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今日当精进 >> 《极乐愿文大疏释》94 * 甘露丸 Back

《极乐愿文大疏释》94 * 甘露丸


要息灭和对治贪执


如果想往生极乐世界,就不能贪执财富、亲人甚至自己的身体,这些贪执会障碍自己往生,因此人活着时就要通过各种方法息灭贪执。对任何法有贪执,都会给自己带来祸患。所以大家应该观察自己对什么法比较贪执,然后想办法减少对它的贪执,否则很可能临终时对自己带来障碍。

贪执财产、受用等是痛苦的根源,不仅会障碍来世的解脱,甚至在即生中也会使自己遭殃。在许多时候,财富不仅不会给人们带来利益,反而会毁坏自身。《因缘品》云:“愚者为财毁,不寻求来世,毁愿以贪欲,亦可毁自他。”由于贪执财富,愚者不仅毁坏了今生的一切,也不希求来世的解脱,不仅毁坏了自己,还会毁坏他人。现在有些人就是如此,为了钱财而犯罪,最后自己的家毁了,别人的家也毁了。《法句经》中也说:“愚以贪自缚,不求度彼岸,贪为财爱故,害人亦自害。”愚者为贪欲所束缚,从来不希求解脱,因为贪执钱财而害人害己,最终不会有任何利益。




财富如毒蛇  害己且害他 


乍一听财富就像毒蛇一样,不仅害己而且害他,有些人根本不接受这种观点。现在的人们都认为,金钱是一切快乐的来源。

《毗奈耶经》中记载,以前佛陀和阿难到城中乞食,路上看见一个闪闪发光的东西,佛陀说:“这里有一条大毒蛇,它不久就会散发毒气。”阿难说:“世尊说得不错,这确实是一条凶恶的毒蛇。”说完他们就离开了。附近一个割草的老人听到了这番话,他想:“真的有毒蛇吗?我应该去看一看。”他过去一看,没有看见毒蛇,却发现一个金瓶。他欢喜地说:“比丘们的毒蛇这么好啊!被这样的毒蛇缠着我也心甘情愿。”

本来这个老人听到毒蛇有点害怕,可是一看到金瓶,他根本不觉得这是“毒蛇”。现在有些人也是这样,他们很不理解:怎么佛教说要看破世间,连钱都不需要呢?这是钱啊!钱什么地方都能用,它可是万能的啊!

老人非常欢喜,把金瓶拿回家,一夜间就暴富了。原来他是贫穷的农夫,现在摇身一变成了大富翁,当地的人们纷纷谈论这件稀奇事。消息传到国王那里,国王怀疑他偷窃了别人的钱财,于是没收了他的家产,还把他关到监狱中并判处死刑。这时老人才后悔:以前我虽然不富裕,却过着自由的生活,在田里一边唱歌一边干活,现在却被关在监狱里,这一切痛苦的来源就是金瓶。他自言自语地说:“世尊说金子是散发毒气的毒蛇,阿难说金子是凶恶的毒蛇,他们说得确实对呀。”狱卒把他的话禀告国王。国王觉得很奇怪,便亲自审问老人。老人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国王。国王听后对佛陀生起了信心,深深地体会到:世尊说得真对,钱财和毒蛇确实没有差别。于是国王释放了老人并归还了他的家产。后来,老人在佛前闻法并获得初果。因为贪执财富,这个老人被关进监狱并差点处死。




正确认识财富


如果把金钱用于上供下施,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这当然有一定的利益;如果没有正确使用,反而会给自己带来极大的危害。《因缘品》云:“如同手持黑蛇腰,将毁彼等非法者。”这个比喻很恰当:如果提着毒蛇的尾巴或者压住蛇头,它都没办法咬人,可是抓住蛇腰就危险了,它一反身就能咬到人;以非法方式获取、受用钱财的人也是如此,反过来也会为钱财所害。

作为修行人,对财富应该有不同于世间人的认识。因为受拜金主义的影响,再加上本身就很贪爱财富,所以很多人一直认为,财富能解决一切问题,有了财富一定可以获得快乐。但他们没有想到财富也会带来痛苦。就像药一样,用好了可以治病,用不好反而会丧命,除了有智慧的医生以外,其他人不一定知道这个利害关系

当前的社会很需要佛法的财富观,如果没有这样的理念,简单地认为财富是一切快乐的因,人生的唯一目标就是追求财富,这会导致许多痛苦:首先,你不一定得到财富,因为财富并不是那么容易获得的;其次,即使你得到财富,在享用的过程中也不一定快乐,有时候反而会给自己带来危害。




轮回中没有真正友伴


和贪执财富一样,贪执友伴也是没有意义的,也会给自己带来痛苦。《宝积经》云:“如鸟为求食,不知避网罗,贪爱于女人,被害亦如是。”飞禽为了食物,最终入于罗网,再也得不到自由;同样,愚笨的人因为贪爱女人,也毁坏了自己的今生来世。佛经中还说,如果贪爱女人,死后将转为女人腹中的寄生虫,如果贪执亲友,将转为亲友身边的恶魔。

除了善知识以外,众生在轮回中没有真正的友伴,一切都是自作自受。《律藏》中说:“出生独自生,死亦独自死,独自受痛苦,轮回无友伴。”在轮回中,生的时候是独自来到世间,死的时候是独自前往后世,钱财、亲友甚至自己的身体都要留在人间,在这个过程中一切痛苦都是自己承受,没有人能分担,所以我们没有必要贪执他人。这个道理很容易明白,看看自己生病的时候,医生没有办法,父母也没有办法,只有独自承受病痛;和生病一样,轮回中的一切痛苦也只能独自承受。

《无量寿经》云:“人在世间,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生经》中说:“在三界中,独来独去,无一随者,祸福追身,如影随形。”《大圆满前行》中也说:“纵然是数以千计僧人的上师也不能带走一僧一徒,即便是数以万计部落的首领也不能带走一奴一仆。”学习这些教言后,大家要对众生在轮回中的处境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诸法无常 不应贪执


轮回中的一切都是不可靠的,都会被无常四边吞噬,所以我们应该放弃一切贪执。

无常四边也叫四堕,即生际必死、积际必尽、聚际必散、高际必堕。《正法念处经》中对此说道:“一切法皆尽,高者亦当堕,和合必有离,有命皆归死。”意思是,一切积累最终会灭尽,一切高者最终会堕落,一切聚合最终会分离,一切生命最终会死亡。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可靠的事物,学佛的人都应该明白这个道理。聚合的时候很快乐,一旦分散也没什么可痛苦的,这就是聚际必散。来到世间当然很好,但最终自己和亲友都会离开世间,也没什么可伤心的,这就是生际必死。人的地位再崇高,也有掉下去的时候,这就是高际必堕。现在有些领导下台了,因为他们不懂这个道理,一想起从前的日子就痛苦万分。今天有再多的财富,明天也可能沦为乞丐,这也没什么可伤心的,这就是积际必尽。

通过很多名人的经历可以知道,世间确实没有什么可靠的,一切万法都是无常的。《正法念处经》中对此说得很清楚:“色种姓财富,及以诸乐具,一切皆无常,智者不应信。”意思是,美色、种姓、财富以及资具都是无常的,进一步说,它们就像梦幻泡影一样,有智慧的人不应该信赖它们。

生命也是无常的,谁也不知道明年此时自己会身处何方:有些人堕入恶趣,有些人在天界,有些人在极乐世界,还有些人虽然没有死,但已经到了从来没想过的地方。因此我们必须恒时忆念诸法无常、因缘不定之理

寂天菩萨说:“一切皆无常,谁贪无常法?”作为修行人,当自己死的时候对家人、财产、地位不要有太大的耽著,如果你的耽著特别大,说明修行不太成功

不仅无常终有一天会到来,而且眼前暂时的一切显现也无有实质、如梦如幻。佛经中说:“三界众生如梦境。”龙树菩萨也曾教诫乐行国王说:“如是无常与无我,无依无怙无存处,轮回无实如芭蕉,人君汝心当厌离。”意为:一切诸法都是无常、无我的,在轮回中无有皈依处,也无有拯救苦难的怙主,轮回诸法看似真实存在,其实却如同芭蕉树一样无有实质,大王应当对此心生厌离。

思维此理后,愿我们对任何事物无有丝毫贪执之心,从现在开始全然放下。要往生极乐世界,必须放下世间的一切,这不是口头上说说而已,内心要真正放下,尤其要放下特别执著的对境。没有境界的人放不下的确实太多了,子女、亲友等,方方面面都放不下。但话说回来,即使放不下这些,死的时候也带不走,这只会障碍自己的解脱




断除实执的方法


龙树菩萨曾说:“如同某位绘画师,描绘恐怖罗刹像,彼像令自生畏惧,轮回患人亦复然。”某位画师画了一个恐怖的罗刹像,因为画得栩栩如生,自己看了都有点害怕;与此相同,轮回也是众生的心描绘出的幻像,众生因将其执为实有而感受虚妄的痛苦。其实,画师稍加观察便会知道:既然罗刹是我画的,又有什么可怕呢?同样的道理,既然轮回是自己的心描绘的,所以我们也没必要将其执为实有,这样自然能远离一切痛苦

总之,三界轮回的一切显现都是无实、空性的,如果经常思维此理,就会逐渐断除相续中的实执。很多人学过《醒梦辩论歌》,应该依此观想:世间的一切都是梦,感情、亲人、地位、财产都无有实质,完全是空性的,与梦幻泡影没有差别,既然如此,自己凭什么要贪执呢?这不是口头上说说而已,要真正领会到这个道理。言说的空性和内心的空性差别很大,有些人光是口中说空性,可是心里一点感觉都没有,这没有多大意义。

首先应该从道理上明白空性,然后经常串习空性,这样即使没有开悟,对断除实执或多或少也会有所帮助,甚至对空性仅仅生起合理怀疑,这也有极大的利益。圣天论师曾说:“薄福于此法,都不生疑惑,若谁略生疑,亦能坏三有。”福德浅薄者对空性连合理的怀疑都不会产生,如果对此略微产生怀疑——诸法应该是空性的吧?仅此也能在阿赖耶上种下空性的种子,将来会逐渐断除实执,最终不需要再漂泊于轮回中




断除贪执的方法


从现在开始,我们必须断除对任何事物的贪执之心。从根本上断除贪执比较困难,但最起码要断除特别强烈的贪执。有些人对人和物的执著特别大,从表情和言行都能看出来,如果没有得到想要的东西,他们甚至不惜自杀。

如果想消除贪执,就要经常观想:我什么也不贪恋,一切都没有必要,这些无有恒常、无有稳固、无有实质、诱骗凡夫的虚幻之法有什么用呢?这样长期串习,就能逐渐减弱乃至断除贪执

《中观四百论》云:“贪有从因生,亦有从缘起,从缘所起贪,易纠治非余。”贪心有依靠前世的因产生的,也有依靠暂时的缘起现的,前者不容易断除,后者则比较容易断除。有些人学习佛法后马上就不贪了,这种贪心就是依靠暂时的因缘产生的;有些人虽然学了很多佛法,可是贪心依然强烈,这就是生生世世串习所致。当然,贪心再厉害,毕竟是颠倒、虚假的,只要我们精进修行,假以时日一定会断除。




断除贪执就能往生净土


如果活着时执著诸法实有并贪执不已,只是口中说临终不贪执是没有意义的。生前你对自己的房屋特别贪执,天天想着它,临终时要放下恐怕有点困难。为什么呢?因为梦中的神识比醒时的神识清明,进一步来讲,中阴的神识又比活着的神识清明九倍,所以活着时贪执什么,中阴时就会以九倍的程度贪执。而且那时只要稍微一忆念,立刻就会投生为低劣之身。比如你贪执某个动物或人,一瞬间就会转为恶趣众生。因此从即日起我们就要放下一切,专心忆念往生极乐世界

所谓的修行,就是将自己的心转入正道,如果在有生之年念念不忘往生净土,这就是一种最好的破瓦法。大家每天一边用中观对治贪执,一边观想:我不贪财、不贪人,什么都不贪,一定要往生极乐世界。其实这就是破瓦法,所谓破瓦法不一定非要大吼:“啪的”。对于我们这些没有境界的人来说,除此以外再没有断除中阴的更好窍诀了。生起次第、圆满次第以及传统的破瓦法需要复杂的观想,很多人没有这样的能力,因此如果能做到什么都不贪执,死的时候自由自在地往生净土,这就是最殊胜的破瓦法。

尽管佛教有其他的临终教言,但如果没有断除对世间的贪恋,再好的教言也发挥不了作用,所以我们活着时一定要做到不贪执一切。中阴法门里有许多殊胜的窍诀,如果这些自己不会用,可以从断除贪执下手,从各个方面思维:世间到底值不值得贪恋,如果不值得贪恋还贪恋,那就太愚痴了。长期这样思维,对很多事逐渐就能想开,活着时不管发生什么事都能坦然面对,临终时也能在平静的心态中往生

世间的任何人,即便是再有名的智者,死亡来临时都束手无策,而修行人则不同,因为事先有所准备,所以死亡降临时就能够坦然面对,这就是修行人的特点。但愿大家都能成为这样的修行人,生前断除一切贪执,临终顺利往生极乐世界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往期推荐

《极乐愿文大疏释》93 * 甘露丸

《极乐愿文大疏释》92 * 甘露丸

《极乐愿文大疏释》91 * 甘露丸


文字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