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予不是失去,是局限的超离
-
布施让我们学会放松
不再把一切都紧紧抓在手中
给予不是失去
是局限的超离
○
每个人都有善良的一面,关键是我们要知道怎样去激发和培养这些会给自己和其他人带来幸福感的品质。
布施是突破自我局限性的有效方法。有人把布施比作是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布施中,受者、施者双方都会获得利益:受者免受匮乏之苦,施者也从中收获了喜悦和自尊。布施有很多种,像大家给灾区捐款捐物就是财物布施。这不是只在灾难中才能去做的事,日常生活里,我们照样可以布施,比如去资助贫穷的人和其他处境不利的人,去帮助那些上不起学的孩子,让他们有机会受教育。
不要觉得非得有多大的财力才能去布施,关键不在财物多少,而在发心是否真诚。布施不是为了做给别人看的,所以它甚至都不必与所谓慈善行为挂钩。你可以特意绕道去关照小区门口那家快餐店的生意,也可以为了创造一个就业机会而请保姆来家里帮忙。很多人都生活在匮乏之中,需要改善生活,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接受施舍。给别人一个自食其力挣钱的机会,从广义上来说,也是一种布施。
我们不仅可以捐助财物,还可以贡献时间和精力去帮助有需要的人。我知道,很多人去灾区做志愿者,照顾伤员,协助沟通。灾难过后,我们的社会继续需要这种志愿服务,帮助孤儿、残疾人、孤寡老人、流浪者。这个世界的问题不仅是贫穷和饥饿,还有孤独和冷漠。
佛教中有法布施,就是为人讲解佛法,让人获得利益。其实我们可以从更广泛的意义上理解法布施。就思想而言,凡是符合四法印(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思想都可以纳入佛教思想的范畴;就行为而言,凡是弃恶扬善的行为都是佛教倡导的行为。
所以,劝人行善,在别人困难的时候给予安慰、鼓励,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价值观、人生观,使他们成为更有爱心和责任感、人格更完整的人,这些都是法布施。
布施让我们学会放松,不再把一切都紧紧抓在手中,也不再只关注自己。我们惊奇地发现:原来给予是会让人感到丰足而不是贫乏的。
布施的目的是学习放下对自我的执著,从而更好地帮助别人,所以布施的发心很重要。如果是为了做秀或者竞争,那么布施反而强化了对自我的执著,并且施者从中得到的快乐和自尊也会极其有限。
我们一直以来都有很强烈的贫乏感,觉得自己各方面都不够令人满意。这种情况在现代社会表现得更为突出,尤其是在大城市,人们或多或少都被一股莫名的焦虑、不满困扰。
这背后的原因很复杂,不过我想一些看上去简单的方法也许会有所帮助,比如学习欣赏自己生活中的亮点。情绪低落的时候想一想其实自己还不是很惨,至少还有一个人关心我,还有一个地方栖身,还有一份工作,自己也不是一无是处,唱歌不错,还会修电脑,也曾经做过好事,比如在公交车上给人让座……多想想自己的优点,心情会开朗一些。
乐观、知足是现代人很需要去培养的心态,否则,面对竞争的压力、各种各样的选择和诱惑,生活很容易便会失去平衡并笼罩在焦虑的阴影中。调整心态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为了自己和其他人的幸福,我们应该努力去做。
注:标题为编者自拟添加
Question & Answer
问:如果只有一杯水,该给自己喝还是该给别人喝?如果慈悲的代价是害己,还需要慈悲吗?慈悲的限度是什么?
答:我觉得慈悲无所谓限度,能慈悲到什么程度,取决于你内心开放的能力。如果只有一杯水,上等发心的人会选择给别人喝,中等发心的人会与别人分着喝,心量比较小的人会留给自己喝。
如果你还无法做到牺牲自己的利益去成全别人,努力实现双赢也很好。即使从个人利益的角度考虑,追求共赢也比只考虑自己更为聪明,更可持续。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其实总是有办法找到共赢点、平衡点的,当然这需要心胸和智慧。
问:若他人回报你的慈悲以冷漠、不关心甚至厌恶,何以我们收获的是安乐?
答:我们不可能除尽大地上的荆棘瓦砾,但是当我们给自己的双足穿上一双舒适的好鞋子,我们的脚下便变得柔软。如果你把自己的快乐系缚在别人对你的态度上,恐怕你永远也得不到安宁。
安乐是自心的感受。当我们慈悲待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坚守住内心的善良,并且不期待对方立即回馈同样的善心时,我们的内心会越来越开阔、坚强,这便是安乐的源泉。
若欲长久利己者
暂时利他乃窍诀
文/希阿荣博堪布
图/Unsplash
摘自/《次第花开》《透过佛法看世界》
▼
推荐阅读
(点击下方标题或图片即可阅读)
▲向上滑动图片获取更多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