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乐愿文大疏释》57 * 阅读参考
1
大素尔尊者的公案启示
①通过密宗修行可以达到不可思议的境界,修持密宗和往生净土并不相违。
②在法界的真如本性中,诸佛是一味一体的,没有任何相违之处。无论是修本尊、修上师瑜伽,还是专修净土、专修观世音法门,所观修的上师、本尊、佛菩萨只是形象不同,他们的本体是相同的,涵括了诸佛菩萨的所有功德,在实际观修的过程中,要用这种见解摄持自己的修行。比如,在念某位本尊名号、观想某位本尊时,虽然外在形象是这位本尊的像,念诵的是这位本尊的名号,但是在知见上要懂得——这位本尊的本体是三世一切诸佛的总集,只观想这位本尊就能够得到一切诸佛菩萨的加持。
③有些学净土的道友对密宗不了解,一涉及密宗的本尊、名词等概念就比较紧张,觉得“这些会成为自己修行的障碍”,其实这种想法没有必要。佛陀传下来的八万四千法门都是共通的,最终目的都是让我们获得解脱,如果缘取之后会堕落,或者变成障道,那么佛菩萨就违背了自己要救度一切众生的本愿。所以,即便不了解密宗,只是偶然接触到了,都是有功德的,绝对不会遮障相续,也不会有让自己往生不了的可能性。
2
取恶名的罪过极为严重
①不要用旁生的名称给别人起外号。
A.西哦色嘉转生为大鲸鱼的公案启示
有时候语言的力量比行为的力量还要大,我们要慎言慎行,尽量说悦耳语、柔和语、赞叹语,不要故意说刺激他人的语言,或者用旁生来恶意形容别人,如果他人具有一定的修行境界和功德,那么果报会非常可怕,必定会堕入恶趣,长劫无法获得解脱。
B.法王如意宝在世时,再再告诫弟子:“不要给别人起外号。”法王曾依止托嘎如意宝在江玛佛学院修行了六年,托嘎如意宝也反复强调:“千万不要给别人起类似于旁生的外号,会感召严厉的果报。”
C.如果非要给别人起外号,可以用世间的一些赞美词给别人起一个好听的名称,比如“美女”、“帅哥”、“天仙”等,这样自己来世也会感召相貌端严的果报。
D.以前没学佛时不懂道理,由恶心所摄或者是习惯性地以别人不完美的地方或以旁生的名字给他人起了一些外号,现在要好好忏悔。
②释迦族五百女子五百世被砍断手脚而死的公案启示:
即便在世时是修行人,给人取恶名的果报也是很严重的,而且恶果不止一世。一方面给僧众起恶名,对境严厉;另一方面,起的名称都带有缺陷性。所以会导致多生累劫堕入地狱,从地狱出来之后,乃至到了释迦佛住世时期,生生世世也都是被砍断手脚而亡。
③在家居士要注意以下两方面
A.只要显现了剃除须发、身披袈裟的僧相,哪怕只是形象性的出家人,相续中不具有教法和证法功德,也要恭敬,不要说恶语等不恭敬的语言。
《贤愚经》里有坚誓狮子的公案:有一头狮王叫坚誓,它的毛是金色的,猎人贪求它的毛想射杀它。猎人知道这头狮子对出家人特别恭敬,于是就穿上袈裟,装扮成出家人的形象,趁狮子睡觉的时候悄悄靠近射杀。狮子中箭后惊醒了,它想扑向猎人,可是它看到猎人身上披的是袈裟,就没有追赶,最终示现圆寂。
这个公案里,狮子知道猎人穿上袈裟假扮出家人是为了猎杀它,但是它面对这身袈裟,没有去追咬猎人。它对身披袈裟的出家形象都如此恭敬,更不用说对真正的出家人了。佛陀在世时,也是以出家形象在度化众生,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大家先要分清楚界限,以出家人为对境时,在家居士最好不要用恶语说过失,这是比较危险的。
B.在家人,也不能随便用恶语形容,或者用尖锐的语言说对方的过失。如果对方真的有过失,语言措词上也要谨慎,要客观公正地指出不足。
④在语言的运用中,应当尽量保持善心,说话要留有余地。不要很随意地用一些不好的比喻或很尖刻的话描述他人。
3
对父母口出恶言的果报极为严重
①父母是很严厉的对境。如果孝顺父母,福报会增长得非常快;不孝顺父母,不讲孝道,甚至说不好听的语言让父母伤心,造业也很快。
②不管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对父母一定要有惦念和感恩心,要身体力行地好好承侍他们。
A.对出家人而言,一方面因为享受的是信财,没办法让父母享用,所以在经济上帮不了父母;另一方面也不能长期承侍在父母身边尽孝道。出家人要尽己所能地为父母做一点事情,能够承侍就要好好地承侍,没机会回去就打个电话安慰他们,给父母宽心。在修行时,要经常念经给父母作回向,做了功德时,也要忆念父母,使他们增上福慧和功德,这些都是出家人的本份,而不能借用佛教的说法来掩饰自己,把父母抛在一边不管不顾。
虚云老和尚的母亲生下他之后就去世了,后来他用了三年的时间,以三步一叩的方式朝五台山,好几次差一点断命了,得到文殊菩萨的加持和救护才得以圆满。这段经历在虚老的传记里描述得很细致,非常感人。他的发心就是为母亲做这件事情,所以修行人不是出了家就可以对父母再也不理不睬,如果变成无惭无愧、人格都不合格的状态,这也很不好。
B.儒家有句话“子欲养而亲不待”,当孩子真正懂事了,真的对父母生起了感恩心,觉得父母含辛茹苦把自己带大不容易,想孝养父母的时候,可能父母都己经离开人世间了。对在家居士而言,不存在因享用信财而没办法供养父母、没办法长期承侍父母的情况,所以更要好好地承侍父母。虽然有时候工作忙,不能长期待在父母身边,但是也要尽量找机会;如果跟父母不在一个城市,或者自己已成家立业,也要尽量顾念父母。
③《弟子规》中讲到孝养父母的四种方式
A.一是养父母之身,就是要在父母身边承侍他们。
B.二是养父母之心,就是要经常说一些让他们开心的话。
很多佛教徒话不会说、事不会做,跟父母沟通的时候不会使用善巧的语言,不懂得随顺,只会勉强父母念佛。一些居士说:“母亲总是讲七大姑八大姨的琐事,还有谁跟谁吵架了等是非之话,我觉得特别不耐烦。”其实老人就想跟我们叨叨而已,为什么就不能够包容他们的这些习气呢?自己也是一大堆的习气,只不过执著点不相同而已。如果想安慰父母的心,让他们觉得还有说话的对境,还不至于太寂寞,那和他们聊天就是利众的方便,这些要求不过分,而且不会影响自己的解脱和成就,如果连这点耐心都没有,觉得“闲聊会影响自己修行,他们要是说佛法,自己就能陪他们说。”这种情况很伤人心。我们不能要求父母三句不离佛法,除了三宝之外其他什么都不能讲,这样对他们来讲压力特别大,而且很痛苦。他们心里可能会觉得“孩子学佛着魔了”,甚至为了讨好子女还不得不说佛法,还要装模做样让孩子高兴,就图着子女能多去看他们两眼。我们自己还觉得是去弘法了,实际上我们并不知道父母想过什么样的生活,毕竟一辈子的习气在那里,他们期许子女能够像家人一样正常的生活。当然,也有些父母自己学佛很精进,还嫌子女来的次数太多,打扰自己念佛,这样的情况是最好的了,不存在纠结的问题。
换一个角度来讲,这样的佛教徒做到位了吗?根本就没有!实际上是父母在缘于我们修安忍心,度化父母也不应该用这种方式来度化。虽然念佛号是好的,但是这种强迫的方法太过于牵强,我们需要增上善巧方便,多站在父母的角度替他们考虑。当然,也不能一天到晚只唠家常,要把握合适的分寸,这就是善巧方便。懂得如何做才能够真正饶益别人,让别人心悦诚服,真正觉得“学佛确实使人变好很多”,这种智慧是所有学佛人都应该提高的。
C.三是养父母之志,就是子女要过得好。
如果我们工作好、生活好、家庭好,父母就得到了安慰;如果我们事业有成,父母会觉得光宗耀祖,这就是养父母的志气。我们的好与坏跟父母有牵连,他们会时刻牵挂着我们。有些人想当然地说:“你们不要管我,我好不好、有没有工作都无所谓,我就想一心念佛。”其实并没有这么简单,要让父母安心,最起码我们的工作生活要有保障,对未来的安排也要心里有数,同时要跟父母沟通好,要让他们放心,这是孝道。
D.四是养父母之智,子女通过善巧方便引导父母增长智慧。
父母年纪大了,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抵抗四大衰退,他们会变得越来越脆弱,面对老苦、死苦和病苦,心里会非常恐慌、非常无奈,如果能使他们对未来的死亡有比较坦然的心态,这是一种智慧。从佛法的角度来说,可以用一些善巧方便引导父母念佛,哪怕他们不真信,但是即便只念一点,也能让他们心里稍许得到安慰;从世间角度来说,如果有方法让父母豁达地面对这些问题,这就是养父母之智。
E.修行人要孝养父母,对待其他眷属也是同样的道理,不能变成六亲不认的人——除了学佛,其他什么都不管不顾。有时候道友们也会纠结——对父母、亲朋好友、孩子顾念多了,自己就没时间学佛了,并且对他人的贪执心也重了很多。状态就像天平一样,还没有达到平衡时就会摆来摆去,总觉得把握不好,实际上,修行就是要把握中道的分寸,同时要逐渐将对亲友的执念转为慈悲的心念。
4
对旁生也不能以恶语指责
①“断角”“断尾”的公案说明虽然是旁生,如果慈爱它们,它们也知道报恩;如若口出恶语伤害它们,那么它们也会报仇,即使未能报仇,也会发恶愿于生生世世中不断陷害报复。
我们要经常说悦耳语,这对别人来说是一种安慰,对自己来说也不会造作罪业。在语言上要经常反省,在成就佛道之前,尽量在身语意三门上少得罪人。如果自己的肢体行为或者语言肆无忌惮地冲撞别人,终归会导致自己丧失很多朋友缘分,这是很不划算的。
②身语意三门的所作,都要遵循业果规律而成熟。当我们懂得了业果自受的道理,即便经常被别人说是非、被别人辱骂,也不会觉得委屈或者不解,其根本因是自己以前世语业,这一世才会有果法的显现。
学佛之后,当自己感受痛苦时,应该好好忏悔自己的罪业。如果通过念佛或者专念金刚萨埵心咒等方便方法,清净了自己的业障,以后就不会遇到不悦意的事情。
学佛是走一条解脱道,并没有办法遮止无始劫以来造作的业缘。所以平时在修行过程中,有很多往昔业缘成熟的相是必然现象,不会因为学佛了,恶果都不现前。关键是认知方式和态度等,跟不学佛的时候完全会不一样,可以将这些违缘转化为修行的资粮,这才是修行人正确的表现。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文字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