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读物|《你在忙什么》三十二 | 工作和修行如何协调?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微信:athenatang1001
公众号: 動物樂傳心
现场互动
问:我曾帮助过一个人,他若是伤害了别人,我有过失吗?
堪布:你如果没有害其他人的心,就没有过失。
我曾帮过一个贫困学生,希望他有前途,但没想到他用学到的知识伤害了很多人。我帮他有过失吗?没有,因为我的心是想利益他。他做坏事只会害自己,对我不构成损害。
问:这个业由他自己承担?
堪布:对。我帮他是一颗好心,好心不会有恶报。业依赖于心和行为,我的心和行为清净,没想过让他造恶。他要造恶,就自己承担。
问:也就是说,是从发心的那个点来判断?
堪布:是的,判断善恶主要看发心。
问:有些人长得不帅,但你就想亲近他,这是因为他的魅力还是什么?
堪布:可能是因缘吧。
佛教认为,初次见面时,如果你对某人有不同的感觉,“好像以前认识他”“怎么如此亲切”……那很可能有一些因缘在里面。
这种因缘分两种:你面对的若是一位高僧大德,真正的善知识,你对他有欢喜心、清净心,这种善缘会给你带来解脱和快乐。
若是个一般的世间人,你对他的执著,也许是来自前世的共同发愿:“愿我们生生世世在一起”;也许没那么幸运,他是你前世的仇人,彼此间有宿债,“你欠了我、我欠了你”是亲是怨,难以确定。因缘很复杂,有时要牵扯很多世。最近,我在翻译明珠多杰的传记。传记中说,他是宁玛白玉派中天法派的创始人,能回忆两百多世。
在这些世中,他有时变成动物,有时变成人,什么样的情形都有。其中,他跟自己的上师乔美仁波切,前世也有好多关系,比如有一世上师转生为马,他就转生为一匹小马,诸如此类。
现在我只译了一百多世,还有一百多。每一世的故事很短,不像《百业经》那么广,例如“当时他变成什么,我变成什么”,当时他是怎么死的,我是怎么死的”……一段一段的,很精彩。看了以后,你会感受到业的力量。再看今生中自己与他人的相遇,不管是遇到上师还是其他人,你会相信,这背后一定有很多世的因缘在。
问:汉地弟子选择上师很难。戒律严格的上师,形象比较保守,不好接触;有才华的上师,涉猎广泛,又特别开放,请问该怎么选择才恰当?
堪布:保守的也好,开放的也好,先观察很重要。
凭一时冲动不观察就依止,往往会发生不愉快的事:弟子的信心变了,上师的加持没了,弟子诽谤上师,上师辱骂弟子……这就是之前没有观察的结果。
观察后再依止,人不容易退。如果是具相的上师,无论他怎么显现,自己都应以信心依止,随学《华严经》中依止善知识的公案。
戒律清净的上师,可能会有点保守,藏地寺院里有很多。他们来汉地的机缘不多,即使来了,因为语言不通或性格严肃,显得不太好接近。不过,如果能找到这样的上师,时时敲打你、监督你,对你的修行很有好处。
开放的上师比较随和,如果他有些善巧方便,也精通佛法,那么你在依止时,一方面比较轻松,一方面能学到佛法,这是很好的。
总,上师的行为不重要,重要的是,依止他能不能得到佛法。
遗憾的是,许多人不了解这一点。他们依止上师,只是依止上师的微笑或行为,有点像感情依赖。但感情会变。如果你依止一段时间,始终没学到佛法,感情一变,信心也就没了,那时候很可能依止不下去。即使不是这样,一旦无常显现,既见不到上师,又没得到佛法,就悲惨了。
所以,一定要在佛法上结缘,这才是依止的真正意义。
问:放生过程中,放鱼的时候,有些鱼死了,有些被人捞去了;放鸟的时候,有些不走,他们就往空中抛,这样会不会不好?这是积福还是造业?
堪布:我发愿放生、劝人放生,已经有二十多年了。我特别喜欢这件善事。
你说的这些情况是有,社会上也有人不提倡放生,认为放生有弊端,但我们不能因此说“放生没有意义”。我认为放生百分之百是善法,功德非常大。只不过,方法上确实要注意,否则就是对生命不负责任。
放生前必须观察好:地点对不对?在这里放能不能存活?有些人在大路上放鸟,一些刚出笼的鸟飞不起来,结果车一来,好多就被轧死了。
真正有经验的人,放生之前会找个好地方,甚至为此花上几天时间,这样就会比较安全。
问:我们放生群发愿吃素,但“佛法不离世间觉”,有时也会坐到荤桌上。请问,该怎么解决类似的矛盾?
堪布:平时能吃素最好,实在不行,放生时也一定要吃。否则,一边放生一边吃肉,善法就不清净了。
“佛法不离世间觉”,是让我们在修行过程中,懂得随顺世间,学会从世间觉悟真理。这并不是说,世间人吃肉,我也吃;世间人偷东西,我也偷;世间人干坏事,我也…不是这个意思。
有些事可以随顺,有些事不能随顺。
问:现在市面上有您的书,我在读,也推荐给朋友。仅仅读这样的书,可不可以修行究竟?
堪布:《苦才是人生》《做才是得到》等,是我把平常讲课时说的道理、讲的故事集合起来,用适合世间人的语言汇编成书。每一篇都不长,很快就能看完。
看这些内容,改变一些观念是可以的,知道我们以前哪些行为不好,将来怎么为人处世,怎么变得善良,甚至可以学着积福累德。书中还提到了死亡问题,这对现代人也有警醒作用。
至于能不能让一个人修行究竟,这要看根基。像禅宗中的利根者,听个简单教言就可以明心见性,如果是这种根基,也并非不能开悟。
问:我是做管理工作的,压力很重。当我专注佛法时,工作就使不上劲;专注工作时,佛法又疏离了。请问,工作和修行如何协调?
堪布:这是个很实际的问题,也是很多人的问题:不修行吧,人身难得,一定要修;修行吧,工作又太忙,顾不上所以,我经常建议大家: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
其实这事不难。对我们藏族人而言,从小的时候开始,修行就被很好地融入生活,成为习惯。一旦习惯了,也就容易了。
认为二者水火不容,修行时不能工作,工作时不能修行,那可能永远没有修行的时间。作为在家人,谁都有家庭、工
作,完全放下不太现实,想抽出一个星期或一个月专门修行,也很难。
所以,你要习惯在工作的同时,完成一定的修行。比如,每天看三四页《大圆满前行》,或者走路、坐车时,念够一定数量的咒语。习惯以后,就不至于中断修行。
有些人比较极端,修行的时候舍弃工作;等家庭和生活的压力承受不住了,不得不去工作,一工作起来,又把修行全部放下。
我不赞成这种做法。除非你像学佛之前一样,做个一般的世间人,或者干脆出家,两者都做不到的话,那最好兼顾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其实,释迦牟尼佛住世期间,佛弟子也大多是在家人,他们就是这样兼顾的。那时候都是如此,何况现在?
把工作做好,把家庭照顾好,与此同时,你可以每天抽出一段时间学修佛法。
每天一两个小时,肯定空得出来。我认识一些企业家他们特别忙,去这儿出差、去那儿开会,但一有空就学佛法、做功课,天天如此。久了,两边都兼顾得很好。特别是修行,不会退失。
我也是这么过来的。平时要翻译、要传法、要管理、要搞建筑、要办学校,同时还要跑出来跟你们交流,但我的功课从来没落下。出来的车上或飞机上,我会念一部分功课,中间一有空就翻译,哪怕两三个偈颂也行,就这么坚持下来了。
要想坚持,最忌讳的就是冲动,一会儿热情高涨,什么都不管,一心修行,一会儿又心灰意冷,什么都不修,这样既做不好工作,也修不好法。我们应该有一颗恒常心,对于做好的决定,永远也不放弃。
不必放弃工作,因为你要生活;不能放弃修行,因为你要解脱。只要不放弃,总能找到一种平衡方法,让生活和修行同时进行。
问:我现在学佛了,不喝酒、不吃肉,也不去卡拉OK。但一聚会就被边缘化,别人觉得你另类。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对待?
堪布:学佛的人不喝酒、不吃肉,圈子变小了,对待起来有两种方式:
一是随他去。如果因为这种行为,减少了一些不好的朋友,生活反而简单、正常了,这是好事。现在人“无酒不成席”,你不喝就不够意思,不玩就成了怪物:“你是不是受刺激了?”“最近受了什么奇怪的教育?”……我们学佛有什么问题?只不过人们的认识已经是这样了。
还有一种是,你可以用健康为借口跟朋友解释,比如,“医生说,我再喝酒就没命了”“要是我继续吃肉,血压肯定降不下来”……渐渐地,周围的人也会理解。
其实吃素很时尚。有些藏族老乡劝我:“你不吃肉不行,营养不够。”我开玩笑说:“知道吗,奥巴马也吃素,他身体很好。”不过,奥巴马是为了环保,他的妻子和女儿也在各大学校推广这种理念。
眼下在一些圈子里,喝酒、吃肉、KTV仍然是重要内容,但慢慢也在变。你们可以试着转变别人的观念,即使做不到,也要善巧自处。
问:晚上我要去修行,一下班就得走,但领导看你不加班就会找你谈话。怎么才能既不得罪领导,又能继续修行?
堪布:这个也得善巧。看来佛教里强调“善巧”,还是很有道理。
在这种情况下,你要反反复复观察、思维和祈祷,借用文殊菩萨的智慧、观音菩萨的大悲,再加上你自己的善巧,一定会有办法。
问:为了修行,跟领导撒个谎怎么样?算妄语吗?
堪布:这叫方便妄语。准备说什么?(众笑)
问:有个师父跟我讲,做事时念咒语不计功德,必须坐下来静心念才计。我已发愿念某个咒语十万遍,但他这么一说,我就气馁了。对此您怎么看?
堪布:我的观点是,做事也好、走路也好,都可以念。也许对一般人而言,这么念不如静下来专注,但对修行纯熟的人来讲,就不同了。
藏地有许多大德,他们在行住坐卧中都能念咒,已经习惯了。以前有位格西,他每天一边看因明、俱舍,一边念咒法义完全领会,咒语也念得有质有量。我的上师法王如意宝,在睡梦中也能念咒。我亲眼见过几次,就在旁边看着,他人已经睡着了,但手还在一直拨念珠。
我们没有这个境界,但在做事时念咒,肯定有功德。那位师父说一定要坐下来念,可能是从严格角度讲的,这样念心比较静,功德大一点。
- 未完待续 -
—— 动物乐传心 ——
随喜大家转发
图文|网络
编辑|七筒
以上内容以公益分享为主,文中内容、图片、音乐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一起阅读
随喜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