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零散收录 >> 中观根本慧论讲记 (下)(3) Back

中观根本慧论讲记 (下)(3)

慈诚罗珠堪布讲授 菩提如意宝珠 2017-07-11

中观根本慧论讲记

龙树菩萨 造颂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 译

慈诚罗珠堪布 讲授

 

 

顶礼圣智妙吉祥童子!

 

为度化一切如母众生,请大家一起发誓成佛;为了成佛,现在开始讲习《中论》。

(接上文)


观我法品第十八

整个中论的精髓,就是人无我和法无我,而本品的主题,就是围绕这两点所进行的探讨。因此,本品是总领全论的精华。希望大家不要浮光掠影地匆匆而过,而应很下功夫,力争扎扎实实地掌握本品之所诠。

本品为什么要宣讲人无我和法无我呢?这与第十七品的内容有关。在十七品的最后,作者以总结的口吻说道:“诸烦恼及业,作者及果报,皆如幻如梦,如焰亦如响。”作者、所作之业、烦恼、果报等等一切万法,都是如幻如梦,并非实有的。

针对这种结论,对方并不以为然,便情不自禁地反问道:如果这些现象都不是真如实相的话,那么真如实相究竟是什么呢?

为了回答对方的提问,中观论师在本品宣讲了人无我和法无我。

戊十八(观我法品)分三:一、趋入真如性之次第;二、宣说真如性之法相;三、修习真如性之果。

己一(趋入真如性之次第)分三:一、破我与我所;二、以穷尽执着而获解脱之理;三、驳斥与教相违。

庚一(破我与我所):

首先宣讲人无我。为什么要先讲人无我呢?因为,我们从无始以来流转至今,并不是无因无缘的。如果是无因无缘的话,那为什么仅仅众生才会流转,而佛陀与外面的山河大地却不会流转呢?因此,轮回的流转一定有因有缘。不单轮回的流转有因有缘,包括外面的一切万法都是有因有缘的,没有一个法可以逃离因缘的范畴。

那么,这个因缘又是什么呢?很多外道认为:这一切是由某个万能神来安排的,如果能以供品供养这些神灵,在他们欢喜满足了以后,就可以安排我们得到解脱;反之,如果激怒了神灵,我们就会得到惩罚,并始终流转轮回,永世不得解脱。

但是,如果用佛教理论对此进行观察的话,这种观点是不可能成立的。前段时间益西彭措堪布已经讲过《入菩萨行论?智慧品》,在《智慧品》后半部分中,对此问题讲得很清楚;《入中论》里对此观点也分析得十分透彻。事实上,不可能有什么万能神可以安排我们的生死流转。众生流转轮回的主要原因,就是业与烦恼。而业与烦恼的源泉,就是我执。

我们都知道,因为阿罗汉已经打破、断除了我执,所以他没有烦恼,又因为他没有烦恼,所以他就能从轮回中得到解脱。还有,密宗大圆满所获得的虹身现象等成就,也是依靠证悟空性、打破我执而来的。因此,我们束缚于轮回的根本原因,就是“无明”和“我执”。

那么,我执又是从何处产生的呢?是从人我与法我而产生的。因此,要断除烦恼,先要断除我执;要断除我执,就要打破“人我”和“法我”;如果要打破人我和法我,就必须通达人无我和法无我。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执着于人我和法我,才不会生起烦恼,才能得到解脱。这就是流转轮回和解脱于轮回的规律。

所以,凡是希求解脱的人,就必须修学无我之法、必须证悟空性。无我是解脱的关键,是解脱的唯一途径,如果缺少了这样的关键和途径,修其它任何法都得不到解脱。

下面就对所谓的“我”进行观察,观察我与五蕴之间的关系。为什么要观察五蕴,而不观察其他法呢?因为,虽然我们尚未精通外面的山河大地等等其它物质的空性,但我们从来不会将这些法执着为我。而往往会将肉体或其它四阴执着为“我”,认为所谓的“我”,一定在我的内或者外。这里所谓的“外”,就是指肉体;所谓“内”,就是除了色阴以外的其它四阴。因此,现在我们观察的对象,也应该是五阴,而不是其它法。

所谓“五阴”,是指色、受、想、行、识五蕴。色阴,就是指我们的肉体;受阴,就是指苦乐的感受;想阴,就是我们心里每天胡思乱想的这些念头,眼睛所见的色法,耳朵听到的声音等等这些心思,也都包括在想阴之中;识阴,就是眼识、耳识等等六识或者八识;行阴,就是除了四阴以外的一切有为法。以上这五种法,就叫做“五阴”。

我们所执着的我,就是由这五种法构成的。如果没有这五种法,也就没有“我”;一旦有了“五阴”,我们就会将这五种法执取为“我”。

现在我们可以思惟和观察,所谓的我与“五阴”究竟是一体还是异体呢,也即“五阴”究竟是不是“我”呢?我们先分析一体的情况:

若我是五阴 我即为生灭

如果我是五阴,那么我就成了刹那生灭的法,因为五阴是生灭之法的缘故。但是,承许我为生灭之法是不合理的。

首先,这种见解与我们的执着、观点与念头相违。在我们的意识中,从来不会认为我是生灭之法,而只会认为,不仅昨天的我与今天的我是同一个我;今世从出生一直到死亡,始终是同一个我;包括前世和来世,都是同一个我。现在我种下了什么样的因,来世我就要承受什么样的果报,而从来不会执着于有很多的我。

我们平时在互相问候时,时常会询问他人:“你昨天在干什么?”对方也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出“听法”等等答案,而不会认为昨天的我与现在的我是不同的两个我。如果执着为两个我,他就会回答说:“现在你所面对的我在昨天还没有产生。”但事实上却不可能是这样。

还有,如果谁能了知自己的前世,就会说:我是从地狱、天堂或者人间来的。如果承许我是生灭之法,所谓的我又怎么会从地狱、天堂或者人间来呢?决不可能。以前在地狱、天堂或者人间的我,现今已经毁灭。现在作为人类的我,不可能是已经毁灭的那个我。如果这两个我是一体,那么现在的我也应该已经毁灭,而不应该成立。既然现在的我成立,这就说明以前毁灭的众生与现在的我并非一体,现在的我就不是过去已经毁灭的我。

其次,从理论上而言,这种观点也是矛盾重重。如果昨天的我与现在的我不是同一个人,那么即使我们现在持戒做善法,在来世也无法得到相应的福报。因为种植福报的我已经毁灭,现在新产生的我并没有培植福报,所以也不会享受果报;同理,即使今世行持恶业,在来世也不会受到报应。这样一来,则因果规律也彻底错乱了。

还有,如果我是一刹那一刹那的生灭之法,则从我出生到死亡,已经生灭了成千上万次。现在请问,在这些无数的生灭法中,究竟哪一个是我呢?如果说这一切都是我,我成了无数,这显然不合理。如果说其他的不是我,而只是其中的一个是我,这也是没有任何理论依据的说法。

另外,如果承许我是五阴,那么请问,究竟作为五阴的五个法都是我呢?还是其中的一个法是我?如果五个法都是我,那么我就成了五个,所以不合理。如果其它的阴不是我,只有其中的一个阴是我,也不合理。所以,五阴不可能是我。

如果详细观察,这种观点还有很多的过失,此处只作了简单的分析。

若我异五阴 则非五阴相

“若我异五阴,则非五阴相”如果认为:除了五阴以外,还有一个单独的“我” 成立,那这个“我”就不是五阴,如果不是五阴,也就没有五阴的相状、法相了。五阴的法相是什么呢?就是色法、心法等等。比如,受阴的法相就是感受外境。

如果没有五蕴法相,就必定会成为无为法。因为,凡是有为法,都包括在五阴的范畴之内,如果我不是五蕴,就不可能是有为法,而成为无为法。如果我是无为法,就不会有变化。既然如此,那么我又怎么从地狱投生到人间?怎么从人间投生其它道?怎么从众生开始修行并最终成佛?怎么造业?怎么承受果报呢?这一切现象都不能承认。因此,我不可能在五蕴之外。

还有,除了五阴以外,即使我们费尽心思去寻找,也根本找不出一个所谓的我。无论在菩萨的智慧前面,在中观的理论面前,在普通的众生,哪怕是鸟、狗等等禽畜面前,都找不到除了五阴以外,单独存在的其他所谓我。

我们头痛的时候,就会说:“我的头痛!”,如果作为五蕴的头与你是各自单独成立的,你就不应该说:“我的头痛!”由此可见,在五蕴之外,根本不可能有我。

既然在五阴以外也没有我,那这个“我”到底在什么地方呢?正确的答案是:“无我!”,也就是没有我。如果没有我的话,为什么要执着我呢?为什么要产生这样的执着呢?这就叫做“无明”。

比如说,我们在做梦的时候,会将梦中出现的毒蛇、老虎,当作真正实有的对境,并由此而产生恐怖心理。白天的现象也是这样,虽然没有我,但因为无始以来的习惯,就会执着于这个我,在有了执着以后,就会生起各式各样的烦恼。

本来在五阴上面根本没有我,因为执着了很长时间,在习惯了以后,我们就习以为常地认为五阴就是我,其它的就不是我。

我们可以做一个试验,如果让一个人从现在开始转变“我”字的概念,而将所有的人执着为我。虽然一开始很不容易适应,但在习惯了以后,他就会认同这个新的执着。

这说明什么呢?这就说明,我执虽然坚固,却不是实有的法,而是可以转变的,不但可以转变,而且可以彻底断除。

现在请大家再思索一次,如果有人问你:“倘若你认为有我,那么你这个所谓的我究竟是不是五阴呢?”这时你怎么回答?前面已经分析了,无论答案是肯定还是否定,都无法立足。如果你还有其它答案,就把它说出来,然后再以中观理论来抉择观察,在抉择观察以后,如果你仍然对空性没有什么感觉的话,就只有两种原因:一、也许是你的业障非常重,所以对空性不容易生起信念;二、就是观察得还不够深处。只有这两种情况,不会有其它原因。

若无有我者 何得有我所

这样观察以后,就可以深深地体会到,所谓的我,是根本不存在的。既然不存在我,又怎么会有我所呢?我所不可能存在。

所谓“我所执”,是指什么呢?是指我的一切所有。比如说,这是我的手、这是我的房子、这是我的衣服、这是我的书等等,这些都称为我所执。这些我所执,都是建立在我执的基础之上的。如果没有我执,我们只能执着于:这是手、这是脚、这是房子、这是山、这是河、这是大地。这样的执着,只能称之为法我执,而不能称之为我所执。

我所执和我执,都包括在二障的烦恼障当中。如果精通了“无我”,断除了我执,以后就不会有我所执,就不会说:这是我的脚。连我都不成立,又怎么会成立“我的脚”呢?

有人会提出疑问:虽然话是这样说,但我们清清楚楚地感受到的这个我以及我的所有,又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所谓“我”和“我所”,只不过是在我们的无明幻觉中成立的法,在菩萨的根本智慧或者实相中,是不可能成立的。

灭我我所故 无我我所执

按照鸠摩罗什法师的翻译,此颂为“灭我我所故,名得无我智。”意即因为现在已经消灭了我执和我所执,就称为得到无我的智慧。

但是,依照梵文版本和藏文版本,以及月称菩萨《显句论》中的解释,此偈中的“名得无我智”应为“无我我所执”。

在藏文的《丹珠尔》中,有八种关于《中论》的注疏,其中最殊胜、最著名的,就是月称菩萨的《显句论》,如果按照月称菩萨《显句论》的解释来翻译,应该更符合月称菩萨的密意。

另外,古代的藏文论典,不是由某一个人单独翻译而成的,而是由众多智慧渊博的大译师,再三地勘验校正,并最终定稿的,所以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而且,这些大译师,都是释迦牟尼佛在《文殊根本续》里授记过的,他们真正是佛菩萨的化身,而不是一般的智者。所以,由他们所翻译出来的论典是十分可靠的。

希望大家不要因此而产生误会,以为鸠摩罗什译师的翻译水平底下,我们之所以对偈颂进行改动,首先是因为鸠摩罗什译师翻译的蓝本,与我们现在所解释的版本不同;其次是因为鸠摩罗什译师的译本,是以自己对“青目释”的理解来进行翻译的。而我们这次讲解的依据,主要是印度梵文版本、藏文版本及《显句论》,如果完全依照鸠摩罗什译师的翻译,我们就无法用月称菩萨的观点来进行解释,所以才作了修改。包括我们对十七品以前的颂词所做的改动,都是按照印度梵文版本、西藏的版本,以及《显句论》的颂词来改的。如果只是文字上的偏差,而在内容上没有太大的区别,我们就没有更改。你们在以后的其他场合,也不必作更改。

下面言归正传,更改后的偈颂意思是:因为灭除了我和我所,所以就不会有我执和我所执。因为,所有的执着,都是从它的所缘境中产生的,我和我所就是对境、所缘境。前面是因,后面是果,没有因就没有果,没有对境就没有心识,没有我,就没有后面的我执。

比如说 “眼识”是从色法产生的;“耳识”是从声音产生的;我执是从我产生的,我所执是从我所产生的。既然现在消除了我和我所,就不会有我执和我所执。如同没有色法,就不会有眼识;没有声音,就不会有耳识一样。

庚二(以穷尽执着而获解脱之理):

按照鸠摩罗什法师的翻译,此颂为“得无我智者,是则名实观,得无我智者,是人为希有。”但与藏文版本、《显句论》、以及麦彭仁波切所解释的颂词完全不同,所以我们就把这四句改为:

无我我所执 必以无所有

无我我所执 见者亦不见

如果对方提出:倘若没有我和我执的话,那么瑜伽师(瑜伽师就是修行者)又怎能见到无我和无我所呢?如果人我不成立的话,那么谁来证悟这个“人无我”呢?如果有人能证悟人无我,就一定要承认“人我”。

中观论师对此回答道:如果没有我和我所执,精通无我和无我所的众生也不成立。因为,只要能证悟无我和无我所,这样的瑜伽师或修行人根本不可能见到所谓的人我和法我。

内外我我所 尽灭无有故

诸受即为灭 受灭则生灭

“内外我我所”:这里的“内”,是指五阴,因为我们是对五阴生起了我执;这里的“外”,是指外面自己所有的东西,因为我们是对这些法产生了我所执。当内外的我和我所灭尽了以后,“诸受即为灭”,受也不就会存在。

这里的受【取】是指什么呢?分别说一切有部认为,所谓的受【取】有四种:一、见取,即见解,包括人我等邪见;二、欲取,即指欲界的烦恼;三、我语取,即指说我、有我等等;四、戒禁取,是指外道所讲的戒律。这四种受是流转轮回的主要原因。

但经部论师并不赞同此观点,他们认为:所谓的受只有一种,就是“贪心”。

“受灭则生灭”,如果受已经毁灭,就不会有生。此句本来原译为“受灭则身灭”但此处的意思不应该是身体的“身”,而应该是生灭的“生”。

为什么不会有生呢?因为生是从受而产生的,受是流转轮回的主要因素。既然没有受,就不会有生。

业烦恼灭故 名之为解脱

业烦恼非实 入空戏论灭

如果没有生,就不会再有业与烦恼;另外,如果精通了无我,就不会有我执。而业与烦恼的根源就是我执,既然我执不存在,业和烦恼就因为丧失了根本的缘故,所以就不会产生。

“业烦恼灭故,名之为解脱”,在业和烦恼消灭了以后,就叫做解脱,这就是小乘的解脱。这两句跟藏文版本文字上有稍许差别,但内容基本相符,所以不用改动。

业惑从分别 彼等从戏论

戏论应空灭

本偈颂原译为“业烦恼非实,如空戏论灭。”但与藏文版本和《显句论》有一点点出入,所以改为“业惑从分别,彼等从戏论,戏论应空灭。”二者之间有什么差别呢?鸠摩罗什译本的最后一句“如空戏论灭”,和“戏论应空灭”没有很大差别,但鸠摩罗什所译的“业烦恼非实”与“业惑从分别,彼等从戏论”之间就存在着较大差异,所以进行了更改。

这三句的内在含义是:要得到解脱,就必须证悟空性。假如能证悟空性,就能得到解脱。

“业惑从分别”,所谓“业惑”,就是指烦恼。我们从无始以来流转轮回的主要原因,就是业和烦恼。那么,这个烦恼是从哪里产生的呢?烦恼的来源是什么呢?烦恼是从分别心、分别念而产生的。

分别念又是什么呢?本来分别念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但这里所说的分别念,就只包含四种:一、“我”,也就是我执;二、“常”,也就是执着一切万法为恒常不灭的常,常边、常见的常;三、“净”,本来内有情世界和外器世界是不清净的,但贪心厚重的众生却认为这一切是清净的,这就叫做“净”;四、“乐”,就是执着外境为快乐的“乐”。这四种分别念,就是一切烦恼的来源。因为执著外境为常、乐、我、净,所以就产生了贪嗔痴等烦恼。所以,烦恼是由分别念而产生的。

分别念又是从什么产生的呢?是从戏论产生的。所谓戏论又是什么呢?就是分别念中所想到的一切,名言谛中可以言传的物质、形色,都叫作戏论。

为什么叫作戏论呢?本来一切法的本性,是没有上下高低分别的大平等,但因为众生的心被无明所染污的缘故,在他们的眼根中,就产生了外境,以及内外、上下、长短等等很多不同的念头。这些念头的对境、对象,就叫作戏论,比如说,外面的山河大地等,是戏论;男女众生以及三界六道等器情世间,也属于戏论,这一切都叫作戏论。

这里的戏论不是指能取,而是指所取。所取和能取的差别在于,比如说,眼识看到色法的时候,眼识叫作能取;它的对象、外境,也即外面的色法,就叫作所取。

属于所取的一切现象,都是戏论。比如说,在我们面前有了这个房子以后,我们的心里就产生了一个房子的念头;当我们见到外面众生的时候,心里就产生了一个众生的念头;当我们看到外面的山川草木等等的时候,所产生的山川草木等等念头,这些一切都叫戏论。房子等等的分别念,是从房子的戏论产生的。如果我们面前没有这个房子,就一般不会产生房子的念头。因此,我们心里所起的一切念头,都是从外境戏论中产生的。

最后,我们可以抉择出,从无始以来流转轮回的最关键因素是什么呢?就是这个戏论。如果有戏论的话,就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念头——烦恼和业,如果有了烦恼和业,我们就不会有自由,就必定会流转于轮回。说一千,道一万,最后关键的一个原因就是戏论。

要从轮回中得到解脱,就必须要断除这个戏论,以什么方法来断除呢?这个戏论的对治之法是什么呢?就是空性。以空性就可以灭除戏论,如果证悟空性的话,就可以打破、断除戏论,并从而获得解脱。

因此,解脱的关键,就是空性;束缚轮回的主因,就是戏论。戏论是从哪里产生的呢?是由我们的心造的。我们的心是从哪里产生的呢?是从心的本性而产生的。心的本性是什么样的呢?心的本性就是空性大光明。这个心的本性——大光明空性,它又是从哪里产生的呢?它没有产生的地方,如同虚空一样,因为它是一切法的根本,是远离了一切戏论的无为法,它不存在任何物质的成分。

在弥勒菩萨的《宝性论》中,有这样一个比喻:我们所在的三千大千世界的大地,是从哪里产生的呢?是从海洋产生的。《俱舍论》认为,大地的下面是海洋,所以是从海洋产生的。那么海水又是从哪里产生的呢?是依靠黄金的金刚地而产生的。然后金刚地又依靠水而产生,水又依靠风而产生,风又从习气而产生,习气又来自于虚空。那么,虚空是从哪里产生的呢?虚空没有产生的地方,因为虚空没有本体,所以也用不着观察。

同样,我们的肉体等等五阴,是从业和烦恼而产生的,业和烦恼是从分别念而产生的,分别念是从戏论而产生的,戏论是心的本性而产生的,而远离一切戏论的心之本性,却不可能有产生之处。

《宝性论》中又说:在现在的住劫,整个三千大千世界安住于虚空当中;当三千大千世界最后毁灭以后,在二十个小劫之中,不存在任何山河大地、金木水火,完全是一片虚空。后来从虚空当中聚集了风,并形成风的坛城。此时,上面的色界开始下雨,风的坛城挡住了雨水,然后慢慢形成了海洋,依靠风对海洋的搅动,从而提炼出黄金大地。此时,从色界不断倾泻的雨,又形成了第二层海洋,海水又被风所摇动,从而形成须弥山、七金山以及四大洲,这就是一个小千世界的形成过程,一千个这样的小千世界,就是所谓的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就是我们所说的三千大千世界。因此,三千大千世界既产生于虚空,安住于虚空,也消失于虚空。

也许有人会对这种“背离于”现代科学的世界观嗤之以鼻,认为这完全是无稽之谈。其实,这正是佛陀度化众生的一种特点,因为,一切外境都是随众生的业力而变化的,佛在不同的经续中,就宣说了不同的世界观,譬如,《时轮金刚》与《俱舍论》中的世界观就完全不同;在显宗的经典中,关于宇宙各个部分的面积、形状的描述,也是各说不一的。这样作的目的,首先是为了度化不同根基的众生,其次也是为了粉碎世人的固有观念。因为,在究竟的境界中,既没有万法的生灭,也没有万法的形态,一切都是空性。这些莫衷一是的世界观,就可以迂回地提醒世人,这一切,只是一种虚幻的现象而已。这样,就有助于世人打破常规,超越原有的、铜墙铁壁般的实有概念,从而获得空性的见解。

继续转入正轨,我们以前也讲过,众生的流转轮回,起始于光明当中,因为心的本性本来就是光明。但是,由于我们没有证悟心的本性,再加上其它因缘,所以就产生了具有能取所取的、具有无明的、只能成立于幻象当中的“我”;现在流转轮回的我们,仍然安住于光明空性当中;以后我们遣除一切迷惑、消灭一切烦恼,现前心的本性,最终获得解脱涅磐的时候,也处于光明空性当中。我们与光明空性自始至终都没有分开过一刹那。

所以,我们在修密宗生起次第的时候,首先要修空性,空性修完了以后,就观想佛菩萨,观想完了以后,最后要观想佛菩萨化光,并最终安住于空性。之所以如此观想,就是基于这个原因。因此,显密之法都是可以互相圆融的。虽然显宗的见解与密宗的见解,存在着高低深浅的差别,但其实质是毫无差别的。

我们现在为什么不能返回光明、不能获得解脱呢?就是戏论执著在作怪。如果能消除执著,就可以返回本有的光明当中。比如,如果用一根绳子将鸟捆缚起来,它就只能受缚于绳索,而不能张开飞翔的双翼。一旦挣脱了绳子的束缚,它就可以自由自在地翱翔于天际。

虽然这种说法跟某些外道的见解有些相似,但他们却始终放不下这个我,认为在得到解脱的时候,也是所谓的我得到解脱。但佛教却打破了我执,认为既没有所谓的我获得解脱,也没有所谓的我流转轮回,一切万法都是不成立的。

要断除一切戏论,就必须证悟空性。证悟空性的办法有三种:一、大圆满法,就是在加行修法的基础上,依靠信心和上师的加持来开悟;二、一般密宗的气脉明点修法;三、显宗修法,就是依靠教证和理证来抉择空性。《中论》、《入中论》中也讲过,要证悟空性,唯一的办法就是教证和理证。“戏论应空灭”或“入空戏论灭”所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如果按照鸠摩罗什的版本,就是“业烦恼非实”,意即因为业和烦恼不是实有,所以就能断除,从而获得解脱。

假如这样翻译,就无法引申出刚才的这些内容,所以就作了修改。

但以我的管窥蠡测,鸠摩罗什译师所说的“非实”之密意,也许就是刚才我们所说的四种分别念,因为这四种分别念是不正确的,所以要说它“非实”。如果这样理解的话,我们刚才的内容也可以引出。但稍微有一些牵强,在按照藏文版本重新翻译以后,就很容易理解,并引出我们的所诠。

庚三(驳斥与教相违):

诸佛或说我 或说于无我

诸法实相中 无我无非我

有人又会提出疑问:既然万法都不成立,都是空性,那为什么佛经里要说:自己是自己的怙主,只有通过自己学道,才能让自己获得解脱呢?如果没有我又如何学道呢?

中观论师回答道:释迦牟尼佛等诸佛传法的时候,有些时候说有我。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有些众生已经习惯于外道的见解,如果当下就给他宣讲无我,他就难以承受,并会生起嗔恨、恐怖之心。为了引导这些曾经学过外道见解的众生进入佛门,所以释迦牟尼有些时候就说有我;

而有些时候,佛又说无我。这都是名言中的幻相,佛陀针对不同根基众生宣说不同法的目的,是为了令众生用幻相来对治幻相。

虽然在名言当中,如果不是我,就应该是非我,如果不是非我,也即不是无我的话,否定之否定就应该是肯定,所以就应该有我。

但是,“诸法实相中,无我无非我”,在诸法的实相中,既没有我也没有非我,我和非我都不成立。为什么呢?因为,所谓我和无我,都是分别念的产物,是互相观待的法,一个不成立另一个也不成立,如同长短等等的概念一样。譬如,与一米相比,两米就是长,这是观待一米而言的,但它并不是实有的长,如果拿三米来进行比较,两米也就成为短,长短、上下、左右,是互相观待的法。同理,我不能成立,无我也就不可成立。

初学中观的时候,就对以上观念感觉难以理解。其实,只要深入细致地加以思维,所有困难都会迎刃而解的。

诸法实相者 心行言语断

无生亦无灭 法性如涅磐

中观论师继续说道:诸法的实相,已经超出了心的范围。什么是心的范围呢?比如说,我们的眼识有一个范围,就是只能见到粗大的色法,而对于细微的法,我们的肉眼就无法分辨,只有佛菩萨才能见到这些微尘之类的最小单位。为什么见不到呢?因为它已经超出了我们的眼识范围,所以就看不到;又如,声音是属于耳识的范围,只有耳识才能够听到声音,而我们的眼识就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看出声音,为什么呢?因为声音不是眼识的对境,它已经超出了眼识的范围,所以就看不到。

就像在患了一种胆病之后,所见到的白色都变成了黄色,在这种病患者的眼中,雪山、海螺、白纸等等都是黄色的。虽然事实的真相是白色,但这个白色已经超出了他眼识的范围。所以,无论他怎样擦亮双目,也不可能看到白色。只有治好了胆病,所有的现象才可以真相大白。

同理,一切法的本性,也超出了我们无明心的范围。因为我们的心,也就是六识或八识,已经被无明所染污。有了无明、有了烦恼、有了执着以后,我们再认真观察,也见不到诸法的实相,因为诸法的实相,不属于能取所取心的范围。因为超出了其范畴,所以凡夫心无法观察或揣测。

不但凡夫心无法观测,用语言也不能表达,为什么不能表达呢?因为,如果诸法本性可以在凡夫心中显现或者认识的话,就可以表达。但是,既然连内心都不能了知,又怎么能用语言来表述呢?无法表述。因此,超离了有、无、非有非无、亦有亦无四边的空性,是既不可思议,也不可言传的。

鸠摩罗什原译“寂灭如涅磐”一句,按照藏文版本和月称菩萨的解释,应为“法性如涅磐”。法性是什么呢?就是一切法的实相。涅磐是什么呢?就是无生无灭。法性象涅磐一样,也就是无生无灭。

一切法的本性,需要自己去亲身体会。禅宗有一句话:“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也是这个意思。我们要证悟空性,只有通过自己的修行去体悟,这是唯一的办法。

有人会提出疑问:既然语言不能表达,内心不能思维,那为什么还要宣讲、思维中观之理呢?这是证悟空性的一种方便。比如说,如果有人询问月亮的所在之地,我们便可以用手指为其作指点,虽然我们的手指既不是月亮,也没有接触到空中的月亮,但依靠手指指点的方便,就可以令对方知道月亮在空中,并进一步见到月亮的本体。

同理,虽然一切法的实相无法用语言传递,但依靠中观理论的方便,却可以证悟空性,将佛菩萨的智慧引进自己的心相续。在证悟空性之后,就可以将这些理论一并舍弃。这也像乘坐舟船渡越江河,在到达彼岸之后,就可以丢弃船只一样。如果没有这些方便,就无法证悟空性。

一切实非实 亦实亦非实

非实非非实 是名诸佛法

释迦牟尼佛在初转法轮的时候,针对最下等的根基,宣说了一切都是成立的、实有的,有因有果,有前世有后世,如果不行善就会堕地狱等等的法;后来,针对下等根基中的上等根基,为了令其断除我执,又宣讲了诸法不是实有,而是空性的法。以上两种说法,都是针对下等根基的传法方式;

针对中等根基的众生,佛陀就宣说了“亦实亦非实”的法。所谓“亦实”,是说在名言中诸法是实有;所谓“亦非实”,是说在胜义谛中,一切都不是实有,而是空性。这种究竟空性与暂时的如幻如梦现象之说,就是针对中等根基的传法方式;

最后,针对上等根基,佛陀宣说了“非实非非实”的法,一切法的本性既不是实有,也不是非实有,因为在法界当中没有这样的分别,而是远离一切戏论的。

己二(宣说真如性之法相):

自知不随他 寂灭无戏论

无异无分别 是则名实相

一切法的本性具有五种特点:

一、“自知不随他”。所谓“他”,不一定单指某一个人,包括语言、思维、比喻,以及因明当中的推理方式等等,都可以包含在“他”的范围内。但诸法本性必须自己去体会,而不能单单依靠这些而证悟;

二、“寂灭”,在诸法的本性当中,没有这些戏论与执著,它是远离一切戏论、远离一切不平等的大平等,所以叫做寂灭;

三、“无戏论”:这里的戏论不是一般的戏论,而是指语言的戏论,也即说有、说无、说亦有亦无、说非有非无等等。一切法的本性不存在这些戏论,而是远离一切有无戏论的;

四、“无异”:在名言当中,我们可以分别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等,但法界却是彻底的大平等,不可能存在这样的分别,所以说它“无异”;

五、“无分别”:这里所谓的“分别”,是指分别念。法界不是分别念的对境,所以也不存在分别。

以上四句宣说了诸法实相。

若法从缘生 不即不异因

是故名实相 不断亦不常

如果对方提出:前面宣说了胜义谛的法性,那么世俗谛的本性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中观论师进行宣说:

在名言谛当中,一切法都是从缘起而生的,是因缘和合的现象。

“不即不异因”也就是说,在自缘生起的时候,从缘所生之果与因法既不是一体,也不是异体。为什么不是一体呢?因为,如果因果是一体,则在有因的时候已经存在果法。如果该前提成立,那么农夫就不必辛辛苦苦地播种、灌溉、施肥了,因为自种子上已经存在果实的缘故,这显然是荒谬之说。因此,因果不可能是一体。

反之,如果因果是异体,则在没有因的前提下,也应该有果,如同互为异体、互不观待的左眼和右眼可以离开对方而单独存在一样。但这也不可能成立。

因此,因果既不可能是异体,也不可能是一体。这叫做名言谛的实相,而不是胜义谛的实相。

在名言当中,不仅“不一亦不异”,而且“不断亦不常”,为什么说不断呢?比如说,如同种子发芽以后,虽然种子已经毁灭,但却产生了苗芽。虽然因法已经毁灭,但却存在着果法,其相续并没有断,所以说“不断”;为什么说不常呢?因为,因法在第二刹那的时候必然毁灭,而不是常住不灭的,所以说它“不常”。

不一亦不异 不常亦不断

是名诸世尊 教化甘露味

释迦牟尼佛的这种因果既非一体,也非异体;既非恒常,亦非无常的缘起性空之教法,实在是美妙的甘露之味。

为什么是甘露之味呢?因为,如果能精通缘起性空,就能断除一切痛苦,得到究竟解脱,所以叫做甘露味。

己三(修习真如性之果):

若佛不出世 声闻已灭尽

诸辟支佛智 从于无师生

按照鸠摩罗什的原译,本偈颂为:“若佛不出世,佛法已灭尽,诸辟支佛智,从于远离生。”此处稍作更改。

我们现世修学中观,即使今世没有得到解脱,在来世也必定能得到解脱。为什么呢?我们可以用辟支佛,也即缘觉的成就,来证明这个道理:辟支佛首先学道,在学道之后即将圆寂之时,他就会发愿往生在一个没有佛法的地方去成就。在他的愿力成熟以后,即使佛不出世,声闻已经灭尽,没有任何导师给他传法,但因为他前世已经具备了很好的空性因缘和习气,不用依止导师,他也能够无师自通,以自己的能力去证悟。

所以,如果我们能穷此一生,持之以恒地修学中观空性,即使现世没能成就,但这种努力也绝不会空耗,在不久的来世,依靠这种因缘,我们一定会洪炉点雪般地得到解脱。反之,如果仍然执迷不悟、我行我素,不认真修学、思维中观之理,那么即使是佛陀再世,对这种人也是爱莫能助的。

自己才是自己的怙主,望大家深思!


(待续)


更多慈师堪布开示文章:↓↓

慧灯之光全集

慈城罗珠堪布:我们遇到的任何人事都是来成就我们的!

慈诚罗珠堪布:每天有四个时刻,距离成佛最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