜义俱生智慧,依两点而证悟:积累资粮、净除罪障;具有证悟之上师的加持。

c. 教诫:要想方设法让上师的教言入心

(a)上师的教言入心则可随时自取悉地

萨哈尊者说:“师言入于何人心,犹如现见手中宝。”

上师的教言入于何者的心里,那他就像将如意宝掌握在手里一样,何时求取悉地都随欲自在。

(b)如何才能使上师的教言入心

Ⓐ 当取

ⓐ 珍视上师的教言

一个“视师如佛”的弟子,自然会珍视上师的每一句教言,用于自己的修行。

ⓑ 了解上师的意趣和密意

上师的某些教言是有密意的,是为摄受不同众生宣讲的。

Ⓑ 当舍

上师的每一句话他都看不惯,常常生一些不好的分别心,甚至放弃甚深教言,这就是一种魔障。


(二)上师瑜伽超胜之理


1、道超胜

(1)道超胜于生圆次第

全知法王无垢光尊者在《虚幻休息》中说:“依靠观修生圆次第各道本体不能解脱,因为它们还需要依靠行为及助缘等。唯以此上师瑜伽自道本体,才能使自相续中生起实相的证悟,而得解脱。所以说,一切圣道中,上师瑜伽最为甚深。”


(2)修持上师瑜伽时直接观上师的形象

A. 为何直接观上师形象

按《虚幻休息妙车疏》的观点,修上师瑜伽时,一定要观想上师的形象,上师的形象不能改变。这样观修,可以迅速获得解脱。

B. 根据自身情况而行

a. 具信弟子

直接观上师的形象

b. 不具信心弟子

转变成佛菩萨的形象也可以


(3)教诫:修行要稳重

如果在二十年前修这部法,二十年后、三十年后还在修这部法,那这种稳重的人,他的相续一定会得到改变的。


2、果超胜

(1)暂时:祈祷上师一遍功德无比

《誓言庄严续》云:“十万劫中勤观修,具相随好之本尊,不如刹那念师胜,念咒修法千万遍,不如祈师一遍胜。”


(2)究竟:修上师瑜伽一生成佛

A. 藏地一位大成就者说:“每天至少作十几次祈祷上师,若无感应,就算我胡说。”

B. 第四世班禅大师曾说:“一生成佛法,具相上师尊,一心诚祈祷,是深密法集。”

C.《阿底庄严续》中说:“观具恩上师,于头顶心间,或于手掌中,千佛之成就,彼人亦可得。”


(三)修持上师瑜伽中的诸多问题


1、座上

a. 最好能每天不间断地修上师瑜伽,要常常观想上师放光融入自心,自心与上师无二无别。

b. 早上起来念一遍上师瑜伽,中午、下午以及晚上睡前,也都各念一遍。


2、座下

在后得位,能了知一切现象均是上师的游舞幻变,并在行住坐卧中以此摄持,即将一切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都观为上师的加持。


3、会得何种果

在上师的幻变游舞中行持下去,自然而然会现前证悟的。


4、念大成就者的祈祷文

(1)一定要念大成就者的祈祷文

祈祷大成就者,与祈祷一般的上师,这种差别,就像对如意宝和对普通宝物祈祷一样,效果是完全不相同的。如果是一位大成就者,你修他的上师瑜伽,加持一定是不共的。


(2)“我不是法王如意宝的传承,念他的祈祷文会有利益吗?”

就上师的加持本面而言,传承不是障碍。就像天空中的月亮,不论水器放在哪儿,它的影像自然会映现其中。


编写师兄:定解B09

审核师兄:定解B01

档案编号B06126-定解B09-009


本课难点


上师瑜伽


(一)何为上师瑜伽


1、瑜伽:出自印度梵文,意为相应。


2、上师瑜伽:就是与上师相应的修行。


(二)修上师瑜伽之必要


1、与三宝和实相相应

上师具有很多不共的功德,通过上师瑜伽修法,以恭敬心、欢喜心、信心祈祷上师,可加持我们的相续尽快成熟。早日清净迷乱,与三宝、实相相应,显现本具的佛性。


2、唤醒内在佛性

内在上师是我们的佛性,外在上师是我们本来佛性的外显,显现成上师的形象帮助我们唤醒内在的佛性,让内在的上师完全地显现出来。


3、捷径证悟法

唯有上师瑜伽自道的本体不需要依靠其他的助缘、行为,仅靠上师瑜伽就可以在相续中生起实相的证悟而获得解脱。所以我们一定要努力让自己生起清净的信心、恭敬心,非常强烈地去祈祷。


视师如佛


(一)寻找真正的善知识 


1、依止具足法相的上师

经详细观察上师是否具备法相后:

(1)自己有信心就可以依止。依止后,只能观功德,不能挑过失。


(2)如果不具备足够的条件,最好只是以恭敬心去请教问题或结缘。


2、为什么有时候觉得上师不对?

(1)认真就输了

凡夫因种种喜好、习气,所见到的缺点未必真是过失。


(2)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

当自己的智慧未能理解上师的密意时,应意识到是自己的问题。


3、观师之过唯增过失

如果你认为只有佛陀才完美无缺,一味地观察上师的不足,那只是徒造恶业而已。


(二)视师如佛与依法不依人不矛盾


1、 依师=依法

(1)视师如佛是佛经所说,依师即是依法。

(2)如《金刚顶经》云:“恭敬阿阇黎,等同一切佛,所有言教诲,皆当尽奉行。”

(3)上师是鲜活了义的法

上师的身语意都安住、相应于实相,上师本身就是法鲜活的代表,无论走路、说话、接触到或无形中,都能利益无量众生,依止这样的上师没有违背依法不依人的原则。


2、依师=依佛

上师的内在具足佛的功德,是三宝总集,依师即是依佛。


3、二者的不同侧面

一个是从法的角度讲,一个是从知识的角度讲。

(1)依法不依人是指我们在证悟方面,要依靠佛法。

(2)依止上师是指在到达证悟之前,要依止上师。

(3)如:我们在大学读书,书的内容相当于佛法,内容很重要,但要学到书中的内容,需要依止教授,就相当于上师。

A. 一方面,上学的时候,老师很重要,就要“依人”;

B. 另一方面,读大学不是光靠老师,自己要学知识,就是“依法”。


如何做到视师如佛


(一)了知上师是佛


1、不了义的观点:上师是化身

(1)上师是佛为了利益众生,以大悲、愿力、所化众生的福德力,如水月般以缘起而显现。


(2)世尊也说过上师是佛陀的幻现,上师成立为佛是显宗密宗共同的观点。


2、不共了义的观点:上师是法身

(1)上师的意,深明无二的基住智慧,是本体本来清净的佛陀、永恒稳固无迁无变的无为法佛陀法身。

(2)上师色身的本体是法身,法身的现象是色身。

(3)内在所表义智慧是上师意法身,能表示法身的能表相的上师显现身语意相。


(二)了知上师的一切所作所为都是佛陀的事业


1、共同事业

有息、增、怀、诛四种,又分为世间与出世间两种。

(1)世间的事业

如果上师做世间的法官,用世间法来解决纠纷、调解不和等等,就要想到那是息业。

如果上师积累财物、收割庄稼、建造房屋、经商谋利等等,要想到这一切都是增业。

当上师勾招男女等,哪怕是每一天都带着一百个女人,也要看成是怀业。

即使上师挑起争端、发起争斗、兴起动乱,每一天宰杀一百只牲口,也要把这看作是诛业。


(2)出世间的事业:

观想上师放射白光,是能消除疾疫、刀兵、饥馑等八大灾难或十六大难的息业。

放射黄光,是增上福寿荣华财产受用等六种圆满的增业。

放射红光,是通过怀柔三界等的四种信解进行的怀业。

放射出墨绿色光,杀伤、驱逐、毁灭一切怨敌魔障,诸如此类的一切都要看待成是诛业。


2、殊胜事业

为一切所化众生指示三菩提解脱之道,把他们安置在解脱与遍知果位。


(三)了知上师比佛陀恩德更大


1、过去诸佛未能调化

我们这些身处五浊恶世的众生,没能被过去的诸佛所调化。为了摄受刚强难化的我们,金刚持佛以大悲关照,显现人相降临于世,尽管上师的断证功德与诸佛平等,可是对于我自身来说,上师恩德远远超过佛陀。


2、今生的殊胜恩德

上师给我们的利益,父母、亲友、世间尊主等谁也未曾办到:

(1)上师教我弃舍不善的道理,而封闭了恶趣的门闩。

(2)他教我奉行善业的方法,而树立起善趣与解脱的梯子。

(3)上师让我发殊胜菩提心,从而播下了遍知佛性的种子。

(4)上师为我直指觉性法身,实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