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 >> 他用夹过肉的筷子,碰了我的素饺子——一场家庭聚餐引发的思考 Back

他用夹过肉的筷子,碰了我的素饺子——一场家庭聚餐引发的思考

理想地球论文大赛 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 2018-06-29

文 / 方月

来源:2017理想地球潜力奖获奖论文



佛教徒之愿行应以弘法、利生为目标和指导,注意区分有效发愿、无效发愿和负效发愿,并以善巧方便的方式去行持。


关键词:普贤大愿;弘扬佛法;利益众生;有效发愿;无效发愿;负效发愿


近年来,随着高僧大德们弘法事业的不断增上,佛教寺庙和佛教徒数量不断增长。同时,学佛人的素质也在逐步提高。在索达吉堪布等大德的号召下,许多佛教徒发愿终生闻思修行,行持放生、吃素等佛行事业。这一举动救度了无量众生,令佛教的慈悲观念深入人心,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作为当今时代的一名佛教徒,我们除了要把握机会、努力修行外,还应当时时刻刻反观和修正自己,争取成为一名合格的佛教徒。


本着这一出发点,笔者将近期目睹的一件小事,写成文字,供自己和有缘人借鉴。






📍 餐桌

👤 男、女主人,客人及其孩子

01.

情 景

再 现



在一次家庭聚餐上,素食者男主人对客人的孩子,进行了不太客气的批评教育。原因是孩子用夹过肉的筷子,碰了自己的素饺子。批评之余,男主人还将两个被碰过的素饺子夹到孩子的碗里,要求其吃掉,理由是这两个饺子已经沾过肉味,不能继续留在装素饺子的盘子里。


孩子的家长瞪得两眼发直,一句话也没说;男主人却只顾着保护他的素饺子,什么都没有注意到。


事后,男主人的妻子私下提醒他,自己不沾,靠边吃没碰的就可以了,夹回去太不尊重别人。另外,在外边吃素的时候,也没办法保证每次锅碗都可以刷的很干净,A师兄在国外实在点不到素菜时,就是把肉挑掉后再吃的。


男主人听后却不以为然,他认为提醒孩子不要拿筷子乱碰,是为了让孩子懂道理,自己是出于好心;至于A师兄吃肉边菜,是因为A师兄和自己的发愿不同(言外之意,男主人已经发愿一点肉都不能沾)


希望孩子懂道理,我们暂且可以理解;每个人的发愿不同,也能够理解;但是让笔者不能理解的是,男主人为什么要发这样的一个愿呢?不仅是男主人,不少佛教徒都会发类似的愿。






Ⅰ. 吃素与不沾肉味的异同

Ⅱ. 关于发愿

02.

思 考 

分 析



下面笔者从两个方面分析这个发愿:不沾肉味


首先,从能否实现的角度,笔者认为难度很大。除非天天顿顿在家里吃,准备单独的锅碗瓢盆,还要做饭的人眼神好,能挑出菜里的小虫,如此才能实现。这个难度是显而易见的。


其次,从利益大小角度看,笔者认为作用也不是很大。作为佛教徒,我们吃素和非教徒不沾荤腥看起来很相似,实则不同。如果不仔细分析,则很容易将两者混为一谈,并且稀里糊涂地认可这个似是而非的观念。下面笔者仔细分析一下两者的异同:


同 


从表面上看,纯素食必然没有肉味,故意吃沾肉味就是在吃众生肉,在这一点上看两者有重合的部分。笔者也认同,在可以选择的情况下,应当尽量吃纯素,这样是最完美的。




首先,从心态上看,沾,不是故意而为,与吃肉不同,是不得已的选择。


其次,从结果上看,沾,是偶尔不得已的情况下被动性的发生,不具有饱腹的功用和连续性,所以不会因此危害众生的生命。


再次,从修心角度看,吃素是为了不害众生,长养大悲心,非故意沾一点肉味,并不会障碍大悲心。六祖惠能大师在猎人队伍避难的十五年里,吃的都是肉锅里的菜。所以历代大德虽然都提倡吃素,但并没有要求必须完全不能沾肉味。


笔者认为,有了吃素的概念和行为后,再单独把纯粹的不沾肉味拿出来发愿,虽然勇气可嘉,但总有“鸡肋”之嫌。如果没有善巧方便,可能还会适得其反。

谈论这件事,并非是要谈论事件本身,而是要谈论事情背后的思维方式。笔者认为,作为佛教徒,我们在发愿和行持时应仔细观察以下两点:


第一,我们所发之愿应该有真实的意义。

第二,在践行的过程中应当具足善巧方便,学会随顺众生。


具体而言,索达吉堪布在《普贤行愿品讲记》中谈到:“有些修行人本来是地地道道的凡夫,但因为他们的发愿力非常强,结果即生中就现前了菩萨的境界,获得了度化众生的威力。”所以我们应当常发善愿。即使自己的发愿今生没有成熟,未来也不会虚耗。对于诸佛菩萨的广大利他行为,虽然现在不能如实做到,但只要每天不断地发愿,总有一天可以实现。


发愿如此重要,我们理应随时随地发愿,但是不是只要不发恶愿就可以呢?


并非如此。


修行人的发愿应随学诸佛菩萨,而不是根据自己的个人喜好。


随学诸佛菩萨发愿,首先应该了解其发愿的内容。诸佛菩萨虽然有十方、三世,且各自愿力不同,但根据索达吉堪布《普贤行愿品讲记》中的开示,所有佛菩萨的发愿都可以包括在普贤菩萨的十大愿之中,这十大愿王如果发散出去,就是一切菩萨的十万大愿如果归摄起来,就是弘扬佛法利益众生


既然诸佛菩萨的愿力,归摄起来是弘扬佛法和利益众生,那么我们所发之愿就应该与这两点相合。只有相合于弘法利生的愿力,才算是真正有效的善愿。与此无关的则是无效发愿。我们在避免发恶愿的同时,也应该避免无效发愿,以减少对时间和精力的浪费,毕竟人身难得;同时还要注意防止无效发愿转化为负效发愿。


比如事件的主人公,发愿吃素可以利益众生,属于有效的善愿;不沾肉味则是与弘法利生无关的个人好恶,属无效发愿;与人相处时,不具足善巧方便,若因此让别人对其及佛教产生误解,成为弘法利生的障碍,则无效发愿便转成了负效发愿。


我们确定好一个有效的善愿之后,在践行的过程中,也不应偏执,应当具足善巧方便,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愿行合一。否则如果行为不善巧,也很可能导致愿望落空,沦为空愿。


任何一种执着都是不值得赞叹的,因为当我们对于一件事或者一个理念过于执着时,就会陷入自我的利益中,从而忽视了他人的利益或感受。作为佛教徒,这样既不利于弘法、也不利于众生。


就像事件中的主人公,对自己的不沾肉味太过执着,从而忽视了别人的感受。这种行为在他人眼中,嫣然成为了一个没涵养的人,与佛教徒应有的祥和、包容,完全格格不入,活生生一个刻薄人的形象。但是他自己却完全没有发现,以为自己特别有“定力”,为了“持戒”不怕得罪人,觉得自己很有“无畏的精神”。如果他能多为别人着想,即便暂时不能拥有“同体大悲”的境界,也不会有伤害别人而不自知的情况发生了。


如果主人公真正了解了这个道理,即使发了不沾肉味的愿,也不会有大的过失。因为具足善巧方便,就不会让他人觉得不舒服,如此,便会慢慢具足利益他人的因缘。


总结


综上所述,作为佛教徒,我们在愿行过程中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发愿之前应仔细观察,不可轻率。


其次,所发之愿,应随学诸佛菩萨。以普贤十大愿为指导标准,以是否可以弘扬佛法和利益众生为目标,不以自己的偏好作取舍标准。


再次,注意区分有效发愿、无效发愿和负效发愿。如此才能不浪费暇满人身,确保自己做有意义的事。


最后,要以不偏执、善巧方便的方式去行持。


若能做到以上几点,我们在所行中一定能够彰显出佛教徒的魅力。以自身散发出来的修行人特有的智慧和慈悲,吸引和影响有缘的众生,共享法味,共建人间的理想修行国度。


- END -

注:原文标题为《愿行如法,自利利他》,内容略有删改。

关于“理想地球奖”

理想是不分国界和肤色的,它关乎人类共同的幸福所向。当我们超越个体的成就,去关心这颗蔚蓝星球的命运,关注地球上所有生命的损益得失,个体的生命质量,将由此得到一次美丽的升华。所以我们设立“理想地球奖”,旨在奖赏无私利他的理想,和心系地球的胸怀。这些理想和胸怀,将在参与者的论文中得以表达。我们期待一切美好的心灵,能通过文字、声音,散播给更多的心灵。


RECOMMEND|推荐阅读







没有众生的福田,哪来菩提的芬芳







每一个众生,都是红尘中流浪的白马王子







你自以为是的看破,不过是孤僻离群的冷漠

世界青年佛学研究会

开放|包容|求真|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