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今日当精进 >> 《入行论广解》81课 * CC+笔记 Back

《入行论广解》81课 * CC+笔记


བྱང་ཆུབ་སེམས་མཆོག་རིན་པོ་ཆེ།།

菩提心妙宝

མ་སྐྱེས་པ་རྣམས་སྐྱེ་གྱུར་ཅིག།

未生者当生

སྐྱེས་པ་ཉམས་པ་མེད་པར་ཡང་།།

已生勿退失

གོང་ནས་གོང་དུ་འཕེལ་བར་ཤོག།

辗转益增长



本课科判坐标



本课总义归摄


🔹本课继续在“破嗔轻侮我等三者”的科判下。本节课内容分为三部分:

1. 上节课分析了利养就像做梦时享受快乐一样,无有任何实义。本节课继续遮破有人觉得利养有实质的妄念。有人认为利养能够让自己活命、净罪、修福等等,所以有实质,应该保护,然而我们详细观察,就会发现为保护利养而生嗔是令福尽罪生的行为——表面上看,生嗔似乎是为了行善,实则此时发心已被罪业染污,所谓“行善”不过是自欺欺人而已。进一步说,如果为了追求名闻利养而嗔恨对利养造违缘者,唯以造罪业苟活尘世,这样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不管自己今生福报是大是小,均应该小心取舍因果,过清净的生活。(详见颂词1、2)

2. 破斥“诽谤会令他人失去对我的信心,因此要生嗔”的观点。此处以问答的方式,看似在遮破对方的观点,其实也是在遣除我们自相续中的我执和分别念:

①我对诽谤自己的人生嗔,却美其名曰“保护有缘众生的善根”;如果真的是为了保护他人的善根而生嗔,那么以同等理观察,我也应该对诽谤他人的人生嗔。所以,我生嗔的原因其实是我执和我所执在作怪,并不是为了保护别人。(详见颂词3)

②认为他人遭诽谤,是因为他人不具功德;其实所有的诽谤(包括自己遭受诽谤)都是因缘而生,所以应如理安忍,并观察自己的过失。(详见颂词4)

3. “破嗔于亲友造四罪者”,从两个角度破斥“有人对我的亲友造四罪时,我应生嗔”的观点:

①“因于对境无害而止嗔”,我们皈依三宝后,对众生的福田三宝所依有了深厚的感情,所以对于毁坏佛像、佛塔、佛法的行为无法接受,因而产生嗔心。然而无论从实相还是现相上,佛陀都是远离诸害的,故我们不必为此生嗔。(详见颂词5)

②“破嗔于受害者造罪之人”,即造罪之人不应是生嗔的对境,这部分内容将在第82课详细宣讲。


颂词详解及重难点分析



(颂词1)




谓利能活命,净罪并修福,

然为利养嗔,福尽恶当生。




颂词1-1

消文释义

有人认为:“具足利养后可长久存活,并能忏除罪障、积累资粮。因此,别人如果阻碍我,我就对他生嗔恨心。”

回答:若详细观察,这种说法不合理,为什么呢?在追求利养的过程中,如果有人在中间造违缘时,你就对他生嗔恨心,那么你不仅没办法净除罪恶、积累福德,反而会依此而断送福德、产生罪业。


颂词1-2

本颂重点

重点1. 为什么出于净罪、修福的目的获取利养而生嗔,反而会导致福尽罪生?

从两个角度来回答:

①如本论云:“一嗔能摧毁,千劫所积聚,施供善逝等,一切诸福善。”只生一次嗔恨心,就足以将千劫中所积累的供养佛陀、布施众生、严谨持戒等所有福德摧毁无余。为什么嗔恨心这样厉害呢?因为它跟大乘的大悲心直接相违,大乘佛法的主要目标就是利益众生、帮助众生,可是有了嗔恨心,就不可能用大慈大悲来度化众生,反而想用各种方式来损恼众生,因此在所有的烦恼中,再也没有比嗔恨心更重的了。

②利养的确可以活命或净罪修福,但如果为了获取利养而生嗔就混淆了善恶概念。前文宣说过,以任何理由生嗔都是恶业,即使表面看似是为净罪修福等行善而生嗔,实则发心已被罪业染污,所以不要给自己的嗔心找自欺欺人的借口。

重点2. 对初学者来讲,为什么获得利养不一定是修行的顺缘?应该怎么办?

因为在获得利养后,刚开始可能还会依靠财富去积累资粮,但因为人的贪欲会不断膨胀,逐渐逐渐,知足少欲的心会消失殆尽,就会通过造作罪业获得利养,最后所得到的也许只有满身的罪业。所以,初入佛门的人,应尽量住在寂静处,依止上师闻思修行,不要到处求利养。


颂词1-3

相关教证

1. 龙猛菩萨在《大智度论》第五卷中说:“利养是断送解脱苗芽的冰雹,偷窃一切善法的盗贼。”

2. 阿底峡尊者说:“利养是缠缚修行人的最恶毒之法,能从利养中解脱出来者,是人中莲花。”



(颂词2)




若为尘俗活,复因彼退堕,

唯行罪恶事,苟活义安在?




颂词2-1

消文释义

如果为了存活的目的而使福德失毁,唯一以造罪业苟活尘世,那么有什么意义呢?根本无有实义。(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颂词2-2

本颂重点

世间人因不同的业力和因缘,会有不同的生活目标与方式,概括而言有四种:

1. 既有福报(富裕),生活方式也清净。

2. 有福报,但生活方式不清净,以造恶业为生。

3. 没有福报(贫穷),但生活方式清净。

4. 既没有福报,生活方式也不清净。

今生是否有福报(即富裕还是贫穷),主要来自于前世是否有相应的善业,大体已定;而采用哪种生活方式,是我们当下可以抉择的。所以,不管自己是否具足福报,都应该过清净的生活。


颂词2-3

相关教证

上师如意宝说:“若真正对众生和佛法有利,接受名声和利养是可以的,但若纯粹是为了个人,那拥有这些一点意思都没有。我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多久,不管怎么样,我今天跟学院所有的高僧大德一起发愿:今后若为了自己的事情,尽量控制名闻利养;如果察觉到对众生和佛法有利,有一些名声财富也未尝不可。”


颂词2-4

思维讨论

作为凡夫修行人,应该采用何种生活方式?

提示:由于社会现状和各方面生活压力,在家人过完全清净的生活是不太可能的,但是可以坚持闻思,具足因果正见,并多修善法作为对治与补偿。



(颂词3)




谓谤令他失,故我嗔谤者,

如是何不嗔,诽谤他人者?




颂词3-1

消文释义

对于上述驳斥,对方辩解道:“别人对我诽谤,会令众人对我失去信心,《华严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因此也毁坏了有缘众生的善根。因此,我生嗔心并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保护众生的善根。”

回答:如果说,由于会使其他众生对我退失信心,为此才嗔恨那些诽谤我的人。那么,你为什么不同样嗔恨诽谤他人的人呢?因为这也会使人对他退失信心。(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颂词3-2

本颂重点

我们生嗔心会给自己找很冠冕堂皇的理由,比如为了保护别人的信心、善根等等,其实都是我执在作怪,并不是为了保护别人。因此,我们需要驳倒这些理由,让自己从内心深处愿意接受这些不应该生嗔的理论,然后慢慢从行为上改变。


颂词3-3

思维讨论

嗔恨心能否改变?学习《安忍品》到现在,自己的嗔恨心是否有所减轻?

提示:

1. 上师教言:“不管是哪一个宗教、有没有信仰,大家很容易接受《入行论》,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每个人都不愿意生嗔心,有信仰的人是这样,没有信仰的人也是这样,除了极个别的恐怖分子把嗔恨看作一种成就外,大多数人都需要和平、需要和谐。可是烦恼生起来时,自己实在无能为力,而能控制的唯一妙药,就是寂天菩萨的殊胜窍诀。”

2. 嗔心和其他烦恼(乃至万法)一样,都是有为法。只要是有为法,就可以通过因缘(例如闻思、修心)去改变,这就是所谓调心,但需要长期串习。最关键的是能以正知正念护持自心,当生起嗔心时能及时觉察,及时对治。正如《入行论》第五品中所说:“心意初生际,知其有过已,即时当稳重,坚持住如树。”



(颂词4)




谓此唯关他,是故吾堪忍,

如是何不忍,烦恼所生谤?




颂词4-1

消文释义

若说:因为这只关系到别人对他信不信的问题,(所以我可以接受)当然别人对他有没有信心,这还取决于他本身有无功德与可信处。如果对他人无有信心这一点你可以忍受,那为什么不能安忍诽谤自己的人呢?因为这也是由于别人心生烦恼而诽谤你的。(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颂词4-2

本颂重点

重点1. “关他”,有两层意思:

①别人诽谤其他人,取决于那个人本身的功德与过失,与我无关。

②他们之间发生矛盾,那是他们之间的因缘,与我无关。因为以上原因,因此“吾堪忍”。但其实,任何嗔恨心的产生都依靠因缘而生,不是无缘无故的。因缘包括前世因缘和今生因缘,今生因缘有敌人的不良行为、自己行为不如法等。当烦恼因缘具足时,讥毁伤害也就必然出现,这与讥毁者无关。

重点2. 颂词2和颂词4都是运用同等理来进行分析。

诽谤我的人与我,也同样有上述(a和b)的观待,因此,既然我能够忍受他人之间因缘而生的诽谤,为何不能忍受因缘而生的诽谤降临在自己身上?因此,这不是生嗔的理由。

重点3. 我们经常是观察到今世暂时的因果关系。

比如,有人觉得:“我从来没有害过他,为什么他总诽谤我?”虽然你这样认为,但在他的眼里,不一定是这样。正如因明所说,每个人的眼根中有很多前世的好习气和坏习气,如果自己跟某人有不好的业缘,他的所作所为,在你的眼识前就是不如法的,这也是习气成熟于外境所致。


颂词4-3

相关教证

《释量论》和夏嘎瓦格西都说:“贪心嗔心随着功德和过失转,而功德和过失又与业力有密切关系。”


颂词4-4

思维讨论

如果遭遇诽谤,除了修安忍,还应该做些什么?

提示:静观己过,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颂词5)




于佛塔像法,诽诋损毁者,

吾亦不应嗔,因佛远诸害。




颂词5-1

消文释义

对于佛像、佛塔、正法信口开河说些非理诽谤之词并加以毁坏的人,我理应生起悲心才对,不该反而生嗔心,因为这于对境的佛陀等不会有丝毫损害,并且作害者本是该悲悯的对象。(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颂词5-2

本颂重点

重点1. 为什么“佛远诸害”?

原因可以从二方面来分析:从究竟的名言实相来讲,三宝本性空寂,并没有真实自性,远离一切损害。从名言现相来讲,佛像、佛经、佛塔是三宝所依,也全部是无情法,摧毁一尊佛像,佛也不会觉得特别痛,因此没有必要特别伤心,更没有必要生嗔恨心。

重点2. 遇到别人摧毁三宝所依时,不应该对他生嗔心。

按照大乘佛教的精神,如果你有能力,可以用方便善巧阻止他,假如实在无能为力,也不要生气,而应对彼生悲悯心,多念金刚萨埵心咒回向给他。同时,自己也不能与他们同流合污,你应该坚持自己的原则,不能随着外境而转。尽管很多人刚开始不接受,甚至诽谤佛法、摧毁佛经,但通过你的坚定发心,慢慢会感化他们的。

重点3. 是非善恶不应凭感情的亲疏来定义,而应以缘起规则(因果正见)为准。


颂词5-3

相关教证

1. 《亲友书》云:“汝为沙门婆罗门,师客父母王妃眷,亦不应造诸罪业,地狱异熟他不分。”哪怕为了供养处的比丘、婆罗门、父母上师等,也绝不能造罪业,否则自己感受地狱痛苦时,他人一丝一毫也不能分担。

2. 《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往期回顾

《入行论广解》80课 * CC+笔记

《入行论广解》79课 * CC+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