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今日当精进 >> 《入行论广解》73课 * CC+笔记 Back

《入行论广解》73课 * CC+笔记


བྱང་ཆུབ་སེམས་མཆོག་རིན་པོ་ཆེ།།

菩提心妙宝

མ་སྐྱེས་པ་རྣམས་སྐྱེ་གྱུར་ཅིག།

未生者当生

སྐྱེས་པ་ཉམས་པ་མེད་པར་ཡང་།།

已生勿退失

གོང་ནས་གོང་དུ་འཕེལ་བར་ཤོག།

辗转益增长



本课科判坐标



本课总义归摄


🔹本课所宣讲的“以修习观察安忍”中的“广说”和“摄义”部分,继续教诫在修习安忍时,一定要有坚强意志,并总结智者纵然历经苦痛,也不会被痛苦所转。然后在“作意功德”部分,教诫在与烦恼战斗中,必须要有勇气和耐心;开示痛苦有诸多功德,因此应该对痛苦安忍。本课用四组颂词宣说以上内容:

1. 以比喻说明,面对伤害痛苦时,坚忍者和懦弱者截然不同的表现,并非是因外境起作用,而是自己的内心是否坚强,能否安忍所致。(详见颂词1)

2. 总结心的力量的非常关键,故我们应轻视一切痛苦危难,不要被痛苦所转。(详见颂词2)

3. 在与烦恼进行搏斗过程中,要做好准备战胜这样庞大有力的敌军,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必须要有勇气和耐心。(详见颂词3)

4. 了知苦难对我们的修行是有帮助的,故可将其转为道用,成为修行的助缘。(详见颂词4)


颂词详解及重难点分析



(颂词1)




有者见己血,反增其坚勇,

有人见他血,惊慌复闷绝,

此二大差别,悉由勇怯致。




颂词1-1

科判分析

本颂继续讲“广说”中的最后一个颂词,用比喻来说明:在修安忍时,一定要有坚强的意志,如果懦弱的话,在任何事情面前也站不起来。


颂词1-2

消文释义

战场上搏斗时,有些人见到自己的血,反而更增加勇气和毅力,勇往直前奋战到底,而有些人自己毫发无损,看见他人流血也会惊慌失措,甚至晕倒在地昏迷不醒。这两者有如此悬殊的差别完全是由内心坚韧与怯懦所导致的。


颂词1-3

本颂重点

重点1. 颂词分层。

①第一层:有者见己血,反增其坚勇,有人见他血,惊慌复闷绝——勇敢者与怯懦者的法相对比。

②第二层:此二大差别,悉由勇怯致——产生差别之因。

重点2. 有者见己血,反增其坚勇,有人见他血,惊慌复闷绝。

①同样情况却出现不同的反应。

A. 有的人见到自己的血反而会更加坚强勇敢。

B. 有的人看见他人的血也会惊慌失措,甚至昏迷不醒。

②上师举例自己小时候学生间打架,校长副校长不同反应所致的不同结果,阐述面对痛苦时,不同的心态所致的结果也是如此。

重点3. 阐述两种人的差别如此悬殊,完全是内心坚韧与怯懦所导致。

①通过归摄勇者和弱者,在面对苦难时的不同反应:

A. 勇者:看见自己流血,不但不生怯懦,反而更为勇猛。

B. 弱者:不待对方杀过来,也会吓得瘫倒昏死过去。

②以美国青少年汤姆森的公案和徐洪刚的例子说明,心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

③世间人尚且可以英勇无比,修安忍亦如此。

重点4. 并不是外境起作用,而是自己的内心是否坚强。

①对比:意志坚强者&胆小怯弱者。

A. 意志坚勇者:即使遇到可怕的对境,如别人用刀砍、用刺耳的语言侮辱,皆如如不动、安忍下来。

B. 胆小怯弱者:仅闻一句,就承受不住,心碎一地,非常脆弱。

②教诫:

A. 不被人喜欢也没什么大不了,众口难调,不可能能令所有人都满意。

B. 不管别人说好还是不好,自己觉得没什么,就应该坚强一点。

重点5. 总结。

①窍诀:修行过程中,应将逆境转为道用。

②准备:真正英勇的人,事先要有一种心理准备:“以后我遇到可怕的违缘时,怎么样将它转为道用?”

③通过世人&修行人的对比。

A. 世人为了一些暂时的目的,尚且英勇无比。

B. 修行人为了长远的目标,遇到困难时,更要以坚强的勇气来战胜。

④反观自心,是否是真正的修行人?

A. 自己的心是否太脆弱,遇到一点坎坷就倒下去,没有办法站起来。

B. 只想呆在舒适区,不愿意面对各种不愿面对的对境,遇到一点障碍就想逃避。



(颂词2)




故应轻害苦,莫为诸苦毁。

智者纵历苦,不乱心澄明。




颂词2-1

科判分析

“摄义”总结,我们应轻视一切危害苦难,不要被这些痛苦所转,应一直保持着清净的心态。


颂词2-2

消文释义

因此,我们要通过修习力而轻视一切损害,不被一切痛苦所害。智者即便历经千辛万苦,然而内心仍旧要保持明清,不受干扰。


颂词2-3

本颂重点

重点1. 颂词分层。

①第一层:故应轻害苦,莫为诸苦毁——目标:轻视苦害,不为所转。

②第二层:智者纵历苦,不乱心澄明——随学智者,历苦明心。

重点2. 通过类比阐述如果如果自己毅力很强,修行一定会圆满成功。

①世间道路:

A. 勇敢者不惧任何痛苦。

B. 怯弱者面对哪怕微不足道的小苦,也会永远倒下。

②修行之路:

A. 长路漫漫,会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甚至更多,千万不要被磨难刺穿了修行的心脏。

B. 如果毅力很强,犹如山王般不被违缘所动,修行一定会圆满成功。

重点3. 心的力量非常关键!如何提高心力?事先要有一个坚定的誓言。

①举例:听传承,要圆满,先发愿,考虑这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违缘,告诉自己一定不要被其所中断。

②以教证说明事先发愿的重要性。

A. 堪布阿琼曾说过:我们闭关的时候,首先要有一个坚定的誓言,即使自己的父母死了,也不能出关,必须要有这样的决心。

B. 《华严经》中言:“为断除烦恼,应发起坚定之心;为断除实执,当发起胜他之心。”

③结论:若能生起这两种心,即使你在修行时遇到违缘,也不会出现令人不愿意见到的局面。

重点4. 智者纵历苦,不乱心澄明。

①以教证说明。

A. 萨迦班智达:“智者无论再计穷,绝不迈步愚者道。”

B. 说明:

a. 智者即使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也不会迈步愚人苟且偷生的道路。

b. 违缘只会成为他的逆增上缘。

C. 犹如火上加的干薪越多,火焰越炽燃一样,修行好的人遇到的违缘越多,修行境界越增上。

②以虚云老和尚经历“云门事变”公案说明:智者无论遇任何违缘,清净心也不会动摇。

③以教证说明如何行持“不乱心澄明”?

A. 教证:《月灯经》中云:“恒具欢喜恭敬心,恒时安住寂静见。”

B. 具体怎么做?

a. 对上等者:恭敬心;

b. 对中等者和下等者:欢喜心;

c. 总体心态:处于任何一种环境中,皆当保持寂静的心态。

重点5. 要求太高了,做不到怎么办?

①慢慢跟着闻思修,逐渐逐渐,自己一定会有变化的。

②对修行未达究竟的人来讲,刚开始恐怕很难做到,但只要一步一步去行持,会慢慢趋近。

③若能再三串习,会有变化。

④这部论典殊胜,加持力相当大,听完一遍,心态和行为肯定有极大的改变。

A. 藏地说法:“初学佛的修行人,很多行为若不如法,最好先学一下《入行论》,学完了以后,言行举止会变得相当不错。”

B. 这部论也是专门让初学者磨炼的方便法门。

重点6. 举例法王如意宝在洛若寺闻思时的公案:

一老太太批评小和尚学的不是同一本《入行论》。教诫要好好学,论典加持再大,若不好好学,还是没用。

①学好《入行论》,行为会像菩萨一样如理如法。

②没有学好,则依旧被习气所牵。

重点7. 怎样学习好《入行论》?

①尽量背诵《入行论》。

②根据内容逐字逐句地对照自己。

③切勿只听不修,法在这面、心在那边,法不入心,利益也不是特别大。

④开示:学任何法,都要以调伏自己的烦恼为根本。


颂词2-4

相关教证

米拉日巴尊者:“佛法就是要调伏自心,若能调伏自心烦恼,这就是真正的正法!”



(颂词3)




奋战诸烦恼,虽生多害苦,

然应轻彼苦,力克嗔等敌,

制惑真勇士,余唯弑尸者。




颂词3-1

科判分析

本颂宣讲科判“作意功德”部分。在与烦恼进行生死搏斗的过程中可能会遭受众多痛苦,因为烦恼敌军在我们相续中根深蒂固,实力非常强大,战胜这样庞大有力的敌军并不是一两天的事情,必须要有勇气和耐心。


颂词3-2

消文释义

在与烦恼奋力作战中,虽然会产生很多的伤害和痛苦,但我们应藐视这一切苦受,奋力降伏贪嗔烦恼敌。能够制服烦恼敌才是真正的勇士,其余世间人所称的勇士,只不过是会砍杀活动尸体的俗汉而已。


颂词3-3

本颂重点

重点1. 颂词分层。

①第一层:奋战诸烦恼,虽生多害苦——对战烦恼敌之过程。

②第二层:然应轻彼苦,力克嗔等敌,制惑真勇士——真勇士的法相。

③第三层:余唯弑尸者——什么是无意义的。

重点2. 遣疑:为什么学习《入行论》半年还是没能断除贪嗔痴烦恼?

原因:

①我们串习烦恼的时间更长,断除它不可能一蹴而就。

②修行越好,魔王波旬会不高兴,因此制造各种各样的违缘、病魔、苦难。

重点3. 然应轻彼苦,力克嗔等敌。

①作为修行人应做:

A. 不能因为一点违缘,就马上放弃。

B. 应“轻彼苦”,遇到痛苦不要特别在乎。

C. 应该勇敢地去面对,励力克制贪嗔等一切烦恼。

②《妙臂请问经》中宣说对治烦恼的方法:

A. 为断贪心,修持不净观与白骨观。

B. 为断嗔心,修持大慈大悲。

C. 为断痴心,观修十二缘起。

③若没有制止这些烦恼,危害是无量无边的。

重点4. 制惑真勇士。

①勇士的不同定义。

A. 世间:杀敌千万,建功立业。

B. 出世间:全力以赴,制止烦恼。

②对比:世间敌人&烦恼敌。

A. 世间敌人:业和烦恼的聚合体,即使你没有杀他,终必自老死。

B. 烦恼敌:无始以来一直损害着我们,现在也在不断地加害,倘若没有强有力的对治,它是不可能自然消失的。

③难度对比:故制惑乃真勇士——胜伏根境。

A. 跟世间敌人交战,战胜敌人并不困难。

B. 要对治烦恼,难度相当大。《亲友书释》中说:眼等六根之对境,恒常动摇不定,若能对此如如不动,这种人与沙场上攻克敌军的人相比,是当之无愧的英雄。因为能做到心不随根转、根不随境转的人,在凡夫地阶段非常罕见,沙场胜敌在旁生中也有,而胜伏根境这一点,就连帝释天王也很难做到。

重点5. 余唯弑尸者。

①疆场上杀死敌方,只能叫“弑尸者”。

②因为这些人即使不被你杀,也会自然而然死亡。

③只有战胜烦恼,才算是真正的英雄。

重点6. 对比世间与出世间的英雄之状态。

①世间英雄:

A. 拿破仑:征服世界的伟大英雄,临终悲凉感慨说:“虽然我战胜了千千万万的敌人,但无法战胜我自己。”最终也无法战胜嗔恨心和贪心。

B. 希特勒:整个世界首屈一指的暴君和英雄。虽然战胜无数敌人,但烦恼起来的时候也没有办法控制,只有接受自己所酿下来的苦果——临终自杀。

②出世间勇士:

A. 释迦摩尼佛——为救度众生而舍弃荣华出家修行。

B. 高僧大德:以弘一法师为例。舍弃世间一切。

重点7. 随喜和教诫:不仅是高僧大德。

①出家人。

A. 随喜:

a. 舍弃世间一切财富名利;

b. 为战胜烦恼,为众生解脱,前往寂静处,踏上菩提之路,这是相当了不起的。——最珍贵的福报:追随世尊正道,披上清净袈裟。

B. 教诫:

a. 为了不损坏道心,除度化众生等特殊情况以外,应尽量安住在寺院中;

b. 与清净的僧众一起闻思修行;

c. 凡夫人很容易受环境影响,一旦陷入则难以拔出。

②居士。

A. 随喜:

a. 外境的诱惑、琐事那么多,在这种环境中,自己发大乘菩提心,精进修学,是非常勇敢的;

b. 在菩提道上与烦恼作战,令己获得一种寂静的心态,是名副其实的勇敢者。

B. 教诫:

a. 要给自己创造一个非常清净的环境;

b. 接触的人最好是见修行果一致的佛教徒;

c. 若经常与邪知邪见者同流合污,修行境界会逐渐退失。



(颂词4)




苦害有诸德,厌离除骄慢。

悲愍生死众,羞恶乐行善。




颂词4-1

科判分析

本颂继续宣讲“作意功德”。开示痛苦有诸多功德,对我们修行是有帮助的。


颂词4-2

消文释义

再来说说痛苦的功德:痛苦能让人们生起厌离心,遣除傲慢的心态,对众生萌发大悲心,羞耻作恶而乐于行善。


颂词4-3

本颂重点

重点1. 颂词分层。

第一层:苦害有诸德——总说痛苦有种种功德。

第二层:厌离除骄慢。悲愍生死众,羞恶乐行善——别说四种功德。

重点2. 苦难转为道用,本具功德和利益的一面。

以公案说明,将苦难转为道用时,苦难会显露出功德和利益的一面。

①佛陀:因为四门出游见老死病之苦,而顿然生起出离心,萌生出家之念。

②莲花色比丘尼:因频频受苦而厌离人世,出家后一心修道,终证阿罗汉果。

③米拉日巴尊者、虚云老和尚等高僧大德,无不是经历了难忍的磨难,方才获得无上成就。

重点3. 逆增上缘,转为道用。

①佛教见解:

A. 遇到苦难时,若能将其转为道用,就会成为修行的助缘,成为逆增上缘。

B. 如果用得不好,很可能变成极大的违缘,反生邪见。

C. 结论:没有绝对的顺缘,也没有绝对的违缘,什么是顺缘什么是逆缘,就看如何来使用。

②世间人见解:亦如是。

A. 有位年少贫苦的富翁说:“苦难到底是财富还是屈辱?当你战胜了苦难,它就是你的财富,可当苦难战胜了你,它就是你的屈辱。”

B. 丘吉尔被这句话打动,依靠这种精神,最终成为英国政界的最高人物。

C. 结论:无论是世间还是出世间,苦难都会显露出功德和利益的一面。

重点4. 苦难的四种功德。

①厌离——若从来没有感受过痛苦,就不会对轮回生起厌离心,想要出离获得解脱。

A. 《四百论》中云:“无常定有损,有损则非乐,故说凡无常,一切皆是苦。”——万法无常,有漏皆苦。

B. 本论:“无苦无出离”,苦难是出离心的催化剂。——还不愿放下,因为痛的还不够。

②除骄慢——如果一生中样样圆满顺利,没有遇到丝毫挫折,那始终会高高在上、傲气十足,而一旦经历了痛苦,原来的傲慢会大打折扣。

③悲愍生死众——痛苦能激发对六道众生的悲悯之心。自己经历过痛苦后才能更真切的感同身受,体会同样病苦的众生需要帮助,才能心生悲悯。

④羞恶乐行善——历经痛苦后,深刻明白恶乃痛苦因,为获安乐,必须发自内心断恶行善。

重点5. 总结。

①痛苦并非不好,若能善于利用,则可成就许多道业功德。

②世人烧香拜佛,祈求平安健康,但再怎么求,有漏之身到了一定时候也会不平安的。

③上师教诫:

A. 大家每当遭遇不幸时,要学会将其转为道用。

B. 以大乘的出离心、菩提心、无二慧来摄持,不论遇到多大的苦难,也一定会化为功德。

C. 因此,应以欢喜的心态来面对一切逆境。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往期回顾

《入行论广解》72课 * CC+笔记

《入行论广解》71课 * CC+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