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求学足迹 >> 细数贪执的危害 Back

细数贪执的危害


大学演讲系列四

仁波切曾说:

他没有别的伏藏法,

大学演讲系列就是他的伏藏法。








家人的牵绊

以业相连


不仅杀生有严重的过患,甚至与杀生之人接触,也会沾染严重的罪业。有些人可能不懂这些道理,也可能是没有正知正念,经常接触猎人、屠夫和渔夫。


其实我们在这方面应该注意,不要毫无顾忌地与这些恶人交往。

有些经论中说,猎人、屠夫的父母、妻子、子孙都要堕一次地狱,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家庭里有从事杀生之人,全家人都会受到牵连而堕落[反过来说,如果一个家庭里有学佛或者出家的人,这对全家的利益也很大。如唐朝福州玄沙院宗一禅师,他父亲以捕鱼为生,后不幸落水淹死,宗一禅师因此出家,以报答父亲养育的恩德。一天他在外参访时,脚被擦伤而流出血,他因此而豁然大悟。后来有一天晚上,他梦见父亲来相谢说:“因你出家、明心见性功德的拔荐,我已得生天界,特意来通报这个好消息。”]。


如果一个山沟里有太多猎人,当地会遭受天龙八部的诅咒,时常出现种种不悦意之事。若与杀生之人同饮一个山沟的水,即使今生没有受害,后世也会受牵连而感受痛苦。不要说与这些杀生之人长期相处,甚至一刹那攀谈也会染上罪障[除了杀生之人,其他的恶人,像破戒、诽谤上师三宝、无视因果之人,这些人的染污也特别重,没有必要时也尽量不要与他们接触。]。


因为杀生之人的染污非常大,所以藏地对猎人、屠夫都很忌讳,很害怕和这些人交往,一般根本不和他们一起吃饭、喝水。


这些恶人的身边常有损耗鬼跟随,如果他们来到自己家里,则损耗鬼会跟随其后,带来诸多不吉祥,如夜眠恶梦、罹患疾病、诸事不顺等。如果他们手摸加持品,也会使加持品的加持力丧失。所以大家在这方面一定要注意。




贪执的危害

《经律异相》中记载,以前有一个居士,他平时持戒、修行很精进,死的时候妻子哭着说:“如果你走了,以后我靠谁呀?儿子该怎么办啊?”他听后产生了贪执之心,结果变成妻子鼻中的小虫。


有一位阿罗汉和这个居士关系很好,他去居士家安慰居士的妻子,可是越安慰她哭得越凶。(有些女人就是这样,哭的时候不能劝,越劝哭得越厉害。)结果小虫随着鼻涕掉在地上,她非常不好意思,伸脚要踩死小虫。

阿罗汉说:“不要踩,它就是你的丈夫。”

女人很奇怪:“我丈夫持戒、修行那么精进,怎么会变成虫?”

阿罗汉说:“因为他临终时你一直哭,他生起了一念贪恋,结果变成了这个小虫。”

阿罗汉为小虫说法后,它才得以超升天界。


按照佛教的传统,人死后亲人不能哭泣,可是我在医院里经常听到哭喊:“你走了以后我该怎么办啊?”“王伟宏,你不要走啊……”

一听到呼叫死者的名字,我就担心:说不定死者会转生为这些人身上的旁生,那就太可怜了。


按理来说,人死后应该马上念经、念佛,死者在这种声音中离去是很好的,如果一直哭喊,很可能像上面的公案一样,死者会变成亲友身体中的旁生。






贪执之危险


贪执微不足道之物,死后也会因此而堕落。藏地有一个牧童,他因为贪著自己的石簧[ 藏地牧牛所使用的一种抛石工具],死后转生为床下的一条石簧蛇。有一个老人因为贪执打火器[这是古代的打火器,形状像乌龟,上面有火燧和火铁,现在已经没有人用了,我在博物馆见过。],死后转成一只乌龟,火铁的两端分别刺入乌龟的头部和尾部。


总而言之,贪执任何事物都是很危险的。《辟支佛因缘论》中说:“如大炽火中,飞蛾投而死。”世间人就是如此,因为贪执而像飞蛾扑火一样前往恶趣。佛经中还说:“智者不用贪,贪著皆束缚。”所以我们要努力断除一切贪执,这一点非常重要。


如果想往生极乐世界,就不能贪执财富、亲人甚至自己的身体,这些贪执会障碍自己往生,因此人活着时就要通过各种方法息灭贪执。


许多大德都说,很多人的家畜、宠物都是亲人的转世,因为特别贪执家,所以死后以这种习气又回到原来的家。


《中阿含经》里有一则父亲转为狗的公案。以前舍卫国有一个叫都提的富人,他去世后转生为家中的一只白狗。都提的儿子对这只狗特别好,它吃得比一般人都好,顿顿都是山珍海味,睡觉也是在大床上。


有一次佛陀去舍卫城乞食,佛陀来到都提家门口时,白狗正坐在床上吃金盘里的食物。它一看见佛陀,马上跳下床狂吠。佛陀悲悯地说:“你不要对我叫,你想一想自己当狗的原因吧。”

佛陀这样一说,白狗的态度就完全变了,一声也不叫,卧在地上闷闷不乐。


都提的儿子回家后,见到白狗不开心,就问:“谁惹了我的狗,它为什么不开心?”

家人说:“今天佛陀来了,然后它就成了这个样子。”

他听后特别生气,到给孤独园责问佛陀:“今天你对我的狗说了什么?它为什么这么不开心?”

佛陀说:“我没有说什么,我只是让它想一想自己是怎么变成狗的。”

佛陀又说:“这只狗是你父亲的转世,他因吝啬而堕为旁生。如果不信,你可以回去问它。而且你家地下埋有宝藏,只有它知道宝藏埋在哪里,你可以问它宝藏埋在哪里。”

都提的儿子半信半疑,回去问白狗:“你是不是我父亲?”白狗点点头。

他又问:“如果你是我父亲,那告诉我家中的宝藏埋在哪里。”

白狗一听,就到一个地方用爪子挖,结果挖出许多珍宝。他这才知道白狗真是自己的父亲。


就像这个公案一样,如今许多聪明的家犬也是父母等亲人的转世。


净土宗十一祖省庵大师讲过一个公案,以前南京有一个老妇人,她因为偷了丈夫四两银子,死后转生为儿子家的驴。还有一个人的父亲因吝啬变成猪。诸如此类的公案在汉地有很多。


在一切贪执中,人与人之间的贪恋是往生的最大障碍,所以生前一定要放下这些。

世间人非常可怜,因为没有受过佛法的教育,所以他们一直觉得:亲人肯定是应该贪执的,不贪执亲人怎么行?我一定要抓紧他们!在这种想法驱使下,他们一直用执著的獠牙紧紧咬住亲人,始终不肯放下,甚至到死都不肯松口,还死死盯着对方。前面也讲过,其实这对自他都没有利益,一方面自己没办法解脱,同时也会给别人带来痛苦。


由于畏惧刑罚、牢狱的痛苦,逃脱牢狱的囚犯根本不愿回头看一眼,同样,想到轮回中的种种过患,求解脱者也不愿意再回顾轮回。真正观察起来,三界轮回实在是太可怕了,没有任何可贪执的,所以明哲之士理当彻底放下一切。


《净土圣贤录》中说,清代有一个绰号为“百不管”的老太太,她一心念佛,最终往生到了净土。以前她虽然念佛,但对亲人和家务还是很耽著的,后来有一位法师对她开示:“念佛欲求一心,应拔去爱根,放下一切。”从此她依教奉行,遇事便以“百不管”推掉,久而久之人们都称她为“百不管”。我想:如果人人都像她那样专心修行,不耽著世间琐事,那该多好啊!


莲池大师学佛也是从放下世间开始的。大师未出家时,邻家有一个老太太每天念一千遍佛号。大师问她为什么念佛,老太太说:“先夫一生念佛,临终无疾而逝,自在往生,我因此知道念佛功德不可思议。”大师宿根深厚,听后甚为感动,深信佛法不可思议,从此便栖心净土。他在案头书写“生死事大”四个字,以警策自己精进念佛。(世间的衣食住行、财色名利是区区小事,一点都不重要,唯有生死才是大事。印光大师也在墙上书“死”字,作为对自己的警策。)后来,大师决志出家,遂作《七笔勾》,将世人特别耽著的父母、夫妻、儿孙、功名、田园、文章、宴游一笔勾销。

临行前他对妻子说:“恩爱不常,生死莫代,吾往矣,汝自为计!”意思是,世间的恩爱是无常的,生死大事别人无法代替,现在我要出家了,以后你自己看着办吧。之后大师便毅然出家修道。



《七笔勾》:

恩重山丘,五鼎三牲未足酬。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嗏!出世大因由,凡情怎剖。孝子贤孙,好向真空究。因此把五色封章一笔勾。

凤侣鸾俦,恩爱牵缠何日休?活鬼乔相守,缘尽还分手。嗏!为你俩绸缪,披枷带扭,觑破冤家,各自寻门走。因此把鱼水夫妻一笔勾。

身似疮疣,莫为儿孙作远忧。忆昔燕山窦,今日还存否?嗏!毕竟有时休,总归无后。谁识当人,万古常如旧。因此把桂子兰孙一笔勾。

 独占鳌头,漫说男儿得意秋。金印悬如斗,声势非常久。嗏!多少枉驰求,童颜皓首。梦觉黄粱,一笑无何有。因此把富贵功名一笔勾。

 富比王侯,你道欢时我道愁。求者多生受,得者忧倾覆。嗏!淡饭胜珍馐,衲衣如绣。天地吾庐,大厦何须构。因此把家舍田园一笔勾。

 学海长流,文阵光芒射斗牛。百艺丛中走,斗酒诗千首。嗏!锦绣满胸头,何须夸口。生死跟前,半字难相救。因此把盖世文章一笔勾。

 夏赏春游,歌舞场中乐事稠,烟雨迷花柳,棋酒娱亲友,嗏!眼底逞风流,苦归身后。可惜光阴,麽羅空回首。因此把风月情怀一笔勾。




文字整理 | 一心一意 

插图来源 |   Any

求学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