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165 | 不关己,管还是不管
有人可能会问:“儒教既然讲仁爱,为什么又说‘不关己,莫闲管’呢?”
我认为,“不关己,莫闲管”的本意,是让我们不要理会太多的是是非非,不要说长道短。但不幸的是,很多人却把它当成了自保的信条、冷漠的理由。
1964年,美国发生了一起令人震惊的杀人案:当时有三十八人亲眼目睹了一名女子被陌生人刺杀,但在持续半小时、来回三次的刺杀过程中,竟然没有一个人出面救助或报警。可能每个人的想法都差不多:“反正跟我没关系,不要多管闲事,免得惹火烧身。”
近几年,这种冷漠现象也比较多,比如,某某孩子从楼上摔下来,还没死,但围观的人只是看热闹,没人上前救护,结果孩子死了;某某老人在街上犯了心脏病,痛苦地扭曲了很长时间,也没人救,结果死了……如果当时有人送他们去医院,应该还有生存机会,但也许是不敢,也许还是这种理念——“不关己,莫闲管”。
不过,有时候也不是不关己的。四川有则新闻:一个中年妇女同一名男子走到江边时,听见有人落水喊“救命”。男子准备去救人,妇女却说:“少管闲事,我们走我们的,过一会儿他会自己浮起来。”
结果,淹死的正是她的亲生女儿。
可能有人觉得,这种概率很小,多数情况还是“不关己”的,所以不管也没什么不对。但是,我们转换一下心态,就算对方跟我没什么关系,不是我的亲人,不是我的朋友,但他的苦难就摆在面前,难道就对我没有丝毫触动?难道他的痛苦不足以成为我帮助他的理由吗?
儒教的仁爱思想让我们把他人当做兄弟,佛教的慈悲理念让我们视他人为父母。如果我们的心里不是只有自己,他人的痛苦,众生的痛苦,就可以成为我们利他的动机。
请大家记住,不是只有跟自己有关的事才需要管,我们可以心怀天下,就像孟子说的:“以天下兴亡为己任。”我们也应该慈悲一切众生,就像《大智度论》说的:“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
因此,所谓“不关己,莫闲管”,应该从两方面解释:在是非长短方面,与己有关无关的,都不要管;而在众生的痛苦方面,与己无关的人或其他众生,也都要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