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成佛的方法都包涵在三殊胜中
备忘录【闻法轨理】
(建议在wifi环境下播放)
三殊胜实修引导
一切修行不超出三殊胜范畴
纽西·龙多丹毕尼玛尊者 讲授
阿格旺波尊者 记录
益西彭措堪布 译讲
1
不需要更多,也不能再少
因此,大乘显密二者的一切修行都超不出三殊胜的范畴故,对于修成圆满正等觉佛果,就是三殊胜之外,不需要多,少了不能含摄之自性者。
以下是总结。
前面说到三殊胜具体的修法,这里总结大乘显密一切修行都摄在三殊胜当中,不会超出其外。
我们不要以为只是学了一个支分的修法,无足轻重,而应当知道它是大总持修法,是佛道最好的归纳。
一切显密修行不会超出三殊胜的范畴,多了没必要,少了不足够,是这么殊胜。
这都是遍知龙钦巴绝好的归纳,非常有加持,而且特别容易把握,的确具有窍诀性。
行任何事都要有开端、正行、结尾,少了一个就不完整,把握了这三个就把握了全体。
譬如人身,有头、有躯干、有脚。头是领导者,没有头就不行;身体是它的具体内涵,没有身体也不行;腿脚也必须有,否则没办法行走。
什么事情都有序或开端,万事都重开端。
“一年之际在于春,一日之际在于晨”,“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等等,都是表达开始的重要,所以一开始要把握它的启动状态,这叫等起。
一步正则步步正,一时好则时时好。
世俗观念里也说,大年初一是新年的头一天,人们会很注意兆头,不能在这天吵架或者出现不吉祥的事,认为这天不吉祥的话,可能一年都不太好。如果这天的兆头好,一年都会好。
这的确很有道理。
我们修法、行善、做功德等任何事,首先要重开端,如果头起得好,这个好的状况就会带到第二刹那以后,使得进程一路良好。
开头的特殊分别起到引导性的作用,它起动以后就摄持着心一直往一个方向走,而最好的开端就是大乘广大意乐菩提心,以及密乘清净观,这非常重要,它代表缘起。
只要心起了这个主导性的分别,它随顺趣入法界,随顺真如实相,就会使得你的修法全部在最好的状态里。
因此开端极其重要,不能没有头,头是领导者。
其次进入到修行的正体,这时要住在无缘当中,这是最好的。
做不到也要有定解,目前行法的时候,能作、所作和运作都是心前现的假相,真实中没有,一定要有这个定解,心才不会附著在这上面。
这样就在随顺心空无住的境界里直心直作,不在这里夹杂虚妄分别,这就是三轮清净的随顺分。
做不到的话再等而下之,修法的时候一心住在法上面,不跑到非法上去,也就是不缘非法,这就叫无缘。
这是我们初业者就可以做到的。
像这样,我们的心一直在法上,这就有了正行殊胜,有中间修法完整、清净、圆满的内涵。
最后有一个总结,这叫做回向。它使得善根流通出去,往最好的方向上走。
做善法不能有头没尾,最后要把善根摄集起来,以普贤行愿印持,唯一回向“为得普贤殊胜行”。
真实的回向本身就回在法界里,但我们现在还达不到,那就要用文句来回向,也是唯一往这上面走。
这样才知道,任何修法就是这三个殊胜,不需要多。
它能摄尽二种资粮、二谛修法以及法身和色身两种果位,所以是圆满的。
少了不能含摄,在一个过程中有头没中间没结尾不行,有中间没头有尾不行,有尾没头没中间也不行,少了哪个都不行。
或者从二资粮、二谛来看,只有世俗谛的修法或者只有胜义谛的修法都不完整。
而三殊胜的确非常善巧地摄了二谛、二资粮、二身等一切基道果的修法,这才知道它是这么殊胜的窍诀。
因此这里告诉我们,要修成圆满正等觉的佛果,除了三殊胜以外,不需要更多,也不能再少,是这样一种大总持的修法。
懂了这个以后才知道,目前教的并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或者支分的修法,而是一开始就要把所有大圆满前行、正行的修法都摄在三殊胜里。
从第一步开始到最终完成,全部是以三殊胜的方式进行,这极其重大。
如果我们现在没掌握三殊胜,那后面一路就都空掉了,所有修法都不会得利,这才知道必须首先学好三殊胜。
也就是首先告诉你修行的总纲领,之后配在修暇满、无常一直到上师瑜伽、颇瓦法之间所有前行修心项目里,所以再三强调一定要掌握三殊胜。
为什么说它是总摄性的修法?
以下进一步说明这个道理。
2
成办两种资粮,实现两种果报
圣者龙树在《六十正理论》云:“此善愿众生,集修福慧粮,获得从福慧,所出二胜身。”
彼三殊胜是由二种资粮或二谛所摄的。
也就是加行发心殊胜与结行回向殊胜是有现福德的资粮,而正行无缘殊胜是无现智慧的资粮故,由有现福德的资粮作为近取因,无现智慧的资粮作为俱有缘后,获得佛色身;无现智慧的资粮作为近取因,有现福德的资粮作为俱有缘,获得佛法身故,对于基二障清净、道二聚圆满、果二身证得,彼三殊胜之外,不必多、少则不能含摄故。
这是以理来证成。
我们一旦信受了这个理,就知道三殊胜的确是总持修法,一切佛道全部摄在其中。
它是以总摄的方式来进行一切佛道,进行一切修法,进行每一天的每一种法行。
而且全面地贯彻在一切从因至果的法行中,它是真正修行的大纲领。
为此我们首先要取得定解。
首先引用龙树《六十正理论》的教证。
他造完这部论后有个回向偈,说:我现在把造论的善根,回向祈愿众生都能够修集福慧二种资粮,得到从二资粮所出的两种殊胜身——色身与法身。
这里谈到的关键就是以二资粮来成就二身。
二资粮又配对二谛,福德资粮属于世俗谛,智慧资粮属于胜义谛。它们分别实现两种身,以福德资粮实现色身,以智慧资粮实现法身。
而三殊胜就是二资和二谛范畴里的内涵。
我们现在就看,三殊胜是怎么配二资或者二谛的修法,又是怎么来成就色身和法身。
一旦懂得三殊胜就是在成办福慧两种资粮,实现色身、法身两种果报,就知道一路以三殊胜进行一点不会缺乏,而且能得到圆满的果。
这样信受以后,你就开始有一个非常深的定解:
原来无论在基上怎么净除二障,在道上怎么修集二资,在果上怎么成就二身,除了三殊胜之外,不必要更多,少了也不行。
也就知道,一切修佛果的方法就摄在三殊胜里,成办它的殊胜窍诀就在这里面。
有了这个定解后,我们才不会见异思迁,变来变去,而能够把三殊胜领纳为成就佛道的要诀,而且从现在起直到成佛之间,一直都运用它。
这样我们学三殊胜就有极大意义了。
现在我们应当这样来证成:怎么说三殊胜是二资粮或二谛所摄呢?
那就是,加行发心殊胜和结行回向殊胜是有相福德方面的资粮,正行无缘殊胜是无相智慧方面的资粮。
为什么呢?
加行和结行都有分别,是发一种广大的善心。
发心时起了利他意乐,要拔除一切母有情身上的苦因苦果,把他们全部安立在正等觉佛果上,如是发心来行持法行,这时心里起了分别,有这样的相。
回向时是以这个功德回向为得普贤殊胜行,或者要利益一切众生,把他们都安置在远离苦因苦果,得到正等觉佛陀的果位上,诸如此类也是起了有相的分别,缘起上就往这方面转化了。
这两种都属于有相福德资粮。
换言之,所谓修福再没有超出其上的修法。
因为他的心已经发到最大,是善心之王,是无上的普贤行愿王,这在修福的缘起上已经推展到最极致、周遍、圆满的地步。
这才知道,前面的发心和后面的回向,已经含摄了最好的有相福德资粮的修法。
中间的正行,按照标准的行相来说,是住在无缘里,什么相也不著,这是无相智慧资粮。
它是最圆满的修法,没有超出其上的。
了解了三殊胜有最圆满的福慧二资粮的修行内涵后,再来看它的结果如何。
由于每个修法都配着三殊胜来进行,既有有相福德资粮最圆满的修法,又有无相智慧资粮最圆满的修法,因此在因上是极圆满的。
这样以有相福德资粮为近取因,无相智慧资粮作为俱有缘,就会成就佛的色身。
也就是他一直在开展最广大的善心,从这里面会出福德。
他前后都在立愿、印持,怎么摄一切众生得到圆满的佛果,怎么实现净土,实现普贤行,实现一切如海的事业等等。
这些都含摄在发心以及普贤大愿的回向里。
尤其是后面的印持,普贤大愿含摄了无边如海的菩萨行,里面的愿义极其广大圆满。
如果我们真心这样发愿,把所修的善根全部投在这上面,回向在这上面,那么以后就会成就以佛的色身为代表的各种福德分的果报。
比如阿弥陀佛在因地那样发愿,果上就出现了万德庄严的色身,包括报身和化身;
而且出现了如海微妙德相的净土,处处具足庄严;
还出现了无边的清净眷属、无量的事业等等。
总之,透过最初以发心起动,后面以回向印持,把善根全部发挥在这些缘起上,最终就会出现以佛的色身为代表的整个福德分果报的显现。
如果以无相智慧资粮为近取因,也就是以正行无缘作为亲因或主因,搭配前后两分的有相福德资粮,以发心和回向作为它的助缘,最后就会成就佛的法身。
这完全是因果对应的。
如果修正行时心里什么相也没有,完全住在智慧中,让它自然地起妙用,这样就会得到佛的法身。
法身没有任何相,它是体,报化色身是用。
这才知道,以无缘作为根本,前后的发心、回向作为助缘,来帮助你很好地住在无缘里,就能成就法身。
这就看出,福慧资粮之间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以福来促进慧,以慧来促进福。
也就是,前面有很好的发心,后面很好地作回向,心就很安,一下子就能住在无缘里。
如果前面没有发善心,处在恶性或无记的心态里,正行就难以安住,或者没有结行的话,后续状态就不行。
如果一开始启动了很好的善心,把它发到极广大的程度,那就很容易相合法界,然后就歇下来了,可以根本不住相,任运自然地去做一切。
而且,普贤回向也是以极法界量的方式进行。
只要你一直按照《普贤行愿品》诚心祈愿,就会发现心开张了,各种束缚、胶著、混乱、染污的状况一扫而光。
念完以后,感觉又重新回到了法界里。这时候你不要再加什么,安住在那里就可以了。
可见普贤行愿是让你回归法界、回到本性的极妙缘起。
所以,发心和回向是福。
福资粮够,心就容易安住;福资粮不够,又造了些罪业,心就没办法安住。
这就知道要以福来养慧,以有相的福德资粮作为助缘,就能很方便地进入正行无缘,住在智慧中而成就法身。
反过来也要知道,如果要成就佛的色身,那当然是以修发心、回向作为主因,以无缘作为助缘。
也就是如果能安住在无缘里,心不执著,一起善心就非常广大、周遍,能以广大无尽的方式来起用。
如果心不清净,回向和发心就会打折扣;如果心非常安然,一点执著、妄计都没有,起的时候就能很干脆地起到最大。
慧修得好,福一定修得好。
譬如我们一天心中无事,做一切福就很容易。要帮助人的时候,就能很巧妙地反应,而且做过了也不累,一切事情都是任运天真、恰如其分地做。
这就叫做以慧养福。
因此,福慧是互相资助的。
而三殊胜已经极巧妙地配合了福慧双修的要诀。
光有前后没有中间,那只有福没慧;光有中间没有前后,就只有慧没福,都不完整。
而初中后三个重要环节,都以最殊胜的方式来摄持的话,我们就会往最直接实现佛二身的方向走。
总之,在基上净除虚妄分别的障碍——人法二我执,在道上修集二聚——福慧二资粮,在果上证得色身和法身双融的果位,除了三殊胜以外不必要再多,少了也不能含摄的缘故。
所以三殊胜是摄尽一切佛道要点的大总持法。
这样认定以后,每一座你自然不肯放掉三殊胜的修法。
如果放掉了自己也觉得不完整,因上不完整,果上就不可能完整。
也就是,我们行解脱道的人要具有三种珍重:前行珍重,正行珍重,结行珍重。
这样自己不肯马虎修行,一定要顺合最圆满的缘起正道来走,这个道就叫做“三殊胜”,而你每次殷重地付诸实践就叫“三珍重”。
也就是你不肯前面马虎不发心,中间不住在无缘上,心想着这个概念、那个戏论,一大堆啰嗦,你也不可能做完了不回向。
如果你具有三珍重,那的确是佛法上的行者。日日夜夜都这么走,就是在最完备、快速、直接地走向成佛。
因此最后说:
如此的三殊胜是显密共同所思维的。
这样的三殊胜是无论修显密哪种法都共同要想到的,时时不能忘记。
因此,传授了三殊胜以后,大家要把它刻在自己心版上,成为尽未来际矢志不渝行持的课题。
思考题
1、以理成立三殊胜摄尽二资粮、二谛、二身故,是显密一切修法的总摄。
【专辑】极乐教言
【专辑】普贤行愿初机导引
【专辑】生生世世摄受愿文
如果你能如此回向,必定速成无上菩提
点击
阅读原文
进入《三殊胜》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