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这个科技非常发达的时代,大家更要关注佛教的理念,长期修持。很多人认为,所谓科学才能解决人生的最大问题,其实科学只能解决部分问题。梁启超曾说,道德与科学之间的关系是相反的,当科学越来越发达的时候,人的道德会越来越衰退。我比较认可这个观点。为什么呢?因为科技越来越发达,可能会使我们迷失方向,丧失良知。我们不能一味迷失在时代的洪流里,而应该用清净的慧眼,去发现和争取一种不同的理念,这在任何时代都是极为必要的。
要知道,真正的财富不是金钱和财物,而是认识自己的心灵。有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一个云游僧,旅途中得到了一个非常珍贵的珠宝。他把珠宝放到包里,一直赶路。路上遇到了一个人,贫困交加,又渴又饿,看起来非常可怜。修行人想给他一些饮食,就去自己的包里面找,结果发现里面还有珠宝,心里非常欢喜,立即把珠宝给了这个可怜人。那人高兴极了,欢天喜地地离开了。过了一会儿,他又返回来,把珠宝还给了这个修行人。他说:“我虽然特别喜欢这个珠宝,但是我还是决定还给你,因为我现在想要的不是它。这么好的珠宝你都舍得给我,说明你的这颗心更加珍贵。它是哪里来的?这个心态,对我来讲更加重要。我要修行。”
我们现在最需要什么?就是心里的智慧和悲心。上师们留在这里,主要目的也应该是弘扬佛法和利益众生。大家秉持一个共同的目标,尽量断除自私自利的心,一心一意弘扬佛法利益众生。这对每一个大乘佛子来讲,是义不容辞的,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缺少了利他心,缺少了对佛法的责任心,那我们学法其实也不过成了自私自利。因此,特别希望大家共同弘法利生,每一个人都承担起自己的一份责任。这个责任是什么?就是要维护正法,同时认认真真地修行。
---《藏传佛教对现代文明的重要性--国际藏传佛教研究会演讲》
以前汉地有个荼陵郁禅师,他有视师如佛的清净心和欢喜心,依靠上师的加持,开悟时自然而然流露出一个偈颂,云:“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意谓:我本来就有像水晶般透明的心性如来藏,但因自己的业力,很长时间都被尘垢覆盖,今天依靠上师的加持和自己的信心,明珠上面的尘埃一扫而光,其光芒自然而然照破千山万水,乃至整个世界。这种境界非常庄严,我希望已经得到者要再接再厉,没有得到者要勤奋努力。

入行论:若不知此心,奥秘法中尊,求乐或避苦,无义终漂泊。颂义:如果不能认识佛法的殊胜精要---心的奥秘,那纵然努力追求快乐,避免痛苦,仍免不了无义地于三界中漂泊。为什么将心称为奥秘呢?因为一般的凡夫人甚至阿罗汉也不能了知它的实相---空明无二的本体,鉴于此,大乘的显宗和密宗中一再强调:秘密、甚深的法不能随便传讲于非法器面前,否则如果别人不能接受,很容易造谤法罪。因此,有些大乘佛法,对根基不相应的众生,一定要尽量保密,这是非常重要的!诸法的奥秘就是心的本性,为什么这样讲呢?前面的各种理论已经说明了,后面的《智慧品》也会再三地宣讲:任何一个人,只要通达了心的本性,他就能够获得成就。过去的佛是这样,现在的佛也是这样,未来的佛还是这样,任何一种修行就是为了通达心的奥秘,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慈悲开示了八万四千法蕴,就是为了引导我们认识心的本体。当然,要了达心的本体,必须要靠自己修心,华智仁波切曾说过:“如果宁玛派前辈老人的教言是真实的,那修心是非常重要的。”这个语句虽然很短,但里面有种不共的内涵,就是告诉我们:宁玛巴高僧大德、传承上师们的教言肯定是千真万确的,没有一点错谬,他们的教言中也再三强调要修心,不然的话,心的奥秘是不可能揭开的。现在许多科学家喜欢探索大海的奥秘、大山的奥秘,但我认为向外探索并不重要,我们应当向内探索心的奥秘。大家应该清楚,心是显现与空性无二的本体,按照中观等大乘显宗的观点,心性的本体就是空性和光明无别,如《中般若经》云:“心无心,心性即光明。”若以二转法轮的意趣来解释,就像《金刚经》中所说的那样,“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种心实际上是法中之尊,任何一个人若通达了它的本体,就能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广释:)上师如意宝说这个颂词如果深入一点,也可用大圆满本来清净的窍诀方式来讲。除了直指自心奥秘外,大圆满无上密法也没有其他窍诀。2、只有认识心的本性,才能脱离各种痛苦,获得解脱的功德和涅槃的快乐。(1)认识心的本性,是求乐避苦的关要:因此,以前上师如意宝也经常教诫大家,一定要通过密法尤其是大圆满本来清净的观修方法来认识自己心的本体。当然,在上师面前,很多道友都得过有关大圆满的殊胜教言,这些教言是唯一的如意宝,希望大家得到以后,平时应该尽量地运用,观察心的本体到底是什么样的。假如你真正认识了心的本性,那就可以解脱轮回,享受涅槃的无量安乐,否则,纵然你很想离开各种痛苦,获得解脱的功德和快乐,实际上也徒劳无益,始终都会在三界轮回的旷野当中漂泊。(广释:)莲师说过:“你若看不透自己的心性即是如来,涅槃便变得遥不可及”,“若不识(心性),一切德行或恶业,终将积累为业报,在善恶界中轮回流转。”(2)修行人最可贵、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认识心性:作为一个修行人,在所有的行为当中,最主要的是观自己的心。假如你有禅宗、净土宗或中观唯识的窍诀,那当然是非常好的;如果你有不共密法的一些教言来认识心的本体,对我们短暂的人生来讲,也是非常可贵、非常重要的。除此以外,像外道那样表面上行持各种苦行,不吃不喝、拔自己的头发、依靠五火焚身、用恒河水来沐浴等等,这种行为根本不可能获得解脱。(3)世间人要想追求快乐、逃避痛苦,也一定要通达心的奥妙。从解脱快乐和轮回痛苦的角度,这个颂词可以这样理解,或者说简单一点,世人想追求快乐、逃避痛苦,也一定要通达心的奥妙。世间上很多人想享受快乐,但有钱不一定快乐,有才华不一定快乐,有地位也不一定快乐,原因是什么?就是没有懂得心的本性。有些人很想避开各种痛苦,但不管通过什么途径,痛苦永远也不能结束,原因也是没有认识心的本性。(4)总结:世间、出世间的离苦得乐,都依赖于认识心性。因此,不管是名言中也好、胜义中也好,如果真正认识了心的来龙去脉,对我们暂时来讲,可以在世间当中离苦得乐;从长远而言,它也是获得圆满正等觉的唯一因。3、行持善法时,一定要认识自心奥妙,同时远离实有的执着。当然,在认识心的过程中,首先要知道它本体是空性的,《般若经》中说“具实执者无解脱”,假如我们始终认为心也有,外境也有,以这样的心态想获得解脱、远离痛苦,这是非常困难的。同时,在行持佛法的时候,我们也应该认识自己的心,《华严经》中讲:“一切菩萨的行为均依赖于自心,度化无边众生也依赖于自心。”因此,无论你饶益众生,还是想行持菩萨的行为而调伏自相续,都需要认识心的奥妙。
茶陵郁禅师,宋朝卫州人(今湖南南卫阳),年少就披剃落发,师承不详,禅师平日以四处应供主法为修持,由于禅师所驻锡的禅院位居佛教禅刹往来的要冲,经常有十方的云水僧行脚至此。而禅师以化缘应供为梵行,看到云水僧来到自己的寺院,也能广结善缘,供养寻师访道的行脚僧。有一天,杨岐方会禅师恰巧来到茶陵郁的道场,茶陵郁看到扬名于天下丛林,开创临济宗杨岐派的一代宗师方会禅师到此,因缘难逢,赶紧整衣摄心请教杨岐方会禅宗的要旨,杨岐于是举出一条现成公案说:“过去有些初参法味的衲子每次请教法灯禅师:“百尽竿头,如何更进一步?”时,法灯禅师总是回答:“恶”!今天你问我什么是祖师的要旨,就是这个“恶”字,今后你好好用心参究,必能透彻自家的消息!茶陵郁果然守住这句“恶”,努力地要参出其中的密密意,行住坐卧,二六时中,未当须臾离于念头。如此过了三年,有一天偶然应檀那施主的礼请,前往祈福普照。茶陵郁骑着一头瘦弱矮小、跛行蹒跚的驴子,心念却全神注在参“恶”字,小驴子一路迤逦地走上一座摇摇欲坠的危桥。年久失修的木桥,桥面上现有一个一个的窟窿,把桥下清澈的流水切出不规则的图形。小驴子走呀走地,因缘凑巧,一脚踩在桥上的破洞里,驴背上一路颠礩的禅师,冷不防从驴子身上摔了下来,跌了个满天星斗,紧扣于心中的那句,不知不觉脱口而出:“恶”!茶陵禅师如水清鱼现,豁然开悟,于是吟了一首诗偈: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
今朝尽尘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开悟的茶陵郁,于是拜谒杨岐方会,呈上自己的偈子,请杨岐印证,自己是否已经明心见性。杨岐欣喜的为茶陵郁印可,茶陵郁从此不再游方,专心接机度众,座下有后来承嗣杨岐宗风的剃度弟子白云守端。白云守端弱冠之龄跟随茶陵郁出家,后来到杨岐门下参学,有一天杨岐忽然问他:“你的受业师父是谁?”“茶陵郁和尚”。“我听说他有天过桥,摔了一跤,因此因缘而开悟,你可记得他说了一首偈子?”白云守端于是朗朗诵出茶陵郁禅师澈悟自性的诗偈,杨岐听了,不但没有叹的言语,忽然间站了起来,趋向白云身前,诡异地笑了起来:“嘻!嘻!”然后不发一语进了禅房。一头雾水的白云,惊愕地不知所措,疑惑如潮涌,自己究竟说错了什么,和尚那奇怪的笑声含藏什么意思?白云彻夜不能入眠,好不容易挨到了天亮,迫不及待去请教杨岐。杨岐于是正色说道:“你看到昨日庙口那耍猴子把戏的小丑吗?”“看到啦!”“你完全不能和他相比”,“老师此话什么意思?”白云惊愕不已,“那小丑做出各种的动作声音,千方百计要博得别人的笑声,而你却禁不起别人轻轻一笑!”白云顿时如虚空粉碎,拔云见月一般,无始以来,那根深蒂固的我执、我见刹那荡除尽净,于是说了一首偈子,来赞叹自己的剃度恩师茶陵郁:百尺竿头曾进步,溪桥一踏没山河。
从兹不出插川上,吟啸无非啰哩啰。

认清万法的本质是空性,
现象是虚幻,
就会对世间
一切快乐不起羡慕,
一切痛苦不受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