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一位上师的善行义举还不够,还要看他的出离心
标题为方便阅读所加
我们观察一位上师,仅看他有哪些善行义举还不够,还要观察他有没有出离心。
在佛法中,严格地说,没有出离心就不会有真正的菩提心。
华智仁波切说:检视上师可以摄于观察是否具有菩提心这一条件中。
如果心相续中具有菩提心,从今以后不可能不成办弟子们今生来世的一切利益,这位上师所传的正法也是与大乘道相关的,所以也会令所有弟子趋入正道中;如果不具有菩提心,上师被私欲所牵,便不可能很好地调伏弟子的相续,所传的法无论多么甚深稀有,最后只能是为了寻求现世的利益而已。
与出离心相对的,是对五欲的贪著,反映在一位上师身上,便是如华智仁波切所说的“被私欲所牵”,虽然也讲法、传法,最终却只是为了现世的名闻利养。
为什么说自己不远离对五欲的贪著,则难以对众生生起真正的悲心?
这就要先讲一讲佛法中的“悲心”和世间通常所说的“慈善”有什么不同了:
◆ 而佛法中的“悲心”,是在此基础上,再逐渐帮助众生从根本上远离痛苦, 也就是断除痛苦的因——执著。
贫穷的不再贫穷,患病的获得康复,然而接下去生活中还是会痛苦不断,还会出现种种无法解决的困境,相同的问题烦忧重复出现,直到死亡降临。
一般人生命中的目标,像财产、权力、名声、 享受,也就是“五欲”,可以令人得到暂时的满足,暂时地解决一些问题,但是不能带来永久的满足,并且总有一天这些本身也会变成痛苦的因。
出离心,便是对那些把人死死困住在痛苦循环里的东西生起厌离之心,并依照佛陀所教的方法真正一步步从循环里走出来。
佛教并非不重视慈善、救助。你看,佛教里的大菩萨哪一位不是救苦救难的?“愿离忧患常安乐”,发愿通过自己的修行帮助众生远离忧患、常得安乐,历来是众多佛弟子牢记于心、付诸行动的誓言。
我们看到,在社会中,佛教团体、信佛人士以各种形式向需要帮助的众生提供帮助,参与公益慈善活动。
然而,只要有机会,善知识们也一定会教你出离之道,因为那是更长久的解决办法。
如果自己没有这个见地,不觉得轮回痛苦,不想也不知道实际要怎么做才能出离轮回,那么就很难帮助其他众生究竟地远离痛苦;作为上师,则无法引导弟子趋入解脱正道。
佛经云:“若自有缚,能解他缚,无有是处。” 自己尚被五欲烦恼捆住手脚,又怎能帮其他人解开束缚?
所以,我们观察一位上师,仅看他有哪些善行义举还不够,还要观察他有没有出离心。再强调一次:因为是观察可能成为自己根本上师的人,才用这样苛刻的标准去要求。如果是其他人,能做到行善就已经很好,很值得赞叹了。
在某种角度上,慈善是更容易的,而出离更难,不论是教别人做还是自己做,原因很简单:善举自带光环,出离则显得有点灰扑扑的。
减少欲望, 减少对名利受用的追求,不求得、不惧失,不求赞誉、不惧毁谤,这也太难了。在这个时代,欲望被描绘成美好的东西,它带来痛苦的一面被大大地淡化。
许多人都不知道欲望、情绪等需要管理、控制,否则人生愈是走到后面,问题愈多。
可能对一些人来说,对佛法感兴趣,学习佛法,只是在正常的工作、生活之外附加一个东西而已,并不是真正要去改变、舍弃什么。
花时间研究、 探讨佛法,出钱出力行善,都是可以的,但前提是不能有损现有的生活。如果你跟人讲“其实你更大的问题是出在执著上”,不等你“出离心”三个字 说出口,他们早就跑没影了,不要听。
普通人不知苦,自然不求离苦,这个可以理解。然而作为上师,还是应努力引导弟子树立正见,而不是一味迎合他们。随顺众生,令众生欢喜的目的是教以佛法,引导趋入解脱之道。
观音菩萨三十二应度众生,当以何形象得度者,便以何形象现其前,可说是善巧随顺的典范了。然后呢,“而为说法,令其成就”,是要为他讲佛法,使之获得解脱成就的。
没有出离心,如何解脱?行善积德、吃斋念佛、烧香磕头、研究佛理,这些行为若没有出离心(或进一步的菩提心)摄持,就只是普通善行,积累人天福报,却不是解脱之因。弟子或许不懂这个道理,而上师应该懂。
还有的上师跟弟子说“这一世你不用修也能解脱”,或者“你我前世是亲戚(或师徒、家人等等),你这一世来是为了度众生的”,诸如此类,明示暗示弟子是“乘愿再来人”。得到这样评价的弟子当然高兴,没想到自己原来这么大来头,从此以后不用辛苦闻思修了,这辈子就“任运游舞”吧。于是自信高涨,对上师也信心倍增。
其实,是不是成就者再来, 自己怎会不知?至少心里还有没有烦恼,自己总该晓得。有烦恼,就表示还没解脱,尚未成就,有什么好犹豫、难判断的,还需要别人来告诉你你超凡入圣了?
修行者与普通人的差别始于出离心。
华智仁波切说:有些上师不能调伏弟子的相续,自己的相续也与凡夫人无有差别,无有丝毫特殊功德。但是一些愚笨之人对他生起信心,未经观察便将其置于高高的位置,他获得名闻利养后,自相续已改变,充满了我慢,见不到圣者的功德,这种上师称为如井蛙之上师。
如果看上去像普通人一样贪求名利受用,言谈举止皆在世间八法里打转,这样的上师,就不要匆忙去依止。他可能是成就极高的圣者,但也更可能只是“如井蛙之上师”。
一般来说,这种上师会非常傲慢,因为内心不够寂静调柔,一旦身处高位,受人供奉,自然便会骄狂。“见不到圣者的功德”,你很难从他嘴里听到赞叹其他修行者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