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届加行随堂小测|《前行广释》第79课
随堂小测
《前行广释》第79课
编写师兄:定解B011
审核师兄:定解B01
01
作为皈依三宝、发了菩提心的在家居士应该?(单选)
A.闻思修行,在守持净戒的基础上度化众生
B.精进修学佛法,尽可能地饶益无边有情
C.精通经论,讲经说法,荷担如来家业
D.尽可能在静处闭关,不出来造恶
02
无论依止显宗还是密宗上师,上师至少应具备(单选)?
A.广闻博学
B.菩提心
C.出离心
D.名声大,眷属多
03
想要与具德上师心相应,窍诀是(多选)?
A. 以“我意唯您知”的信心依止上师
B. 遵照上师言教去执行上师言教,满怀信心恭敬祈祷
C. 想上师的所有功德融入自相续
D. 上师走到哪我就跟到哪
04
麦彭仁波切在《君规教言论》中云:“佛说如若不恭敬,仅赐一句法上师,百世连续转为狗,复转生于劣种中。”以下哪些是必须要恭敬的“上师”(多选)?
A. 给我传过灌顶的上师
B. 给我传过密法、大圆满窍诀的上师
C. 给我辅导过《孝经》的法师
D. 辅导我学习《离幸福很近》的带班辅导员
E. 我看过其所作书籍、微博的上师
05
为什么说观察上师的标准归根到底可以归摄在是否具有菩提心这一条件中(多选)?
A. 这样的上师不可能不成办弟子今生来世的一切利益,(这位上师)所传的正法也会与大乘道息息相关,无论如何都能令弟子踏入解脱正道
B. 相续具有菩提心的上师,其必定具备出离心,对于空性必定有一定程度的认识,这样的上师必定能利益弟子走大乘解脱道
C. 这样的上师肯定比小乘上师高级,说出去比较有面子
D. 这样的上师不在乎供养,我向他求法比较省钱
06
对上师有清净心的表现是(多选)?
A.无论上师的行为显现上是否如法,都认为是上师度化众生的善巧方便
B.一旦将上师的行为看成过失,立刻要在心里谴责自己:“上师的行为不会有
丝毫的过失,这绝对是我的眼识、心识不清净”
C.无论上师如何示现,上师与真佛无二无别
D.上师发脾气时,应意识到是自己刚强难化,上师用寂静的方式无法调伏才严
厉呵责的
E.为了防止对上师生邪见,在上师发脾气时,赶快把耳朵捂住,待上师冷静后
再松开
1、作为皈依三宝、发了菩提心的在家居士应该(单选)?
【参考答案】
B.精进修学佛法,尽可能地饶益无边有情
【考察要点】居士的责任
【原文出处】
【有些人自以为修行不错,只求些高法就满足了,却不知作为修行人,首先要找到自己的“职业”。就像田野里的农夫职业是务农,高原上的牧民职业是放牧,而寺院里剃着光头的出家人,职业是闻思修行,在守持净戒的基础上度化众生;皈依三宝、发了菩提心的在家居士,则应精进修学佛法,尽可能地饶益无边有情。这是每个大乘修行人的责任,我们不能成天浑浑噩噩地过日子,除了吃饭、睡觉以外无所事事,而要以一两部法经常对照自己、衡量自己,分析自己的功德或缺点,这一点很重要!】
2、无论依止显宗还是密宗上师,上师至少应具备(单选)?
【参考答案】
C. 菩提心
【考察要点】菩提心
【原文出处】
【大乘的显宗上师、密宗上师,有各自不同的法相和要求,就如同小学教师与大学教授,条件肯定不一样。但不管是什么上师,只要属于大乘,具有菩提心都是必要条件。也就是说,观察上师概括而言,可以包含在“观察他是否具备菩提心”这一条件中。】
3、想要与具德上师心相应,窍诀是(多选)?
【参考答案】
A. 以“我意唯您知”的信心依止上师
B. 遵照上师言教去执行上师言教,满怀信心恭敬祈祷
C. 想上师的所有功德融入自相续
【考察要点】学修上师之意行的要点
【原文出处】
【我们依止上师之后,务必要做到不顾寒热饥渴等一切困难,遵照上师言教去执行,满怀信心恭敬祈祷。其实对上师祈祷很关键,若能经常祈祷上师,观想上师的所有功德融入自相续,就像我们每天修上师瑜伽一样,通过这种缘起力,心逐渐就会得以调柔、堪能。在此过程中,自己临时的一切所作所为,都要向上师请示,上师怎么吩咐就怎么做,必须以“我意唯您知”的诚挚信心来依止上师。倘若有了这种信心,即使上师只给你传一次法,你也很容易获得成就。】
4、麦彭仁波切在《君规教言论》中云:“佛说如若不恭敬,仅赐一句法上师,百世连续转为狗,复转生于劣种中。”以下哪些是必须要恭敬的“上师”(多选)?
【参考答案】
A. 给我传过灌顶的上师
B. 给我传过密法、大圆满窍诀的上师
【考察要点】依止关系建立的标准
【原文出处】
【总结前面所说,我们在依止上师时,要用智慧详加观察,在没有结上灌顶、传法的缘分之前,首先看他是否具足法相。如果真是具相上师,我们就应以三喜恭敬、如法地依止;假设他不具足任何法相,最好不要去依止。一旦依止了,则不能观上师的过失,不管上师的行为怎样,都必须视为善妙,全部看作功德,对此生起信心并观清净心。】
【通常而言,师徒关系的建立有3个条件:1.传法者进行传法 ;2.听法者具有接受的意乐;3.确实接受了法的传授。(如果行者虽没有在某位大德面前直接听法,但通过祈祷某位大德证悟了心性,那可以理解为获得了了义心性法要的传授,也具有师徒关系。)
不一定建立师徒关系的情况:比如,某位维那师领唱一些仪轨,但不具有传法的意乐,大众也没有依止得法的意乐,所以维那师不会因为领唱而成为大众的上师。又比如:旁听某道友讲考,该道友没有传法的意乐,听闻讲考者也没有依止得法的意乐,不会建立师徒关系。在许多情况下,辅导员进行辅导的时候,如果学员没有依止得法的心态,也不一定建立师徒关系,可以理解为共同学习,但从对方对自己学习有所帮助的角度,还是尽量要持有恭敬心和感恩心。】(来自智悲研讨论坛法师答疑)
5、为什么说观察上师的标准归根到底可以归摄在是否具有菩提心这一条件中(多选)?
【参考答案】
A. 这样的上师不可能不成办弟子今生来世的一切利益,(这位上师)所传的正法也会与大乘道息息相关,无论如何都能令弟子踏入解脱正道
B. 相续具有菩提心的上师,其必定具备出离心,对于空性必定有一定程度的认识,这样的上师必定能利益弟子走大乘解脱道
【考察要点】菩提心是观察上师的根本标准
【原文出处】
【倘若上师具有菩提心,他不可能不成办弟子今生来世的一切利益,所传的正法也会与大乘道息息相关,无论如何都能令弟子踏入解脱正道……对于他,弟子可以放心大胆地去依止。
反过来说,倘若上师不具备菩提心,就必然有自私自利的牵扯,整天被世间八法缠缚着,不可能很好地调伏弟子。即使他给你灌了最高的顶、传了最深的窍诀,口头上讲得天花乱坠,说自己有这个功德、那个功德,但到头来,也只是落在了为现世利益的圈子里……这样的上师就像毒蛇一般,弟子得不到真实的利益,有智慧的人理应远离。】
6、对上师有清净心的表现是(多选)?
【参考答案】
A. 无论上师的行为显现上是否如法,都认为是上师度化众生的善巧方便
B. 一旦将上师的行为看成过失,立刻要在心里谴责自己:“上师的行为不会有丝毫的过失,这绝对是我的眼识、心识不清净”
C. 无论上师如何示现,上师与真佛无二无别
D. 上师发脾气时,应意识到是自己刚强难化,上师用寂静的方式无法调伏才严厉呵责的
【考察要点】清净心
【原文出处】
【佛传中讲过,佛陀也常示现为凡夫的形象。譬如为了度化指鬘王,他现为比丘相;为了度化嘎朗嘎,他化现为转轮王,目犍连化现为大臣;为了度化寻香王,他则现为寻香的身相,等等。
大圆满前行76课中:一旦将上师的行为看作过失,就要在心里谴责自己:“这绝对是我的心识、眼识不清净所致,上师的行为根本不会有一丝一毫的过失或缺点。”从而对上师更加生起信心和清净心。
对于传授正法窍诀的恩师,不管他行为如何,自己都要力求做到心心念念不离“他就是真佛”的想法。
尤其上师示现忿怒相时,自己一定不能生邪见。《功德藏》中也说:“倘若上师现忿怒,见己过失呵责调,时机成熟应忏悔,如是智者不着魔。”上师在发脾气时,我们应意识到是自己刚强难化,上师以寂静的方式无法调伏,故才会严厉呵责的,这说明自己得度的机缘成熟了,理应值得高兴。】
【档案编号B04079-定解B011-011】
在线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