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求学足迹 >> 大圆满心性休息100 | 从今日起,我们的生存就是为了无量众生! Back

大圆满心性休息100 | 从今日起,我们的生存就是为了无量众生!

求学之足迹 求学足迹 2021-06-06


传讲时间:2016. 3 .31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祈祷遍知无垢光尊者:
刚热托噶仁钦年布格    托嘎雪山宝藏颈
云丹根作嘎威杰察德    圆诸功德喜乐园
多尼酿波威比纳玖瓦    二义精藏瑜伽士
龙钦饶将桑波所瓦得    祈祷龙钦绕绛贤
祈祷全知麦彭仁波切:
玛威桑给钦热酿拉夏    心显文殊师利智
根德桑布门蓝纳巴央    勤学普贤行愿义
这吉嘉威春蕾怎匝巴    持佛佛子事业者
将央拉弥雅拉所瓦得    祈祷文殊上师足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者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劝众听法偈:
拉耶嘎当勒当诺因嘎    天龙夜叉鸠槃荼
哲温达当摩耶嘎南当    乃至人与非人等
卓瓦根杰扎南杰赞巴    所有一切众生语
檀嘉嘎德达给丘丹多    悉以诸音而说法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下面讲,发菩提心之前要净化自相续。

戊二、净化自相续之理:





犹如洗净之布匹,染色色彩极鲜明,
以此前行净相续,明现正行之胜心。





这里讲,我们要在自相续当中生起菩提心的话,应该提前做好各方面的预备工作。比如说,我们要考试的话,之前要有一个预备工作,做任何重要的事情都要有一个前行。

“犹如洗净之布匹,染色色彩极鲜明,”同样,如果你要给一块布染色,一定要先把布匹上的油脂等垢染洗干净。如果没有洗干净,基础就没有打好,即使已经染色了,效果也肯定不好,染上的颜色不可能特别鲜明。

“以此前行净相续,明现正行之胜心。”同样的道理,在真正发菩提心之前,我们的心相续要得以清净。用什么方法来清净呢?实际上就是用前面讲的积资净障。

有一个弟子问仲敦巴尊者,世间功德最大的、最好的修法是什么?尊者说:唯有两种,一是积资,二是净障;净障要通过忏悔,积资要通过七支供里的其余六支。

 前行的重要性


其实,修五十万加行也是积资净障的最好方法。有些人经常说:“唉,我每次修完加行都很累、很困啊!修加行太累了,我磕头都磕不动。前天我磕了一千个头,昨天磕了五百个,今天磕了三百个……”第一天还磕得比较多,然后就从一千降到五百、三百,最后降到五十,五十持续一段时间,又降到二十,后来又不行了,每天只磕三个头,最后连三个头也不磕了——从一千个头降到三个头,最后不敢磕了,只好感叹:“哇,修五十万加行很困难!”

修加行是有一点点困难,但我们还是要修。因为我们相续当中的业力和烦恼还没有消尽,如果没有下一点功夫的话,自己的心就会一直是很乱、很脏的,所以我们应该依靠磕头、皈依、发心、修曼茶罗、念百字明等来积资净障,这样修持之后,自相续才会逐渐得以清净。

有些人不知道前行的重要性,其实前行是很重要的。比如说,我要盛装一些很好的牛奶,那么首先,我要把装牛奶的碗或瓶子洗干净;如果没有洗干净,即使把牛奶装到了里面,最后也不能喝了。因此我为什么说,在听闻大圆满的正行之前一定要修完加行呢,也是这个道理。

有些人说:“我在其他上师面前修了。”如果这是真的,而且这位上师是真正的善知识,要求也很严格,这样倒是可以。但是我不知道到底是不是这样,就很难说。

所以,大家在听受密法前,还是统一按照我们这边的要求来修加行,否则也不好认可。虽然我对所有的高僧大德都有信心,但是在修行这个问题上不能作假,否则对别人也不一定有利。如果我们通过五十万加行、七支供等,令自相续真正清净了,就可以接受密法的正行。

你看受持菩提心的话,也要通过七支供来净化自相续,七支供修好以后,就可以按照传承仪轨来受菩萨戒。同样,听受密法的正行之前,也一定要按照前辈大德的要求来修加行,修完之后,你的基础会打得很好,心相续会得以清净,那与正行相应的殊胜的心就可以明现。否则,再怎么修也许都有一定的困难。

所以仲敦巴尊者也说,修行主要是积资和净障,二者都可以涵括在七支供当中。其实七支供也是菩提心的前行,非常重要。因此,我们在修学过程当中要经常修七支供。我们念《上师瑜伽》《普贤行愿品》的时候,前面都有七支供。如果是自己个人修,而且实在没有很多精力的话,就念一些简短的偈颂,比如“所有礼赞供养福,请佛住世转falun,随喜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并发自内心地想“我要顶礼、随喜、忏悔等”,然后再受持菩提心,这样的话,每天的功德的确是无量无边的。

所以,有智慧的人做一个小小的善事,功德就非常大;而没有智慧的人,虽然花了很多精力、金钱和时间,但是因为不具备方便性,最后的效果不一定很好。

有些人学佛的时间很短,但是效果却特别好——转变得很快,也很稳定,就像世间人所说的“稳中求进”,而且人格也很稳重,从来不会变化。而有些人虽然修了很多年,但最后还是出现一些问题,不要说修行的结果,连世间基本的人规都不具备。

那天我说,个别人在学院已经住了二十年了,该发心了,我就派他到个别地方去发心,结果让人去叫的时候,他连门都不开。你们可能会想:“啊,学院有那么坏的人啊?”不管怎么样,事实就是这样。所以,大家也不要认为佛学院的人全部都是好的,即使是住了二十年的人,最后连发心都没办法。

按理来讲,我传法二十年了,如果没有给我其他什么供养的话,那在一个夏天、几个月当中做个事情,我觉得是应该的。如果我在一位上师面前听了二十年的课,最后这位上师需要我做事情,我应该会很欢喜地去做。而我亲自派了几个人去叫他,结果他连门都不开。之前他说:“我生病了,身体不太好。”也许有什么其他原因,我不知道。

现在汉地有些居士认为,只要是佛学院来的人,肯定百分之百都是“那烂陀寺”来的。有些人甚至只在佛学院待过三个月,别人就对他特别尊重地说:“啊,您是色达五明佛学院来的师父,我要对您供养、顶礼、随喜……”

在世间也是一样,有些人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哈佛大学出来一段时间以后,不要说对社会有什么贡献,即使是自己的人身安全有时也难以保证。同样,佛学院毕竟是一个人世间的道场,大家还是应该有智慧。

我自己有时候也想:“我讲经说法这么多年了,有些人也听了那么长时间的课,那发心三五个月的话(藏地的夏天最多只有五个月),按理来讲是很简单的事情。”但如果修行不好的话,即使是所谓佛学院的人,可能也做不到。

我看到很多广告里说,喇荣佛学院是“心灵的净土”——现在有人专门花750块钱来旅游。但我个人觉得,不要说来旅游三天会得到效果,即使待十多年、二十年,心灵可能也还没有清净,也没有获得真实的快乐。所以,什么事情都要一分为二来对待。

总之,要修正行的话,前行很重要。

戊三、以此可积无量福德之理:





此福德果无有量,遍布法界虚空界。





我们前面所讲到的七支供——顶礼、供养、随喜、忏悔、请佛住世、请转falun和回向,其福德是无量无边的。《德藏请问经》中也说:“……彼之福德量,恒时遍虚空。”就是说,七支供的福德量遍于虚空。“遍于虚空”不是指在虚空当中消失了,而是说福德的量广如虚空、无量无边。

我看有些居士还是很不错的,对这些道理真的有信心。《普贤行愿品》当中的七支供,基本上每一支对应一个偈颂,最后有一个总结文。表面上看来,这个念诵只用几分钟就完成了,但实际上它的功德很大。而且在念诵时,我们最好在心里也这样想,虽然不一定马上能把随喜、忏悔等所有功德都观想起来,但起码要先懂得七支供的功德极其广大无边。

大家应该知道,七支供在佛教中非常重要。我们以后在生活当中的行持也很重要,包括到寺院等处磕个头,在佛堂里做一些供养,听到别人的善根时随喜,其实对很多人来讲,这些应该可以做到,不是很困难的。

下面讲真正的正行——受菩萨戒。

丙二、正行:




三诵皈依佛法僧,祈佛佛子垂念我,
如昔善逝及菩萨,发菩提心守学处,
我今为利诸有情,发菩提心守学处,
未救护者我救度,未解脱者令解脱,
未得安慰我安慰,令诸众生得涅槃。





下面我们要真正地发菩提心。今晚听课的人,你们愿意发菩提心的话,我也现场给大家念这个偈颂,你们先明白这些内容,然后心里也这样观想。

“三诵皈依佛法僧,祈佛佛子垂念我,”我们要念三遍“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然后祈祷佛陀和佛子垂念我,心里想:“你们一定要关注我、垂念我,我在这里有一些话想说。”想说的是什么呢?

“如昔善逝及菩萨,发菩提心守学处,我今为利诸有情,发菩提心守学处。”以前有无数佛陀和菩萨都曾经发过菩提心,并且守护菩萨的学处(即菩萨的戒律)。我们也要立一个誓言:“十方诸佛菩萨,你们今天要垂念我,听我向你们发愿:十方世界所有的佛菩萨以前发过菩提心、受过菩萨戒,今天我为了利益诸有情,也要发菩提心、守护菩萨戒的学处。”每个人都要这么想。

那为什么要这样发愿呢?

“未救护者我救度,未解脱者令解脱,未得安慰我安慰,”没有被救护的众生,我要去救度他们;没有解脱的众生,我要去度化他们,令其解脱;世间还有很多可怜的、没有得安慰的、没有人帮助的、没有人护理的人,我要去安慰和帮助他们。

像慈慧等很多慈善机构,在几年当中组织了千余次活动去帮助老年人,他们是没有人安慰的,给他们安慰和帮助就是菩萨的行为。我们不但口头上这样讲,实际上也会这样做。

“令诸众生得涅槃。”让他们暂时获得人天福报,究竟获得真正的涅槃佛果。

接下来,我念三遍受菩萨戒的仪轨,你们也跟着我重复三遍,同时心里观想前面偈颂的内容:“请诸佛菩萨垂念我,我要发愿:如同往昔十方诸佛菩萨发菩提心、守护学处一样,我今天也要为了利益众生而发菩提心、受持菩萨戒,目的是让众生得到救度、获得解脱、受到安慰、证得涅槃。”

等会儿我用藏文念诵,因为无垢光尊者的原文是具有加持的金刚语,大家今天一起来受持菩萨戒。

以前讲《入菩萨行论》第三品的时候,我也现场给大家传过菩萨戒。这次如果我们提前打个广告,说今天晚上传授菩萨戒的话,可能网上参加的人会更多,但是因为我当天才看的这个内容,所以没有来得及通知。不过也没事,有缘来参加的人也比较多。

人生是很短暂的,我希望你们还是好好地发菩提心。我们凡夫人发了菩提心、受持了菩萨戒学处以后,也许有时候会犯错误,但是我们可以忏悔,菩萨戒也可以恢复,而且以后,我们每天都可以自己受菩萨戒,所以今天也是个很好的机会。

我们观想在诸佛菩萨面前,为度化众生而受持菩萨戒。今天也是个特殊的日子,大家要想:“我今天亲自、真正地为众生而发了菩提心,以后在各方面应该努力。”下面我给大家念诵,大家跟着我重复。

(大恩上师传授菩萨戒)

今天大家都受持了菩萨戒。在受持菩萨戒的过程中,内心一定要观想,如果内心当中没有想,光是口头上念诵发心偈,功德也不是很大。华智仁波切在《前行》中也说过,念发心偈时一定要以菩提心摄持,否则即使念诵了十万遍,连芝麻许的实义都没有。当然,华智仁波切的说法比较严格,很多大德解释这句话的时候说,并不是一点功德都没有,只不过是因为功德不大才这样形容。因此,我们内心当中一定要生起利益众生的心,这是很重要的。

拓展内容

《前行引导文》:发心时,生起菩提心是很重要,即所谓“发心不为主,生心乃为主”之说。所以自相续中一定要生起慈悲心、菩提心。反之,如果没有生起菩提心,只是口头上念诵数十万遍发心偈,也没有芝麻许的实义。



丙三、后行(略说精进修二菩提心):




当于昼夜三时中,勤发二种菩提心。





我们应该在一天当中发三次菩提心,即在早上、中午和黄昏,都尽量地发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

这样的发心是很重要的。如果我们没有发真正的菩提心,那将来不一定能获得真正的圣果;而且,世间所有安乐也是以菩提心为根本的。

《佛说华手经》中说:“世间出世间,一切诸乐具,当知此等事,皆因菩提心。”我们要知道,世间和出世间所有的快乐,其因缘和根本全部是菩提心。所以,希望获得快乐的人应该修持菩提心。

我们经常讲,在天气炎热时所感受到的一丝凉风,是曾经发菩提心帮助别人的结果;每个人身体的各种痛苦和不安,是自私自利心和危害众生而导致的;今生当中所有身心的快乐,都是因为利益众生而得到的。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因缘关系。

所以,我生病的时候就会想:“我曾经害过众生。”我哪里痛的话也会想:“我以前肯定害过众生的这个地方,所以我还是心甘情愿地承受,没办法,这是因果报应。”今天心情比较快乐的话,我也会想:“这是由于菩提心的因缘而产生的。”这些也有佛经的教证依据。

为什么我刚才给大家念受戒仪轨的时候念了三遍,我们课前念发心仪轨的时候也要念三遍呢?下面讲“三诵之必要”。

乙四、三诵之必要:




一诵发愿菩提心,二诵发行菩提心,
三诵可令愿行心,获得稳固与清净。





念第一遍的时候是发愿菩提心,前面已经讲过什么是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我在这里就不讲了。为什么要念第二遍呢?此时是发行菩提心。那为什么要念第三遍呢?是为了令愿、行菩提心得以稳固和清净。

世间人经常说,非常重要的事要重复地说;现在也有人说,重要的事要说三遍。所以很多人会说:“我想你、想你、想你。”这样的话,第一遍是发愿菩提心,第二遍是发行菩提心,第三遍是为了使这样的菩提心得以稳固和清净。

实际上也可以这么讲,比如有人会说:“你千万千万千万不要忘记,你不要忘记,不要忘记,不要忘记。”说了三遍的话,每一遍都有不同的重点。同样,我们念皈依、发心时也要念三遍,每一遍都有不同的提醒作用,也表示所念的内容很重要。

下面讲“当生欢喜心”,我们都发了菩提心,应该生起欢喜心。

乙五、当生欢喜心:




从即日起我成为,诸众生存之根本,
亦得佛子菩萨名,不畏三有利众生,
恒时唯勤行饶益,以使人生具实义。





“从即日起我成为,诸众生存之根本,”有些人以前可能没有发过真正的菩提心,只是表面上发了菩提心,不是真正想要利益众生。那么今天,我们真正发了菩提心,所以从2016年3月31号开始,我们的生存就是为了无量的众生,不再是为了自己。

“亦得佛子菩萨名,”真正发了菩提心之后,我们也可以叫做佛子、菩萨——以前我们叫凡夫,现在就可以叫菩萨。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内心当中是真的想要利益众生。

“不畏三有利众生,”真正有了菩提心的话,就不会害怕三有,尤其是不会堕入地狱。《华严经》中讲,有了菩提心就不会堕入三恶趣。

拓展内容

《华严经》:“善男子!若有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令断一切恶趣流转故,令舍一切诸苦难处故,令息一切贫穷根本故,令生一切人天快乐故,令得亲近供养一切善知识故,令得听闻受持诸佛广大法故,能令修集一切菩萨菩提分法故,能令增长一切功德善法根芽故,能令熏发一切菩萨无漏智种故,能令智光普照一切差别智道故,能令究竟住于菩萨真实智地故。”


“恒时唯勤行饶益,以使人生具实义。”我们要恒时精勤地饶益众生,以使人生具有真实的意义。

如《入菩萨行论》所讲,从发了菩提心的那一刻开始,我们的名称就变成了“诸佛菩萨的长子”,即“佛子”“菩萨”,我们的身体也成为了人天的供养和顶礼之处;当我们有了真正的利他心,这个人身就具有了真正的意义。所以一般来讲,真正有利他心的人,他的人生是最快乐、最有意义的。

拓展内容

《入菩萨行论》:“生死狱系苦有情,倘若生起菩提心,即刻得名诸佛子,世间人天应礼敬。犹如最胜冶金料,垢身得此将转成,无价之宝佛陀身,故应坚持菩提心。”


以菩提心净化心灵



有一部佛经叫做《大方等大集经》,其中说:“如火能焚干草木,菩提心能烧烦恼。”现在有些世间人觉得自己烦恼特别重,今天生嗔恨心,明天生嫉妒心,后天生贪心,甚至在一天当中也会有各种各样的不良情绪,如焦虑、抑郁、恐慌等,心态非常不稳定,没有安全感,其实这些都是由自私自利心导致的。

这种缺乏安全感的心,实际上就是在想着自己,越想越害怕、越想越有恐惧感。如果我们每天都想着利益众生,烦恼就会烟消云散,就像刚才讲的“菩提心能烧烦恼”,菩提心真正能烧尽相续当中的所有烦恼。所以,很多人发了菩提心之后,人生应该过得很快乐。

现在,国内外很多讲师经常讲关于幸福的话题,但是,如果是出于自私自利的心,可能越讲幸福越痛苦。有些人听了很多关于幸福的课,但是不但不幸福、反而非常烦恼。

如果你经常听一些利他的课,那么即使处境艰难,可能你也很容易面对。比如说,你被疾病折磨着,或者因前世业力而处在特别不好的环境当中,但是如果你有一颗利他心,那就根本不会把自己身心所承受的折磨、不安或不顺利当作什么事情,而是想:“我自己怎么样都可以,无所谓的,只要我的躯体对众生有利,哪怕是能利益众生一天,我就去做;如果我这一辈子实在对众生没有利益,我就发愿下一辈子利益众生,我要赶快换一个身体去利益无量的众生。”从阿琼堪布和无著菩萨的传记当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来,这些菩萨的精神和状态跟我们凡夫人完全不同。所以,发大乘菩提心也许真的会促进心灵的健康,这也是很重要的。

现在很多人对健身很重视,在西方国家,人们经常说“要提高新陈代谢率”,这种说法好像在中国提得比较少。很多西方人通过跑步等运动,让外在的身体健壮起来;通过吃蔬菜、水果和谷物等绿色食物,让身体内在的运行趋于正常。通过运动和调整饮食,身体就会很健康,肥胖问题以及某些疾病很快就能得到解决。

但是,我们不仅要提高身体的新陈代谢率,更重要的是提高心理的新陈代谢率——陈旧的自私自利心和烦恼心要通过修行来净化。如果心理更加健康,也许身体也会随之更加健康。我们还要经常运动,有些佛教徒学佛之后好像就不爱动了,天天都关着门,拿个转经轮,有人敲门也不吭声,这也是比较可怕的。

现在有些人想闭关,但我不太希望他们闭关。今天有一个人说:“我要闭关。”我说:“你不要闭关,还是出来发发心、散散心、放松放松,经常不运动的话,对身体也不好。”一般闭关的人身体特别差,因为天天都这样坐着,那站起来的时候也不行的。

我看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人每天跑步,身体特别健康。他们是用环城跑来锻炼身体,如果我们用“利他的环城运动”来锻炼心理,可能会更加健康。否则,以自私的心一直闭关,效果不一定会好。如果闭关闭得好,那是很好的,就像以前的大成就者们,从山洞里出来的时候都真正想要利益众生。但是现在有些人,如果闭关闭不好,原来是一个很正常的人,七天或一个月之后出来的时候,眼睛都是红红的,很多人都不敢看他,不要说是成就,连说话都颠颠倒倒的,这种闭关恐怕有点危险。

作为佛教徒,我们的心理需要净化,而利他心就是锻炼心灵的一种非常好的方法;身体也有必要锻炼,有时候可以转转佛塔,附近没有佛塔的话,也要经常出去做一些运动。

生老病死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但是如果方法得当,就像很多先进国家的人,凭借药物、锻炼和科学理念,寿命还是比较长的。如果在身体健康的基础上,再辅以心理健康,也许我们会过得更快乐。这个时候,即使不上幸福课,我们也会自然而然知道如何获得幸福。

《大车疏》中有个《华严经》的教证,我在汉地《华严经》第三十四品中也找到了相关内容,你们有兴趣的话也对照一下。这是善财童子和弥勒菩萨的对话,其中有很出名的偈颂,很多善知识也经常引用这些道理,你们方便的话自己多看一下。



颂词背诵打卡



犹如洗净之布匹,染色色彩极鲜明,

以此前行净相续,明现正行之胜心。

此福德果无有量,遍布法界虚空界。

三诵皈依佛法僧,祈佛佛子垂念我,

如昔善逝及菩萨,发菩提心守学处,

我今为利诸有情,发菩提心守学处,

未救护者我救度,未解脱者令解脱,

未得安慰我安慰,令诸众生得涅槃。

当于昼夜三时中,勤发二种菩提心。

一诵发愿菩提心,二诵发行菩提心,

三诵可令愿行心,获得稳固与清净。

从即日起我成为,诸众生存之根本,

亦得佛子菩萨名,不畏三有利众生,

恒时唯勤行饶益,以使人生具实义。


温故而知新


99课-100课


【知识类】

1、什么是回向?请分别说明回向之处、回向的善根以及回向的方法,其中,未来的善根为什么也可以回向?如果以强烈的执著心回向,会有什么过失?

2、受持菩萨戒的正行和后行是什么?在正行时念诵三遍有何必要?


【修行类】

1、按照仲敦巴尊者的教言,世间功德最大、最好的修法是什么?哪些做法可归属于此修法中?学修佛法以来,你的心相续有何转变?以后打算如何做?

2、学习本课时,你是否于上师前受持了菩萨戒?是否生起了欢喜心?以后有哪些打算?


【生活类】

1、回向的本体是什么?与发愿有什么区别?回向有什么重要性?在平时行持善法时,你是否重视回向?今后打算如何做?

2、为什么说菩提心可以净化心灵?如何“锻炼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