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智悲学子 >> 得人心者得天下丨《论语》第6课 学习笔记 Back

得人心者得天下丨《论语》第6课 学习笔记




本课看点


在藏地,个别古大德称孔子为“贡则楚吉杰布”。“贡则”是“孔子”,“楚吉杰布”是“幻化王”,认为孔子是文殊菩萨或观世音菩萨的化现。



本课导图




为政篇第二——课前开示


1、如世亲论师所讲,佛法包括教法和证法。

(1)教法:经常在闻思的;

(2)证法:就是要修行。

2、在释迦牟尼佛的天降日,又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刻,闭关实修是最好的。

(1)选择适合的地方。

(2)上等的十五天,中等的十天,最少也是三天,这样也是非常殊胜的。



为政篇第二——宣讲正论


1、为政篇的“政”

(1)孔子当时的一种政治思想,或者说政治哲学。

(2)“政”有多种意思。

1)“自改政他”,蕅益大师认为相当于是自利利他的意思。

2)这里讲到跟正确的“正”有相同之处。

3)从全文内容看,作为一个国君,如何治理自己的国家、如何治理自己下属的社会团体,从这个角度理解也完全可以。

2、古今有关“政”的不同

(1)现在所谓的政治、经济概念,是后人根据时代、社会需要而编篡的。

(2)实际上,以前“政治”就是对一个区域或者国家不同人群的活动、它的很多社会形式进行管理的方法、手段。


【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1、释义

(1)字面意思:作为一个君主,应该用道德来治理国家、用道德来征服民众。

(2)比喻:比如北斗星,它稳固不动摇,所有的星星围绕着它转。

(3)说明:作为国君,如果他的智慧、道德非常好,遵守做人的规则,那他的国民自然而然对他会恭敬承侍、拥护,他完全可以治理天下。

(4)名言:孟子说:“得人心者得天下。”

     1)得到人心的话其实得天下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2)如果方法和行为不对,暂时可能用一种强迫、暴力的方式来治理国家,但到了一定时候,民众可能会反抗,会有这样的危险性。

2、以北极星为喻进行说明

(1)古人认为:它是不动摇的。

(2)其实:北极星并不是不动摇,只是与群星相比,有相对固定性。从现在的科学来看,实际上天上所有的恒星都是动摇的。

(3)过去,通过观察星星可以推测时间、对天气的预测、观察天地的运行,整个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等。

3、如果以残暴的行为治理国家,会给大家带来痛苦。

(1)《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里说:“若王行恶行,嗔心不见事,动则怖众生,乃至父母畏。”

(2)如果国王造恶,他的一些行为给众生带来恐怖,甚至给自己的父母、子女,也带来恐惧。

(3)所以世界上的很多快乐和痛苦,都是人为的、人做的。

4、举例说明君主慈悲智慧,会给所有人带来快乐、安全。

(1)司马迁在《史记》中讲过尧舜禹的尧“其仁如天,其知如神。”说他的仁爱、悲心像天一样能包容一切,他的智慧就像神仙一样无所不知。

(2)“就之如日,望之如云。”亲近他就像沐浴阳光一样,看着他就像天上的云彩一样庄严。

(3)古人经常喜欢用“无为而治”,他可能不需要做很多的事情,但依靠他的福德和威望,可以制服身边所有的人。

5、小结

(1)作为君主,应该依靠道德、智慧和福德来感化周围的人;否则用残暴来伤害众生的身心,会给自己也带来苦果。

(2)不是国君的人,在当领导的时候,也应用自己的德行、智慧、仁爱来帮助别人,应该把自己当作服务大众的人,这样的心态应该是好的。

(3)劝诫:很多人一旦上来就觉得自己高高在上,所有的人都不放在眼里,其实作为领导者这不是很好。


【原文】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1、释义

《诗三百》,以一句话进行归纳,主要思想就是无邪。

2、介绍《诗》

(1)《诗》是指《诗三百》,实际有三千多首诗,后来孔子把它编为三百零五颂。

(2)《诗经》算是非常权威的一本历史书。

     1)世间跨度:大概五六百年历史,从西周开始一直到春秋战国时期。

     2)地域跨度:从南到北包括了当时很多的国家。

     3)内容广泛:包罗万象,包括当时的生活、歌韵、植物、动物,及古人的思想。

     4)内容详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包括文化、宗教,当时的民风民俗习惯等等,方方面面都描述得比较清楚,应该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部经典。

3、《诗经》的中心内容就是“思无邪”

(1)不同学者对“思无邪”的不同注释

     1)个别解释:“思”为“思想”,归纳的意义为:思想不能有歪曲,一定要正直、纯正。如果思想正确,那他的行为,他所表达的任何政治观点等都是无误的,不会有错谬。

     2)有些解释:所谓的“思”没有直接的意义,是一种语气词,主要是后面的“无邪”很重要。原因:

       ①《诗经》里“思无邪”的后面还有“思马斯徂”,意思就是路不能歪,应该端直,骑马前往自己目的地的时候,沿着这条路就可以无误地前进。

       ②所以包括后面“思马斯徂”的“思”,实际上都没有一个直接的意思,前面的“无邪”是指道路无斜。

     3)从世间层面讲:《诗经》所有的意思就是“无邪”。不管做什么事都要正直,思想、行为都要断除所有的颠倒行为。

     4)从修行层面讲:如《四百论》云:“宁毁犯尸罗,不损坏正见。”宁可犯戒律,见解都一定要正确,不能产生邪见,这样,毁坏的戒律还有重新补救的机会。

    5)警诫人在世间,一定要正,不能邪,沿着邪路走很危险。

      ①现在社会,应保护好我们的思想,避免被商业、娱乐所引导,而染污和毒害。

      ②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三观,避免误入歧途,避免虚拟世界和真正的生活分不清楚。

4、无邪很重要

(1)《诗三百》所有的精髓思想应该就是“无邪”。

(2)我们的教育、修行,都应该趋入正道,只要是趋入正道,即使走得不快,但方向是对的。

(3)趋入正道,根本的方向不能错。

    1)修行中的痛苦和障碍不是邪路。

    2)如果刚开始就入了邪道,那很危险的。

(4)“无邪”,修行中说是正见。

     1)正见依靠正知正念摄持。

    2)所以佛教所有法中,首先要建立正见,因果正见、轮回正见、中观正见,正见很重要。

    3)如果没有正见,修、行、果位无从谈起。

(5)结论:刚开始就入于正道,这个非常重要。


【原文】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1、“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1)释义:“如果用一种比较强制性的政策来管理民众,用特别可怕的一些刑法来惩罚犯了错误的人,他们可能不会再犯错,但是因心里不服会变得无耻。”

(2)因。世间说法:“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对强制性行为不服,不愿意接受。

(3)以理服人还是以势服人?

     1)《弟子规》中说:“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

    2)藏地有种说法:“对特别愚笨的人来讲,引用教证不如棍棒好。”众生业力不同,有些人跟他讲道理是很困难的。

(4)结论

    1)实际上“以理服人”是很好的。

    2)有些特别业、特别业力的众生,对他们“以理服人”很难,用政治或高压让人服从也是很难的。

2、“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1)释义:如果用道德来教导,用礼制来约束,那一方面他们就有羞耻心,不会乱来;另一方面,也就懂得了规矩。

(2)需要综合起来看

     1)古人特别讲“礼”,特别有仁爱的心,大家都把道德、把“礼”当做特别好的事情,那么人人都讲惭愧心,讲规矩,就不会乱来了。

     2)现在社会,完全靠讲礼和讲道德,对大多数人很难的。

     3)所以把规则和人性、道德结合起来,这样也是很好;否则没有任何道德,完全是以一种法律来约束,那也有点困难。

(3)破斥有人说西方的法治化很好的观点。

     1)当然法治化的国家如果完全依法来衡量,公平地依法来惩罚、抉择也好,但有些西方国家所谓的“法”实际变成了特别可笑的事情。

       ①举例:一个穷人和一个富人打官司,因富人有钱能请非常厉害的律师,而导致辩护结果颠倒。

       ②举例:因为利益,会将不构成入狱的少年犯关进监狱。

      2)如果人没有道德、没有悲心,为了各自利益,或者受到威胁时,法律法规也会有所变化。

3、规则和道德都很重要

(1)规则很重要,没有规则就无法成为一个真正上进的团体。

(2)但是如果没有一点人性化,那还是有一定的困难。

(3)正面举例:宋仁宗特别有爱心的事例,阐述制度很重要,道德同样也很重要,毕竟制度是人制定的。

(4)反面举例:一个寺院制定规则的人后来犯规,又调整规则,阐述对于规则也好、法律也好,如果没有以自他交换或换位思考的方式来想,仅仅是依靠自己的权利来制定规则,最后当自己落入其中时才知道这个规则很残暴。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释义

我15岁时建立远大的理想,特别爱学习;30岁建立自己真正的方向;40岁成家立业;50岁对人生有了更高的了悟;60岁对天命随顺;70岁对自然万物有了新的认识。

2、孔子的自我总结

(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1)因为家庭状况、社会状况,十五岁就有求学的志向、理想,是非常罕见的。

     2)对比现今社会,十七八岁了,根本没有理想。

     3)孔子的一生,首先立志求学,然后立志求仁、立志求道,求仁学求道、求智慧是从十五岁开始建立的。

(2)三十而立

    1)三十岁时,智慧不会退、不会转,所学的已经稳固,他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有方向了,已经建立起来了。

    2)三十岁不是建立家庭,而是要建立自己将来真正的方向。

(3)四十不惑

    1)前面主要是孔子的学习和人生方面。

    2)对于很多社会现象,阅历比较深。

    3)不会轻易被各种情绪摆布,外境对他没有诱惑,对整个社会和整个外在的现象,形成了特别高的见解。

    4)不会随着外境快乐痛苦,他不会迷惑,不会随烦恼而转。

(4)五十而知天命

     1)对整个人生有了更高的觉悟。

     2)所以更早了知天命。

(5)六十而耳顺

     1)“耳顺”,是指见闻觉知,亲自看到的现象和听到的现象,看到的基本上是现量看到,不会有和很多迷惑。

     2)看得多、听得多,能顺其自然,随顺万物的规律,不怨天尤人,达到“八风不动”的境界。

(6)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有了很多自己的思想,但不会违越规矩。

     2)对自然万物有了新的认识。

3、上师的期望

(1)不管人生多长,希望大家要有一个分段总结。

(2)作为佛教徒,应该对自己的人生有所关心,将来的打算?弘法利生方面如何发愿?有什么样的志向等。


                                                                                  发心:定解F16

                                                                                  审核:定解F09     


《论语》第6课 原文讲记和音频下载地址:

https://zhibeifw.com/jx/cf/lun-yu/


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进入《论语》学习笔记汇总
阅读原文文章原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