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深道门扉讲记》2-龙多上师讲授
甲二、(中善论文义)分三:一、说法上师性相;二、听法弟子性相;三、具足性相的师徒二者应如何讲听正法。
乙一、(说法上师性相):
说法上师必需具备《经庄严论》中所说的十个条件。《经庄严论》云:“知识调柔寂静极寂静,功德超胜精进教法富,证悟诸法实相善说法,慈悲性除厌倦当依止。”
如论所说,具足增上戒学,无三门罪堕的粗行,即“调柔”的功德;具足增上定学,无沉掉散乱等,即“寂静”的功德;具足增上慧学,(能够)平息我执无明等烦恼,即“极寂静”的功德。
弟子要向上师学取戒定慧增上三学的功德,那么首先上师自身要具备这些功德。这里所说的“慧”是证悟无我的智慧。
具备较弟子极其超胜的三学证悟的功德,即“功德超胜”的功德。
作为上师不管是从戒律的清净,还是对经论的通达或者利他的菩提心,这三个方面的功德都要超胜于弟子。
对成办弟子的修行具备愉悦欢喜的精进,即具足“精进”的功德。不仅需要具足如此证悟的功德,还能开显三藏经论教法的词义,即“教法富”的功德。
上师还必须具备殊胜的“证悟诸法实相”的功德,即必须现证真如实相——人无我与法无我,或者至少凭闻思已证悟二无我总相,即证悟真如的功德。
上师在证悟功德方面,最好是真正证悟实相即得到初地以上的圣位,否则至少也应凭闻思证悟二无我总相。
上师不仅能开演三藏论典词义,还能用使弟子 真实了达其义的种种譬喻和理由等诠释教义,即“善说法”的功德。
有很多修行人对实相已有所证悟,但是讲法方面还很有困难。所以,说法上师不仅要证悟,还要能解释佛法教义。在五浊恶世,很多弟子不懂法义,作为上师就必须能够用比喻和因明理论把佛的教理讲得有声有色,才能让弟子懂得,因此作为一位上师必须具备善于说法的功德。
必须具足愿痛苦有情离苦得乐的猛烈慈悲心,即大“慈悲自性”的功德。
在五浊恶世,很多弟子烦恼深重、刚强难调,作为一位上师必须具备无伪慈悲心,否则对于不堪法器的弟子就会随意舍弃,不能调伏弟子的烦恼。
能忍受反复给弟子讲法的苦行,心不生厌,身不劳倦,即“除厌倦”的功德。
需要依止具备这十种功德的一位上师。
我们学法的人,首先要四处寻找具备这十种功德的上师去依止。作为弟子,首先要善于观察上师,中间要善于依止上师,最后要善于修学上师的密意。如果弟子能如法地按照这三个步骤去依止上师,就能够走上正道,否则就会误入歧途。
《经庄严论》中所述上师应具备的十个条件,是我们最初还没有依止上师时,观察上师所必备的条件。
归纳这十种功德,则包括自利和利他两方面的功德。自利证悟的功德,由“调柔寂静极寂静”表示增上三学的三种功德,加上“功德超胜”所示和“证悟诸法实相”,共有五种功德。教法的功德,由“教法富”表示上师通达三藏经论。利他的功德,由“善说法”表示对弟子善说法义,加上欢喜、慈悲、堪忍厌倦等各种功德。
乙二、(听法弟子性相):
如《四百论》云:“正住具慧求法义,说为具器听法者,说者功德不他转,听者禀性亦如是。”
如果弟子对己方的法和上师极其贪执,对他方的法和上师极其嗔恨,堕于贪嗔偏失,就难逢无谬清净的法和上师,所以需要正住于无贪嗔偏失的意乐。
一般人会认为自方的法和上师非常善妙,认为他方的法和上师不太善妙,作为学法弟子不应该有这样的心理,对一切法和上师都应该修清净相。通常,上师也有功德大小、水平高低的差别,这里的意思是对自己的上师有信心是对的,但是不要对自己的上师和其他上师生起贪嗔偏失,应该以正直心处于非常公正的位置,有根有据地知道法和上师的殊胜,这样自己去寻找上师就能找到如法的上师。
如果弟子不具备辨别正说与邪说的智慧,就无法接受善说、舍弃邪说,因此,弟子需要具备不相混淆区别正邪的观察慧。
作为弟子,一定要具备区分正邪即正法和非法的观察智慧,否则就无法去求法。只有具备了观察慧,才知道舍弃恶的非法,取受善的正法,方能生起断证功德。
如果弟子对修习善说与舍弃恶说没有追求,没有精进取舍的意乐,就不会取舍正邪,也不容生起少许断证功德,所以需要具备对取舍正邪有一求索心。
弟子还要有精进取舍的意乐,如果是功德的话,自己到底具不具备?若不具备的话就要求索。如果是过失的话,自己相续存不存在?若存在就要断除。有些人是因为不懂法,如果懂得了,具备了观察慧,却还不修行的话,那就是不具备第三个条件—“求索心”。
在这三种条件之上,还须加上对法和上师一心托付的深信之心,以及对法和上师能修恭敬的二种功德。
作为弟子,对上师和法必须具备信心,否则就谈不上生起加持,这就如同北向岩洞得不到阳光照射一样。
弟子总共需要具足五种功德。
因此,作为弟子总共需要五种功德。一个人具备了这五种功德,就具备了学法和修法的足够条件。观察自相续,若这五种功德不具备的话,就应该想办法创造条件具足它,并非自己不具足条件,就干脆舍弃不听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