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零散收录 >> 218. 不离于生死,而别有涅槃。实相义如是,云何有分别?【每日一颂】《中论》 Back

218. 不离于生死,而别有涅槃。实相义如是,云何有分别?【每日一颂】《中论》

知幻园 2024-03-30

戊三(抉择有实法为空性)分二:一、破有实法之本体——观行品;二、破彼之能立。

己二(破彼之能立)分三:一、破有实法之作用接触——观和合品;二、破因缘之能生——观有无品;三、破暂时缚解——观缚解品。

十六  观缚解品

庚三(破暂时缚解)分三: 一、破轮回之本体;二、破彼能立之因果;三、宣说趋入真如之方便。


辛一(破轮回之本体——观缚解品)分二:一、以理证广说;二、以教证总结。

壬一(以理证广说)分三: 一、破轮涅自性成立;二、破缚解自性成立;三、断除太过。

癸三(断除太过)分二:一、断除发愿不合理之太过;二、宣说轮涅无二之正理。

子二(宣说轮涅无二之正理):

涅槃无有生,轮回亦无灭,

岂可为轮回?涅槃岂安立?

 

涅槃没有重新产生,轮回也不必灭除,既然如此,又怎么成立轮回?又岂能安立涅槃呢?


在小乘行人和初学者的心目中,涅槃应该是从很远的地方得到的,轮回则是指现存的一切不清净法。当把不清净的轮回去除之后,就会获得一个崭新的、特别清净悦意的解脱境界——涅槃。


其实,涅槃的真正含义是指欲解脱者在将此等一切彻底抛弃之后,以证悟无倒实相之智而彻见法性。在胜义实相中,既不存在新诞生的涅槃,也不存在以前有而后来被灭除的所谓轮回。既然如此,如何成立轮回?又如何安立涅槃呢?


《宝性论》和《现观庄严论》皆云:  “此中无所遣, 亦无少可立, 于正性 正观, 正见而解脱。” 意思是,诸法没有什么所遣,也没有什么所安立,如果见到了真实义,才算真正获得了解脱。


◎ 轮涅的本体无二无别


人们一般都认为,轮回是要断除的法,而涅槃是在新境界中出现的法,两者有着天壤之别。虽然在现相中可以这样讲,但这并不符合实相,因为轮涅的本性无二无别。为什么呢?


因为在究竟实相中,净除二种障碍、究竟二种智慧的涅槃是一切万法的本体,不净的轮回也是一切万法的本体,从万法本体角度讲,轮涅无有丝毫差别。这就是为什么在大成就者面前,轮回即是涅槃、涅槃即是轮回、烦恼即是菩提的原因。


关于轮涅无二,或者说现相和实相本体无二的道理,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做过详细阐述。法王如意宝在讲《文殊大圆满》顶礼句的时候也说过:我们应在无离无合的境界中顶礼自己的心——文殊菩萨,  了义的文殊菩萨就是我们自己的心,这颗心与文殊菩萨   无离无合,即从没有离开过,也从没有和合过, “合” 与“离”只是我们的分别念而已。这个道理非常甚深,只有通过大圆满的窍诀和中观最甚深的窍诀才能明白。


说众生是佛的原因也在于此,凡夫现在只不过被客尘遮障未显现佛性而已。《大圆满前行》最后讲密宗法性时引用了《喜金刚·二观察续》的一个教证“众生本为佛,然为客尘遮,垢净现真佛”,意思是,众生本是相好圆满的佛陀,然而众生的佛性被无明烦恼的客尘障蔽了,当障垢清净之后,就会现前佛的一切功德。此教证也说明了众生与佛在本体上没有毫许差别。显宗最了义的《般若经》等经典和密宗《大幻化网》等密续都对万法的这一实相做过直接宣讲。


所以,认为“涅槃是从一个新的地方产生,轮回是从现在的地方被去除”的想法并不符合万法的实相。万法的实相是,涅槃没有所谓的诞生,轮回也没有所谓的存在或灭尽,轮涅的本体无二无别,两者之间没有能除所除的关系。我们要想真正解脱,就要完全断除轮涅分 开的执著,获得无二的智慧,以这种智慧才能彻见万法的实相。


为什么把这一科判安立为“轮涅无二之正理”呢?我想,对于境界较高或者希求实相的人来讲,这句话非常契合他们的根机,深入之后,就能了知轮涅无二的境界,进而对万法在究竟意义上平等、清净的观点自然而然生起定解。




敬摘录索·达·吉·堪·布讲记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新版讲解

↓↓↓


记忆板





一、观因缘品


二、观去来品


三、观六情品


四、观五阴品


五、观六种品


六、观染染者品


七、观三相品


八、观作作者品


九、观本住品


十、观燃可燃品


十一、观本际品


十二、观苦品


十三、观行品


十四、观和合品


197

众缘中有性,是事则不然。


198

性从众缘出,即名为作法。

性若是作者,云何有此义?


199

性名为无作,不待异法成。


200

法若无自性,云何有他性?

自性于他性,亦名为他性。


201

离自性他性,何得更有法?

若有自他性,诸法则得成。


202

有若不成者,无云何可成?

因有异法故,有坏名为无。


203 

若人见有无,见自性他性,

如是则不见,佛法真实义。


204 

佛能灭有无,于化迦旃延,

经中之所说,离有亦离无。


205

若法实有性,后则不应无。

性若有异相,是事终不然。

206

若法实无性,云何而可异?

若法实有性,云何而可异?


207 

定有则著常,定无则著断。

是故有智者,不应著有无。


208 

若法有定性,非无则是常。

先有而今无,是则为断灭。


209 

  诸行往来者,常不应往来,  

无常亦不应,众生亦复然。


210 

 若众生往来,阴界诸入中, 

五种求尽无,谁有往来者?


211 

  若从身至身,往来即无身。  

若其无有身,则无有往来。


212 

诸行若灭者,是事终不然;

众生若灭者,是事亦不然。


213

  诸行生灭相,不缚亦不解;  

众生如先说,不缚亦不解。


214

若身名为缚,有身则不缚,

无身亦不缚,于何而有缚?


215

  若可缚先缚,则应缚可缚。  

而先实无缚,余如去来答。


216

  缚者无有解,不缚亦无解,  

缚时有解者,缚解则一时。


217 

  若不受诸法,我当得涅槃。  

若人如是者,还为受所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