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生活周刊前主编朱伟:您,让我看到了佛法本色
-前言-
夏去秋来,扎西持林迎送了一批又一批前来朝拜的居士,上师希阿荣博堪布抱病频繁主持法会、接见弟子。他总是跟身边负责接待的人说:“你们要好好安排接见,大家千里迢迢来到这里,没有满足心愿,弟子们会遗憾的,这样我也会很难过。所以,不要考虑我的身体,只要时间允许,一定要妥善安排。”
这篇文章记录的即是这期间上师和来访者的谈话,访者提出了生活和修行中的一些疑惑,上师应机给予解答。
希望我们能像珍惜上师本人一样,珍惜他的每句教言。
“您让我看到了佛法本色”
朱伟:
佛法修行,我个人的理解,就是修正磨合心性。我特别欣赏您在《次第花开》里说的那样,您的作用就是帮助人把身上背负的包裹里不必要的东西给扔掉。
我的理解,人本身应该就是有大道、有佛心的,往往是被日常生活中各种事情层层包裹起来,包裹得密不透风,您的作用是帮助人卸下负担,使心回到澄明。我觉得您的这个比喻非常好。
您出版的那些书,我都看了,感受特别深刻。
您是不断把那些读起来可能艰涩、不易感受的佛法、佛理,按其本色,做了很好的普及。您每天都会发微博,都是大家都可以参悟的入门之道,我的姐姐现在就每天读您的微博,转发您的微博,这种惠及的影响非常大。
现在是有一些现象,有人将佛法商业化、实用化,有人简单曲解佛法为迷信,使一部分虽然真想学佛的人苦苦寻觅而接触不到本色的佛法。您的书真的启发了很多人的心灵。
其实我没有走进修行,目前只是从审美的境界来看佛教。哲学、宗教,我认为是最高的审美追求。一般的审美,比如说欣赏自然风光、美色华服等,这些背后应该有哲学和宗教作为根基,才能感受到我刚才所说的“深度”。
比如我喜欢青藏高原,我进藏已经四次,青藏高原的美在它的纯净、浑厚,这纯净浑厚中有神圣的光芒,这光芒就是这块土地上根深蒂固的宗教感,它赋予力量。我喜欢西方古典音乐,它的根基也是宗教。
我的小孩现在也喜欢藏传佛教,家里有一个小佛堂,每天也会焚香燃烛,也会做一点功课,没有真正去修,属于膜拜神圣的阶段。我自己的兴趣,是藏传佛教对于世界、对世事万物的认识论。
比如我原来认识青海隆务寺一位时轮学院的师父,我与他讨论时轮中认识论,就很多启发。毕竟我是个读书人,所以谈修行不专业。我经常说,我的财富就是书和音乐,家里的很多空间都用来放书和唱片。
我现在的课题是深入中国传统文化,每天在微博上倡导深读一首诗,也读中国的传统哲学、宗教,每天这样做一些,我觉得这大概也是一种修行,世间的修行。我自己的理解:修行应该有多种方法,多种道路。
如果以后有机会,我希望能在这里最起码住几天,跟您和法师们能够充分地交流,这样,对于佛法的认识,也可能会深入一点。
上师:
就像你刚才说的,佛法确实非常好。将来有机会你来,可以好好地探讨一些佛法和修行的事。
你的文学知识积累得那么丰富,也可以多了解其他方面,其中佛法是一切知识里最精华、最深奥的。如果进一步自己还能通过修行去理解佛法的话,那就是更有意义的一件事了。
一般来说,世间的知识可以暂时解决生活和家庭上的难题,但对精神层面的问题比较很难起作用。恰恰佛法里面有很多方法来解决这部分问题,比方说人的烦恼,佛法里面有非常系统而且完整的阐述。
如何面对不学佛的年迈父母
道友W:
师父,我能不能问您一个对我来说比较着急的问题?我父母都七十多岁了,他们不太愿意有人照顾,拒绝让我住在一起陪伴,也不想请外人照看。
但是现在面临的是生老病死,我还是很担心,不希望他们去世时遭罪,但自己又根本没有这个能力,因为学佛学得不好。
去年我爸爸生病,我就闻到了死亡的味道,从小到大,我对亲人去世特别害怕,越害怕越难以面对,整个人陷入恐慌。
上师:
现在你们家里的情况,住在一起刚开始相处起来可能稍微有点困难,但要想办法改善,而不是消极地逃避和无奈地放弃。
不仅仅是父母子女,其实大部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太近了容易生出烦恼,太远了又没法尽到义务。你们是一家人,条件允许的话,应该住得近一些,这样大家可以互相照顾,前提是自己要注意言行,不要让父母生烦恼。
你的父母不接受照顾,看上去比较固执,其实你们之间的关系应该稍微缓和一下。越固执的人越不能用强硬的态度和方法,否则会更容易逆反的,你一定要学会随顺。
世间也好,佛法也好,都是非常强调人格贤善,孝养父母是最基础的。所以,如果你真正从他们的需求考虑去尽孝,人心都是相通的。尤其是父母子女这种血脉相连的亲情,父母会感觉到你在为他们用心,慢慢就会接纳你的观点和做法。
道友W:
师父,我之前学了有关中阴的一些常识,中阴修法对于人的死亡有非常系统、完整的一套描述。可是现在的人大部分会死在医院,没有办法完全按照中阴教法来处理亡者身体。
我特别担心在父母去世的时候,由于条件受到限制,没办法帮到他们。所以我现在不断地祈祷三宝,加持他们可以没有痛苦地去往后世。
上师:
弟子,所有的人会死,是所有的人。面对死亡是很个人的一件事,而且很多人的死亡是突然间发生的。
密法里面的确有非常殊胜的听闻解脱法门,我一生中从十几岁开始学习,也按照上师们的教导来实修。对于这些方式我自己虽然会讲,但让我一步一步地去完整实践可能也比较困难。为什么呢?有时候是自己想做,不会;有时候是自己想做,条件不允许。每个人的因缘不一样。
即便在死亡时没办法用到所有的中阴知识,那么,在父母在世时也要努力,生活上尽力照顾,自己心里不要留遗憾。此外,在他们生前和临终时都要劝他们念佛。
佛经里面讲,如果临终时心里没有其他杂念,而且有信愿的摄持,念十句佛号,百分之百会往生到极乐世界。所以,为了父母去世时不痛苦,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让他们念佛求往生。这对于来世有很大的帮助。
大家都相信会有明天,甚至把明年的安排都想好了。对于来世,有些人相信,有些人不相信。可一旦有来世呢?如果明天没有安排好,那么等到明天到了,就会手忙脚乱。
同样的道理,如果来世没有计划好,那么等来世真的来了,也会慌乱。计划明天和计划来世都是为了自己着想,所以说信仰确确实实很重要。佛教讲因果,因果含摄了前生来世,细讲起来是非常庞杂的一套理论体系。
我常常讲,其他道理不用说太多,“我们所有人都会死”,这么一句话就足够引起我们的反思了。
如果是生病去世,那么临终时亲戚朋友再多、平日里吃穿住用条件再好也没有办法,反而会因为舍不得家里人、吃不下东西更加痛苦。这些无法避免的痛苦怎么解决呢?佛法里有。
想临终自在,要修行
上师:
我以前会出去为人念经超度,人死前和死后比较,死前的状态给我带来的触动更大。人即将死亡的时候其实特别害怕,即便是平日里胆子很大的人也非常恐惧,是一种现在根本体会不到的感觉。
所以,人快死的时候只要因缘具足我就去念经,一方面对自己修持慈悲心有很大的帮助,另一方面我会想:可能不久我也会成为眼前这人的样子吧,然后就考虑怎么能应对死亡,想一想能让自己不畏惧死亡的方法。
人面临死亡的时候,没有修行过的人的恐惧和修行有把握的人的高兴,天壤之别。现在我身体和时间各方面都不允许,达森堪布还是会常常去周围的村子里念经超度。
山脚下建了一处养老院,目前大概有150位年纪比较大的老人在这里安心修行。从建成到现在十几年间大概有50人过世,达森堪布在他们去世前后都会去念经。
达森堪布经常跟我说,附近一些贫苦的老人到扎西持林出家,一定要让他们抓紧时间修行这一点非常重要。
为什么呢?他说扎西持林养老院的老年人去世的时候,几乎没有一个人内心是恐惧的,而是特别有把握地面对死亡。而外面的一些村民虽然信佛,但修行还没有到一定程度,所以会有恐惧。要想想这背后原因是什么。
昨天别的寺院来了客人探望我,说起他们那边的一位刚刚圆寂两个月的堪布。这位堪布年纪挺大了,在圆寂前他安排了一处闭关的地方。
有一天他把一些近侍弟子叫过去,对他们交代了圆寂后的安排:第一,不要装饰身体;第二,像普通人一样火化,不要给身体供养哈达等供品;第三他的身体和所有衣服烧掉,焚烧后一个灰尘也不要留,全部撒到河里去。但是没说自己什么时候圆寂。
这天堪布讲课讲到下午六点钟,跟身边的弟子说:“我们今天好好吃顿饭。”于是侍者去供护法,有个亲戚来烧火,他亲自做饭。大家吃完饭差不多七八点左右,他在闭关房外的院子里把所有僧衣脱掉,后来只穿了一条内裙。他跟身边的人说,人死后会经历法性中阴,他一定会在这个阶段解脱。说完后他就进屋了,坐在床上跟弟子们开着玩笑聊天,然后说着说着话就圆寂了。
按照堪布之前叮嘱的,五天内必须处理法体,四十九天内不让任何外人知道他圆寂的事,包括他的家人。这几位弟子怕别人看见点火有烟会心生怀疑,于是他们就在半夜十二点钟把法体烧掉了。平时他闭关的地方很多人来拜见,可侍者们不敢让别人知道,为了掩饰真相,就假装在闭关房外耍坝子。
我想说的是,第一,这位堪布他身体没什么疾病;第二,他在圆寂前很轻松。修行的力量实在是太大了。
有次我在外地,这附近的一个七十岁的老人生了重病,他家里人带他到大城市里看病,治疗了一段时间,他说自己不想看病了,于是就回来家乡。
他回到家把所有亲戚召集在一起,说:“我快死了,可我也没什么好难过的,你们也不要难过。我相信我一定会有好的去处,因为我对三宝有坚信。我快走了就不多说了,一句话,只要你们对三宝有信心就足够了,不要退失对三宝的信心。这对你们和后代都很关键。”
后来家人又请来了一位附近寺院的上师,他想尽办法联系到我,说了情况,而且说这个老人特别想跟我最后说几句话。我就跟这个老人通了电话,他非常高兴地说:“现在能听到您的声音,即使这辈子再没有见面的机会,我也不难过,对死亡我也不害怕,我要去最快乐的地方了。”说话的时候,他内心特别淡定,根本不像一个重病濒死的人。
第二天他跟家人说想喝杯牛奶,喝完牛奶后去了一趟厕所,回来进入佛堂,把所有佛像依次看过去,一直看到阿弥陀佛的唐卡,双手合十祈祷,坐在那里就往生了。整个去世前后过程还是能看出来他有特别好的修行。这是我们看见、听见的真实例子。
道友W:
师父,我分析自己这种恐惧最大的来源,不是我父母生老病死本身,而是我自己都没有办法接受死亡,面对他们就更是充满了无力感。
上师:
自己不能接受死亡,就更要修行。没有修行的人不大可能自在面对死亡的。在佛法中有很多简单的、复杂的应对死亡的方法,你要努力调整好心态,在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实修。
不管年轻不年轻,早离世还是晚离世,都要观无常,这样一年年拖下去,人生过得很快啊弟子,头发白了、牙齿掉了,最后人要走了,如果还没有准备好面对死亡的话,就太可惜了。
所以要时时观修死亡无常、死期不定,不要排斥和抵触。其实从修行的角度,观无常给我们带来的是积极的改变,会更热爱更珍惜当下的生活和出现在自己生命中的人,而且学习佛法修行佛法才有动力。
朱伟:
我想起我奶奶活到了95岁,一生不识字,我姐姐教她背的《心经》,然后她就每天早上起来背《心经》、烧香礼佛,特殊年代也没有中断过。
她说她是能见到佛光的。最后她摔了一跤,走的时候没有痛苦,很安祥。我父亲是“五四”后反传统的一代了,他不信佛,在临近死亡时,他就有恐惧感。
上师:
认字不认字不是最关键的。不论怎么通达佛法,没有修行、没有信心的话,就很难解脱。很多藏族的农民、牧民,他们也不认字,到了临终时身心都踏踏实实的,为什么?信心。
以后进一步好好闻思还是很重要。你们对社会做了很多贡献,从世间的角度,帮助到很多人。从佛法角度来说,利他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现在我们到了这个年纪,是时候应该考虑考虑自身,给自己做点“贡献”了。物质上的东西和名气是可以满足我们的生活,可这些都太无常了。修行就是为自己而做的“贡献”。
2017年10月记录整理
朱伟 1978—1983年在《中国青年》杂志当记者、文艺部编辑。1983年—1993年在《人民文学》小说编辑室当编辑、编辑部副主任,曾在《人民文学》推出刘索拉、阿城、莫言、余华、苏童、格非等一大批作家。1988—1989年在《读书》杂志撰写《最新小说一瞥》专栏,主编《东方纪事》杂志。因喜好古典音乐,1993年到三联书店创办《爱乐》杂志,并以笔名林逸聪编著大型工具书《音乐圣经》。1995年9月—2014年12月任《三联生活周刊》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