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语言的局限性!
点击↖关注平台
回复“血脉论”
获得已连载合集
“名言尚不及”,所有的语言、所有的词汇,没有办法表达佛的真正境界。语言文字有局限性,只能大概地告诉我们什么是心的本性,什么是光明、佛性,永远没有办法表达得非常清楚。
不仅仅是佛的境界,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东西,也是语言没有办法表达的,比如说甜的味道。人类最早最早的时候,还没有语言,文字就更没有了。一群人聚在一起,逐步在日常生活当中形成一个共识,这个共识就是语言的开始,就是第一句话。
比如什么叫甜呢?“甜”这个字没有办法直接把甜味说出来,必须要自己去尝。如果几个人,都尝过甜的味道,然后大家就有共通的一个共识,就用这样的词来表达。前提条件是大家之前尝过甜味,所以现在可以约定用这个字来表达。如果其中有几个人从来没有尝过甜味的话,那语言没有办法表达。什么叫甜呢?说不清楚的。所以语言的局限性就是这样。
语言本身就是建立在一个错误的理解之上,但日常生活当中,必须要有这个错误的理解,我们才能够沟通。什么错误的理解呢?比如说我们讲“甜”字的时候,实际上,这个字跟我们尝的这个味道没有任何关系。因为创造语言的这一群人,他们当时没有任何原因,就把“甜”这个字指代为这个味道。从此以后,我们说“甜”这个字的时候,大家都认为说的就是这种味道。
虽然这两者没有任何的实际关系,但是我们以为有关系,这就是错误的理解。但我们需要这样一个错误的理解,否则的话没办法沟通。所以,不仅仅是空性和光明、佛性,连日常生活当中的一些东西,也是没有办法直接表达。因为我们都尝过甜味,所以我们现在可以表达。但我们都没有感受过空性,都没有证悟过,所以我今天说空性、光明,那大家没有办法知道的。因为语言它本身没有办法表达。
日常生活,我们所有人都尝过甜味,所以现在用“甜”这个字就可以表达。但是我们没有证悟过光明和佛性,一个从来没有证悟过的东西,用“光明”“佛性”这样的词是表达不出来的。这是语言本身的漏洞。比如说我们都没有尝过所谓的甜,从来不知道什么叫作甜味,那我们用“甜”这个字,也是没有办法形容甜味。
因此佛经里面再三地讲,语言是没有办法表达空性的,主要是这个原因。所以没有体会的话,语言没有办法表达。比如,我们十个人知道这个味道叫作甜,那我们十个人约定的语言就产生了。第十一个人不知道我们在讲什么,如果他参与进来后,明白了这种共识,然后他也就听懂了:哦,这叫作甜。
所以,语言说得再多也没有用,一定要自己去证悟。“所有言说。皆是圣人从心起用。用体本来空,名言尚不及”,“不及”,达不到。达不到的原因,就是刚才讲的这个原因。因为任何语言文字,没有办法表达。
“十二部经凭何得及”?全部佛经可以分成十二类,佛讲了这么多法,最终还是要自己去体悟。没有体悟,语言文字、十二部经也没有办法表达的。“道本圆成”,这个“道”是佛性,实际上,每一个人的心的本性就是佛性,所以本来就是存在的。不仅仅存在,而且是圆满的。
“不用修证”,这种道,它不需要修,因为它本身就是存在的。那是不是说我们根本就不需要修呢?不是的。因为这个道是佛性,它是永恒的,我们的心的本性就是它,所以我们不需要通过修行去创造它。那我们现在的闻思修行,是用来做什么呢?是我们用来了解或者体会原有的这个道。
在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系列后台,
回复“慧灯之光”领取,全套《慧灯之光》电子书
回复“有声书”获得,全套《慧灯之光》有声书
平台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