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之旅33 | 幸福的根本是心
幸福≠财富
幸福≠地位
古往今来,人类社会涌现过无数成功人士,当这些人身居高位时,拜访者络绎不绝,家中每日高朋满座;然而一旦地位不保,亲朋好友会纷纷远离他们。就像一棵树,夏天枝繁叶茂,百鸟群集其上,发出动听的鸣声,严冬一至,枝叶凋零,群鸟纷纷离去。所以,世间的地位没什么可信赖的,把幸福寄托在地位上显然是不明智的。
在明眼人看来,轮回中的地位再高,也没有实义。顺治皇帝在《出家偈》中,曾发出这种感慨:“黄袍换却紫袈裟,只为当初一念差,我本西方一衲子,缘何落在帝皇家?十八年来不自由,南征北战几时休?朕今撒手归西去,管你万代与千秋!”
然而,愚者因为看不破,始终放不下虚幻的地位。《庄子·秋水》记载,庄子的朋友惠施当上了梁国的宰相。一次,庄子去拜访惠施,惠施以为他想谋夺自己的相位。庄子知道了惠施的想法,就给他讲了一个故事:“你听说过南方的奇鸟鹓吗?鹓从南海飞到北海,这么长的路程,不是梧桐不栖身,不是竹实不充饥,不是甘泉不饮用。有一天,鸱得到一只腐烂的老鼠,刚好鹓从头顶飞过。鸱急忙护住腐鼠,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您也想用您的梁国吓我吗?”
放眼今天的社会,贪执地位的愚者实在太多了。短暂的人生几十年,有些人一直在为了地位苦苦追求:从科员爬到科长,从科长爬到局长;从地方往市里调,从市里往省里调……从来没有满足的时候。
从相貌、穿着来看,你们福报很不错,应该不会为吃、穿操心。不过,你们的内心可能有各种担忧:我的企业会不会倒闭?我的工作会不会不顺利……个别人甚至会为此而失眠,不得不经常服用安眠药。
我去过一些贫困地区,遇到过不少此类众生。你们也应该知道,目前全球大约有5000万人饱受饥饿之苦,这些人大多居住在非洲。我看过非洲饥民的照片,他们就像佛经中描述的饿鬼一样:四肢枯瘦,肚子凸起,什么食物都没有,只能以泥土、树叶充饥。
如果有人因为地位而痛苦,这就属于“胜者为意苦”。说实话,这种痛苦纯属自找。他们真该好好反省一下:世间的地位再崇高,也就是几十年而已,这样的地位有什么意义呢?
幸福≠感情
还有人把幸福建立在感情上,这也是错误的。
人应该有自立精神,即使没有任何依靠,也要生活下去,如果内心没有主宰,将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最终一定会大失所望。
事实上,感情不仅不等于幸福,而且往往是痛苦的来源。
世人因为爱产生忧虑,因为爱产生恐怖,如果没有爱,何来忧虑和恐怖呢?
现在的年轻人情执极为深重,他们视感情为人生头等大事,一旦感情遇到挫折,就没有了面对现实的勇气,极端者甚至会选择自杀。
造成这种情况,我认为媒体导向难辞其咎。看看时下热播的视影节目,几乎都在宣扬感情至上,天天观赏这些“精彩”的节目,年轻人在感情的漩涡中自然越陷越深。
其实,感情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远非全部。对于感情,我们不必过于执著,更不要将幸福完全寄托在感情上,否则,一旦感情出现危机,自己的幸福马上就没有了。
执著外境=痛苦
一份资料显示:中国上班族的压力高居全球第一,中国过劳死人数也高居世界第一,每年有60万人因劳累过度而死亡。
国际医学杂志《柳叶刀》的调查显示,目前每10个中国人中,就有1个罹患精神障碍疾病。该杂志估计,中国罹患抑郁障碍的人为6100万。
为什么中国人压力过大、精神不健康?说到底,就是对外境贪执太大。我们的心总是不满足,看到别人有什么,自己马上要拥有,甚至还想超过别人,这个时候,压力和痛苦就随之而来了。
有时候想想,众生确实很可怜。每次到熙熙攘攘的大城市,我总有到了蚂蚁窝的感觉,触目所及,所有人都在为自我而奔波——我要快乐、我要成功、我要……很少有人想到帮助他人、回馈社会。可想而知,以这样的心态去奔波,怎么可能不痛苦?
美国摇滚巨星“猫王”说:“尽管什么都尝试过,可是我还是不满意!”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财富就像海水,饮得越多,渴得越厉害。”
最近,记者逢人便问:“你幸福吗?”我觉得这种调查意义不大,因为它没有后续的实际行动。
满足了,才会幸福
前段时间,有记者在微博上问我:“你幸福吗?”我回答:“幸福。”记者又问:“你为什么幸福?”我说:“因为我有满足之心。”
这是事实,如果一个人内心有了满足感,即使外在不尽如意,照样会非常幸福。
美国盲人作家海伦·凯勒说:“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就是最幸福的人。”
在座各位一年365天都有光明,可因为不知满足,并不觉得多么幸福。或许有一天自己双目失明了,那时才体会到:原来,能看到五彩缤纷的世界,这是多么幸福啊!
南非总统曼德拉曾因反抗种族歧视而坐牢27年,他在回忆录中说:“坐牢的时候,每天晒半小时太阳,这就是最幸福的事。”
对我们来说,晒半个小时太阳算什么?只要愿意,天天晒太阳都没问题。因此,对比曼德拉的狱中生活,我们就知道现在有多么幸福。
可惜的是,我们往往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没病时不觉得什么,一旦卧床不起,才意识到:以前没病时多幸福啊,可惜那时没有珍惜!现在和家人相处时觉得很平常,一旦失去了家人,才醒悟过来:从前阖家团聚时多么快乐啊,那时却没有珍惜!
对智者来说,无需在外境上得到什么,有了一颗随缘知足的心,再平淡无奇的生活也能活出幸福和自在。
我看过《塔莎奶奶的美好生活》一书。书中说,塔莎奶奶住在乡间的农庄,种植花草,饲养小动物,自己纺线、织布、缝制衣服,过着朴素的田园生活,她的幸福令无数人羡慕不已。
所以,只要我们平息了贪欲,对现有的一切有满足感,当下就能拥有幸福。对这个道理,有许多精辟的阐述。
相反,如果总不满足于现状,就很难免于痛苦了。有些人月薪2000元,看到别人月薪3000元,马上产生不平衡:“为什么他挣得比我多?不行,我一定要超过他!”攀比心一产生,痛苦就随之而来了。
通往内在满足和幸福之路
2008年,有个美国记者做了一次环球考察,之后写了一本书——《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书中提到了十个最幸福的国家,不丹就是其中之一。
我还记得,在不丹各地,随处可见意味深长的小诗。有一首诗是这样的:
当最后一棵树被砍倒,
当最后一条河被抽干,
当最后一尾鱼被捞出,
这时,人们才明白,
原来,金钱并不能替代一切。
简简单单几句话,字里行间却透出对生命的关怀以及破坏大自然的反思。
说起调心之道,在佛教中可谓数不胜数,在此我向各位推荐的是禅修。目前,禅修在国外得到了广泛重视。在美国,成千上万人通过禅修提高了生活质量。在西方国家,许多大学和企业都有禅修中心。由于时间关系,今天我没办法细讲怎样禅修,有兴趣者课后可以查找相关资料。今后,大家也可以试着禅修,早晚禅修几十分钟,看看有何感受。
其实,人应该懂得调节生活。作为大城市里的人,不忙是不可能的,但如果光顾着忙,把自己搞得疲惫不堪,甚至累出一身病,那就得不偿失了。就这一点而言,我还是比较推崇从前的生活方式,古人的生活简单且有规律,该工作就工作,该吃饭就吃饭,该休息就休息,不会把精力浪费在无意义的事上。和古人相比,现代人实在可怜,终日忙忙碌碌,一刻空闲都不得。别的不说,光手机就弄得自己疲惫不堪:早上睁开眼,第一件事就是开手机;白天要么接打电话,要么收发乱七八糟的信息;一天忙碌下来,直到晚上休息了,手机才跟着“休息”。
注:相关景点介绍,引自“百度百科”词条和网页,图片来自“花瓣网”侵权即删。
旅游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