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树菩萨《六十颂如理论》-1 |佛陀做过最有威力的事,就是证得并教授了缘起
“龙树在这部论典最开始时说:“你想要过得愉快吗?你想要获得乐趣吗?那么,唯一的方法就是了解缘起。因为如果你不了解缘起,你就会受缚其中,无法脱身。”
--宗萨钦哲仁波切
龙树菩萨的著作《六十颂如理论》是中观应成派的基本论典。他以六十颂说明缘起,是学佛弟子了解缘起和中观要义的重要论典。
经学生祈请,2015年在尼泊尔加德满都,宗萨钦哲仁波切对龙树菩萨的《六十颂如理论》进行了七天的开示。
经由悉达多本愿会与西游译文共同努力,已完成中文翻译稿,共13讲。我们从今天开始进行连载。以下为第一讲。
龙树《六十颂如理论》
第一讲
主讲人:宗萨钦哲仁波切
地点:加德满都
翻译:西游译文
前言
很高兴有机会与大家稍稍分享佛陀与其追随者的智慧。我将此视为积聚福德的机会。对我个人来说,今天也是一个非常特别的日子。今天是我的上师怙主顶果钦哲仁波切 圆寂纪念日。通过分享智慧方面的内容,我希望能够以此供养令文殊上师欢喜。
我知道在座很多人是远道而来,特别是很多人在最后时刻还经历了种种波折困难。我把这些当做各位愿意苦行修持的表示,也表示各位对佛法真正献上了自己的赏识和感恩,正如同往昔菩萨们牺牲一切,就只为了求得一句佛法。
我将会尽我所能,以类似学术课程的方式讲解这部教文,所以这不是一个让各位领受加持的那种教学。因此,现场布置得更像个学院,开始时也没有念诵祈请文等等的那些宗教性复杂程序。
龙树与教文背景
关于今天的主题,由于请法团体特别请求讲解中观教法,我做了个大胆的决定,选择讲授由中观之父龙树菩萨所撰着阐述的这篇教文。对于不喜好以智识方式趋近和探讨佛法的人来说,这可能不太有吸引力;但是对于那些想要认真研习佛法的人,尤其是对学术研究者来说,这篇教文可能会有些帮助,至少可以藉此了解一些相关定义.
关于龙树菩萨的生平的记述,如同很多印度记录一样,非常有限。印度人并不热衷将事情记录在石头或纸张上,他们以背诵作为学习方式而感到自豪。即使到今天,藏族学生仍然具有以背诵来学习的习惯;事实上,藏族老师会劝阻学生抄笔记。这带来了有些不幸的后果,结果就是如今许多记录都非常模糊不清。
但是无论如何,我们关于龙树的些许现存记录,也是从中国人那里获得的。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来源是鸠摩罗什,中国佛教文献里有非常多他的著作。总之,我们现在知道的是,龙树出生于一个婆罗门家族。如果知道当时的情形,你会非常惊讶,这就类似于在英格兰出生于公爵家族一般,是非常重要的家族。
他被认为是一位点铁成金的炼金术士。同样的,现代人会很难理解炼金术这类现象,很难理解龙树把铁转变成黄金这样的事情。不仅如此,实际上,龙树学说所依据的最主要文件是《般若经》,而据说《般若经》是龙树从龙宫取出的。
当然,对在座很多人来说,这些奇幻传说听起来像是某种神话故事。事实上,就在加德满都这里,有一座寺庙宣称他们珍藏着当年龙树本人取出的《般若经》原件。龙树菩萨有非常众多不可思议的追随者,包括圣天、法护、月称等等,他们是不可思议的奇才。
中观与佛性教法
当中国学生请我传授中观教法时,我有些迷惑,因为对于中国人而言,还有一位他们更景仰的菩萨,中国人非常尊崇无著菩萨那一派的人。要知道,中国人非常热爱谈论佛性。因此,一开始中国弟子请这个法的时候,我有一点迷惑,但同时也感到高兴。因为佛陀曾经说过:“事实上,应该传授佛性教法,那是最重要的教法,也是你所需要的唯一教法。未来如果有人对你传授佛性教法,你应该礼敬此人,待他如佛。”
但是佛陀随后又用一个譬喻说明。佛说,如果有一个母亲和一个生病的小孩,虽然医生知道母乳具有非常重要的营养,对小孩十分关键,但是这个小孩有十天无法消化吸收母乳,所以医生建议这位母亲十天不要让小孩喝母乳。可是小孩会想喝母乳,那母亲怎么办呢?她只好在乳头上涂抹一些苦味的东西,这样小孩就会不想喝母乳。但是十天之后,需要让小孩再回来喝母乳,这时就必须在乳头上涂抹一些甜的东西,把小孩吸引回来。佛陀说,就是如同这种情况,对某些弟子来说,佛性教法就像过于坚硬的食物,一时难以消化,因此必须先暂时教导空性。但是各位必须知道,佛性的教法至关重要,那是主要营养所在,因此经过一段时日之后,必须把弟子吸引回佛性教法。所以,接下来七天,各位要学习的是远离一些你最终又要回归的东西,这也是困难和挑战之处。希望接下来几天,我能够想办法给各位一些苦味的东西,内容将会非常犀利狠毒,富有解构性。
传承背景
依据传统,我们要说自己是从哪位上师那里得到教法:我是从仁谦堪布那里得到这个教授。他是一位伟大的萨迦派学者,非常古怪,基本上他的鞋子总是穿反的 -- 右边的鞋穿在左脚,左边的鞋穿在右脚,几乎总是这样。吃饭时有饭有菜,而许多时候,他会因为思维佛学,于是只吃饭,而忘了吃菜。他也不是那么干净,很少洗澡。不止如此,他的脸上总是挂着鼻涕,无论什么时候,一旦鼻涕要掉下来,他就这样一拧鼻子,然后这里擦擦,那里擦擦,擦在桌子、窗帘上,随便什么地方都无所谓。其实我还有另一个关于仁青堪布的故事,等到课程快结束,确定大家没有吃太多东西的时候,我再告诉各位。
无论如何,他是一位如此伟大的学者。而且他非常热爱中观学说。有些人相信如果这个世界没有中观,就会变得无趣之极,他就属于这一类人。总之,我是从仁青堪布那里获得了这个教法。而且有趣的是,受法地点正是在加德满都塔立寺的萨迦寺院。当时上一世的塔立仁波切招待我住在塔立寺,因为当年没有很多地方可以住,那时的博达一带几乎都是树林。再一次,又要说到世事如此无常,今天,年轻的塔立仁波切转世就坐在我面前。
现在,我会尽量不离题地讲解这篇教文。不过,如同在座很多人知道,我很容易讲到别的地方去。而且,对于讲授中观,我有点像是多年不开车之后,再次开车的感觉。因此我将在上午尽力为大家讲述,下午则请一位中观专家的堪布为各位补足一切漏失处。这些堪布们,他们睡觉时想的是中观,吃饭时想的也是中观,他们无时不刻做的就是思维中观。因此,那些对中观感兴趣的人,请不要让堪布闲着,请提出无止境的问题向他请教。
龙树菩萨有许许多多的教法。他的教法并不全都是这样不断追询,深富解构性。其中甚至有一部称作“德措”[1]的教法,是对佛、法、菩萨等等的礼赞结集。他最闻名的著作是《中论》[2],我相信在座许多人都很熟悉。而我们现在要讲的是《六十颂如理论》[3],意思是关于正理的六十颂。不是六十个论证,而是有六十颂。这是一种非常古印度的计量方式,或是根据章节数目,或是按照偈颂的数目,有许多教文都是以偈颂的数目来题名。
对于《中论》有非常多的论释,而这部《六十颂如理论》的论释则没有那么多,不过我相信有一篇月称的论释已经被翻译成英文了。如前所说,因为我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钻研佛教哲学,所以觉得阅读印度论释很困难,因此这次我读的是贾曹杰大师所撰的论释,他是宗喀巴大师的主要弟子之一。
标题与文殊礼敬文
因为这里有些藏族人和藏文学生,所以我要讲一下这点:教文开头的梵文标题、藏文标题,以及对文殊菩萨的顶礼,这些不是原始论著的一部分。这其实是藏人礼敬印度的又一表征。他们甚至做到这样的地步:“让我们写上印度文的标题名称,至少藉此令自己播下未来能够讲说梵文这个神圣语言的种子。”
至于礼敬文殊菩萨的部分,则有一些历史渊源。这是一位藏王所制定的规矩,当他下令翻译三藏典籍时,为了便于区分哪些是经藏,哪些是律藏,哪些是论藏,于是他建议了三种不同的礼敬文。我们跳过这些不讲。
礼敬宣说缘起教法的佛陀
为应以何法,能断诸生灭,
敬礼释迦尊,宣说缘起义。[4]
这是龙树菩萨对于缘起法的讲述者--佛陀的礼敬。
甚至在龙树做礼敬的时候,这偈礼敬文就已经非常含义深远,因为其中已经对见地做出总结。因为这需要一些讨论才能理解,所以我会对此一再地讲解。
首先是礼敬佛。为什么要礼敬佛呢?因为佛教导了缘起。那缘起有什么了不起的呢?因为如果不理解缘起,将会总是受制于对出生和死亡的恐惧之中。这点非常重要。
龙树之所以礼赞佛,不是因为佛看起来金光闪闪。龙树的礼赞,与佛能飞天或能展示神通无关,也不是因为佛能看手相或是读塔罗牌,与这些毫无关系。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只有像我们这些笃信宗教的人,才会倾向对佛的神变力量方面的功德感到敬畏惊叹。我们喜欢摧灭魔罗、把箭变成花朵之类的事情,还有像是离开奢华宫殿这类事情,我们有些人会对这些事情感到非常印象深刻。但是龙树在这里指出,佛陀做过的最有威力、最不可思议的事情,是证得并教授了缘起。
佛的金色皮肤,妙不可言,但是我们没有这金色皮肤,而且我们将来也不会有,这对我们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帮助。佛的神通、佛的遍知可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但却不是龙树礼赞的功德。实际上,《中论》的礼赞也很类似。
正见最重要
现在,在我们进入正文之前,既然未来几天我们都会在这儿,我想很重要的是,至少在你我之间,应该先建立一些定义。
首先,这是篇建立大乘佛教见地的教文。我一再而再地说过,诸多过往上师们也是如此反复强调:最重要的就是见地,而不是行为或道德。根据佛教观点来说,如果没有正确的见地,道德或其他任何行为都只会沦为另一个造成束缚的因。所以各位要做好准备,在接下来的几天,大家会一再听闻关于见地的内容。
将佛教与其他宗教区分开来的,正是见地。这非常重要!
我不是说其他宗教比较低劣或不好,这全然是个人选择,是非常主观的。但重要的是,所有宗教都有其各自不同的见地。“所有宗教都一样”这种话,只在跨宗教会议上管用,除此以外,毫无用处。是的,就行为方面而言,所有宗教说的都很类似:爱、慈悲、宽恕、包容——所有的宗教都说这些。但是,为什么要有爱?为什么要慈悲?为什么要有出离心?为什么不偷盗?为什么不妄语?根本上,必须回到见地来谈。这就是为什么说见地很重要。
虽然见地这个主题比较难懂,往往很枯燥乏味,但我们还是必须知晓见地。要知道,一条法道有其目的,而这个目的需要被实现。如果缺乏道的最主要要素,这条道就会变得没有用处。举例来说,其他宗教谈论慈悲,佛教也谈论慈悲,但是其他宗教不会把缘起当作其根本见地来谈论。而总的来说,佛教,尤其是大乘佛教,还有各位会注意到,龙树菩萨也是非常强调缘起这个见地。
更详细一点地说,其他宗教可能会讨论最初的因,例如神作为最初的因,神创造了一切。而在佛教中,尤其是大乘佛教中,却说:没有真实存在的最初起因,一切都是缘起而生。因此,当其他宗教说不偷盗、不杀生、慈爱他人的时候,是基于“神创造一切”这样的背景而言;而佛教谈到慈心、悲心、不杀生、不偷盗的时候,则是以缘起这个见地为基础而论。
佛教的一切修持都必须以见地为基础,甚至包括沿著称之为佛塔的土丘绕行、剃发、穿藏红色僧袍等等这些貌似世俗的修持,也全都必须基于见地。我将一再强调这点,因为对于研习佛法来说,这非常重要。如果没有正确的见地,那么即使你有正确的心态、正确的动机等等,你的法道也终将令你失望。经典的说法是:“于不净执净,于无常执常,于诸苦执乐,于无我执我。”看着污秽不净的东西,却认为是干净的,这自然会将你引向失望;看着无常的事物,却视之为恒常,这会将你导向痛苦等等。因此,具持正见非常关键,是最根本的。所以,接下来七天,我们几乎都会一再重复讲述龙树菩萨所阐述的正确见地。
建立见地的三种方式
问题是我们如何才能拥有正见呢?有好几种方式,不过我现在说的不仅是大乘佛教,也包括金刚乘教法。如果包括金刚乘在内,共有三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有一位具德且慈悲的上师说“就是这样!”同时完全心胸开阔的虔诚弟子也全然接受,那么任务就完成了,什么都不用做。举例来说,像我手上这杯水,如果我说“这是水”,因为大家都认可我不是疯子,对我有些许信任,所以当我说“这是水”的时候,你会说:“是的,这是水。”你全心全意地接受。从此以后,每当你看见这样的东西,你会想:“这是水,我可以喝它,我可以用它来洗东西。”你就自由了,你就解脱了。这是一种建立见地的方式。
但是这样的事情肯定不会发生,尤其各位面对的是我这样的人。对于那种方式,你需要一位具格慈悲的上师,而且你自己也必须非常心胸开放。我说的心胸开放是指真真正正的心胸开放,不单是你能只穿内裤到处溜达的这类开放,或是甚至不穿内裤就四处溜达的这类开放。在吸了一点大麻之后,那种事情是做得出来的。我说的心胸开放是指,如果我告诉你“四加四等于十”,你能够毫不质疑地接受。当然,如果我说“四加上四等于十”,一般人心里会说“白痴”。如果你能够毫无疑问地全然接受,那么就有可能建立正见。总之,这次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也许你们各别和自己个人的密宗上师在一起时,有可能发生。无论如何,这次我们不谈密续,所以我们暂且不谈这个话题。
如此一来,只剩下两种建立见地的方法:类比和论证。关于类比,我会不时地举一些例子;论证则是我们在接下来七个上午要用的方法。
建立便于沟通的基本定义
但是在我们开始谈论证之前,必须先谈谈语言,因为你我之间必须通过语言交流来讲授论证,因此我们之间至少需要有些基本共识。例如,我说月亮的时候,不是指太阳。所以,今天我们主要讨论定义,甚至明后天的某些时候也会回来谈定义。你我之间需要对定义做出一个结论,达成某种共识。
需要谈论定义的另一个原因是,在我讲解论证的过程中,会有争论和沟通,如果我们没有对定义达成某种一致的共识,那么我们的争论就会变得各说各话,最终你会说“那不是我的意思。”因此我们要先谈谈定义。
对什么的定义呢?不是什么异乎寻常的东西,而是非常简单又极其重要者。我们从“存在”或说“有”开始。对你来说,“存在”是指什么?因为龙树有他自己的定义。请各位想想“存在”的定义是什么。
接下来这个较为复杂:真理,或说是实相。对你来说,“实相”是指什么?
关于“存在”,请不要想得太复杂,就像珠穆朗玛峰存在于尼泊尔的那种“存在”。每当你使用“存在”一词的时候,指的是什么意思?不要援用康德、尼采、龙树、月称等人的定义,而是你自己的意思是指什么?
然后是“真实地”、“真的”定义为何,这非常重要。比如说,如果我们说“这是真的”(仁波切指他手上的皮质封面笔记本),意指:这是真正的意大利皮革,不是曼谷制造的假货;我的手表是真的瑞士劳力士,不是某处制造的假货。类似这样,你说的“真的”是指什么意思?
请各位思考这些,现在我们休息一会儿。
[1]
bstod tshog,《赞颂集》。[2]
Madhyamakamulakarika,《中观论颂》,简称《中论》。[3]
Yuktisastika-karika,《六十颂如理论》,或译作《六十正理颂》。[4]
《六十颂如理论》偈文引自蒋扬仁钦由藏译汉的版本,。另可参考任杰汉译之《六十正理论》。
- 本文版权属悉达多本愿会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