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111课-窍诀&名词&法师辅导
隐藏窍诀
一
我也很想修禅定,但是不知道如何做......
(一)原文
我们都知道,欲界众生的心刹那不住,始终散乱、耽著于外境,因此得不到真实的快乐。古代禅师们常以禅悦为食,而现在人如果也能修习禅定,不仅可以让身体健康、精力充沛,还能保有良好心境、打开智慧等,有许多世出世间的功德。
(二)先得知道禅定的必备因素
1、显密所有修法可以归纳为两种修法
无论显宗或密宗,所有修法可以归纳为两种:寂止的修法与胜观的修法。
(1)寂止就是把粗大的杂念停止下来,让内心安住于平静而无杂念的的境界当中,并尽量停留很长时间,就是寂止的修法。
(2)胜观就是修空性或证悟空性的智慧。
2、禅定必须同时具备寂止和胜观
寂止和胜观二者是不能分开的,如果缺少了其中任何一个,都不能称为真正的禅定。
虽然有了证悟空性的智慧,但却不能在证悟空性的境界中安住一分钟,则修行效果就要大打折扣;反之,仅仅是心能静下来,甚至保持一两天没有任何杂念,但假如没有证悟空性的智慧,也不能断除烦恼,解决生老病死的问题。所以,标准的禅定必须二者兼备。
3、大圆满是否要求禅定
寂止还不是证悟大圆满或空性的境界
只是心静下来而已,在此基础上,如果有证悟空性的境界,才是真正的无上瑜珈大圆满。
(三)大圆满、大手印等密宗修法没有太多对禅定的要求
1、对禅定没有太多要求
如果其他条件具备,根基比较成熟,即使没有禅定基础,也可以证悟。若能证悟,之后就修寂止和胜观结合的止观双运,这样就成为非常完整的解脱道了。
2、没有太多要求不等于不要求
(1)可别想成连加行都不用修
除非加行修得非常扎实,有非常具德的金刚上师,自己对法与金刚上师的信心也非常强烈,则在没有修寂止的时候,也有可能证悟。
(2)对普通人来说,还是需要寂止的训练
作为普通人,在加行修完之后,一般有一年到三年左右的时间专门修寂止修法。修寂止有了明显进步的时候,修大圆满也会比较容易证悟。所谓进步是指:一,能够比较轻松地进入寂止状态;二,不但能轻松进入,而且在寂止境界中保持的时间也比较久。
3、人身难得、寿命无常,我直接修安住好不好
(1)测验一下自己的根基
静下来观察自心,如果一分钟都静不下来,更没有证悟空性,那对不起你不是利根,请老老实实来修寂止。
对利根的人讲禅定,只需介绍安住;对钝根的人讲禅定,那就得讲八对治、六力、四作意等等一系列的要求。
(2)我有上师、有信心,又有自性佛性,怎么不能直接去修安住或者大圆满呢
A.因为我们欲界众生的心很不自在,波动幅度非常强大,每一刹那都是动荡不安的,随时会往外散乱,而无法锁定在一个目标上,在这种情况下,想证悟是很难的。
B.若试图在我们这颗像垃圾一样杂乱无章的心上修密宗修法,就不会有什么功德。只有经过寂止的过滤,把粗大的念头滤掉,让心慢慢清静下来以后,才能有真正的修法。
(3)加行没修完之前你的寂止修法可能都不是成佛之因
A.对既没有修外加行培养出离心,也没有修内加行锻炼菩提心的人;或虽然修了,但修行质量却不乐观的人来说,修寂止和胜观修法还为时过早。
B.虽然在加行修法没有修完之前,也可以修寂止,但没有出离心与菩提心的寂止,不能成为大乘佛法,也不能成为成佛之因。譬如说,四禅八定的寂止修法,外道也在修。外道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不是为了解脱、成佛,而是为了神通和禅悦而修。只有在出离心与菩提心的基础上修寂止,才能成为大乘修法,才能成为成佛之因。
(四)修持寂止的方法
1、前行准备
(1)调整外在环境
A.环境
禅定的头号大敌或最大违缘,就是噪音。所以应该尽量找一个比较寂静的地方进行禅修。当然可以找一些寺院、比较寂静的道场,甚至一些闭关房、山洞。如果没有这样的因缘,当你禅修的时候,最好把门关上、关掉手机。
B.准备坐垫
垫子后面要高一点,前面要矮一点,这样打坐的时候身体会舒服一些。
(2)调整内在三门
身的要点,是毗卢七法;语的要点,是排除污气;意的要点,是观想并祈祷金刚上师,祈祷完毕以后,观想上师化光融入自心。全部完成以后,就开始正式修法。
2、入座
(1)有相的寂止修法
A.修法一
a.确定所缘
把一支笔、一粒米或其他任何一个小东西作为目标。目标物(或所缘境)什么都可以,不一定非得是佛像、经书或白色的藏文阿字等等。
目标物也不能太大,而是越小越好,因为那样我们的注意力也比较容易集中。
b.如何修
(a)将目标物放在自己的眼睛自然往下垂视能够看到的地方,然后两只眼睛和注意力都锁定在这个目标上。
(b)不能闭着眼睛,眼睛要看这个物体,心里不要去分析、思维这是一粒米或一支笔,这支笔的颜色是什么等等,也不要去追究过去的任何事情,同时也不要去迎接任何未来的念头,把一切都放下来,内心要完全放松,不要紧张,也不要作意、分析、思维,这样当下的心也就平静下来了。
(c)在感觉比较好的时候停下来,而不要让好的感觉一直持续,直到消失为止。
(d)停下来以后,要尽力杜绝其他杂念,马上重新进入这个状态,间断的时间不能长,更不要停下来休息、散乱、活动,而是立即去寻找刚才的感受,这样反反复复地修。
B.修法二
a.确定所缘
观想一尊一卡大小的金刚萨垛,如果观想不清楚,就找一尊比较标准的、开过光的金刚萨垛像或一幅唐卡放在前面。
b.如何修
(a)把佛像或者唐卡放在前面,眼睛平视,观看佛像的时候,要把佛像看作如幻如梦、通彻透明、现而无实有,并将注意力集中在金刚萨垛的心间,然后让心静下来。
(b)不能有杂念,把所有的念头都放下;心要完全放松,既不能太紧张、太用力,也不能听之任之,随其散乱。
(c)让心去监督心,看它有没有散乱,如果它已经离开了目标物,就要及时修正。
C.修法三
具体修法同前,只是对境由金刚萨垛换成了释迦牟尼佛。
D.修法四
对境换成了藏传佛教的四臂观音,在观音菩萨的心口,观想观音菩萨的种子咒,一个白色的藏文“舍”字。“舍”字要观想得越小越好,并将眼睛与心,都专注在舍字上面,其他过程与前两个修法完全一样。
E.修法五
a.让心里的杂念随心所欲地生起来,当冒出一个念头的时候,就去看这个念头。这不是用肉眼看,而是让心自己去看,让心自己去面对自己。
b.找到念头消失的感觉后,立即停在这个境界中。
c.这样停顿几秒钟,乃至一分钟、两分钟,然后在第二个杂念还没有产生,感觉比较好的时候主动打断它,之后又从头开始修。
d.当第二个念头出来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清楚地观照它的诞生过程,并能意识到它自己会消失。在它消失以后,也要知道它消失了,但此时不能去分析。
(2)无相寂止的修法
A.昏沉时的修法
a.眼睛往上看前面的空间,但也不要看上面的天花板,或专注在一个物体上,就看自己眼睛与外界物体之间的空间,心也跟着眼睛专注于虚空中,没有什么目标,既不去想虚空是什么样子,也不能想我一定要专注在虚空当中。
b.放下所有的念头,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修。人要精神一点,不能太随便、太放松,不能有什么执着与念头,这样就不容易昏沉。
这种修法不用等念头出来,而是在心里没有任何杂念——不追究过去,不迎接未来,也不思维当下,将所有念头放弃以后,让心安住下来,这就是一种寂止境界。
c.在感觉好的时候,立即间断修法,之后又从头开始,这样周而复始地修。
B.散乱时的修法
a.像平时的毗卢七法一样,眼睛随着鼻尖往下看,不要专门去看前面的任何物体,而是专注于眼睛之前的空间,然后让整个心全部放松。虽然空间当中没有什么可以专注的东西,说穿了也是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修,这叫做修寂止。
b.在感觉好的时候,立即间断修法,之后又从头开始,这样周而复始地修。
C.最好的寂止修法
a.身体如前一般作毗卢七法,眼睛往上、往下看都可以,昏沉的时候就往上看,散乱的时候就往下看。但最重要的精华性技巧,不是面对外境,而是心自己回头去看自己,让心自己去面对自己。
b.心看心的时候,不会发现什么东西,故而也找不到什么可安住、可抓获的焦点,但我们也无须担忧,本来这就是不存在的,只需在这样的境界中静下来不往外面散乱,当发现它散乱的时候,要设法让它回头,继续专注在心的本性上。
3、出座
出座后,所有的动作尽量轻柔平静。
(五)修寂止的五种验相(阶段)
1、陡山水
(1)刚开始修行的时候,我们的内心一刹那都不能停下来,平时没有的杂念,这时候都会纷然出现,比不修行的时候还厉害。所以,此时的内心,就像陡坡上流下来的水一样,故称为陡山水。
(2)修禅定的过程中,一定会出现第一个阶段,所以一定要设法超越。这不是福报不够,也不是和这个法没有缘,这是心的自然规律,因为从无始以来,我们从来就没有调伏过自己的心。此时,要有足够的勇猛和信心,决不能轻言放弃。
2、峡谷水
虽然峡谷的水流很急,但和陡山水比较,还是好多了。此时的念头,也比上一阶段稍稍平静了一点。
3、大江河
虽然大江河的水在流动,但远没有峡谷水那么湍急,已经缓和多了。此时的念头,也比上一阶段平静了很多。
4、离涛大海
远看大海,似乎一动不动,没有什么海浪,但到近处一看,它一直都在动摇。此时的心,也像看似没有波涛的大海一样,但已经比前面几个阶段平静多了。
5、须弥山王
(1)虽然此时的心已经非常稳定,所有的思维都放下来,身体像融入了虚空一样。出定的时候,身体就像从虚空当中突然间产生了一样,但这种境界也只是欲界一境心而已。修四禅八定的外道苦修者,也可以达到这个境界。
(2)如果在此基础上,有出离心、菩提心和证悟空性的智慧,那就很不错了。如果没有出离心、菩提心与证悟空性的智慧,仅仅是山王一样稳定,就可能和解脱根本没有关系。虽然这个境界和证悟的境界有些相似,但却不是证悟。
(六)避免两个极端
1、第一个极端:越修心越乱,干脆放弃
(1)现象
在前期,反而会感到心里杂念更多,浮躁波动的程度比平时还严重。有人就会纳闷:以前没有修这个法的时候,没有这么多杂念,现在修了这个法以后,不但没有减少杂念,反而杂念更多了!所以很不开心,甚至认为自己可能是业障太重,修这个法没有希望,继而产生了干脆不修行的念头。
(2)正确看待
这实际上不是杂念增长了,而是以前我们从来没有关注过自己的内心,本来在每天的二十四小时中,除了晚上深度睡眠的时间以外,我们的心一直处于波动不安的状态,只是我们没有注意,所以感觉不到。现在只是发现了而已,但这也是一个比较好的苗头,因为只有在有一点点禅定的时候,才会发现这些杂念。所以我们千万不能灰心丧气,一定要突破这个关卡。
2、第二个极端:杂念态度,必须要压制下去
(1)现象
修行的时候,心里有很多杂念,越想控制杂念越多,强迫自己修下去。结果到后来一看到自己平时打坐的地方心里就烦,连佛堂都不想进,更不要说坐在打坐的地方修禅了。
(2)如何对治
如果心实在静不下来,就看看佛陀与前辈大德的传记,看看佛教方面的书籍,或念念咒缓解一下,等到情况好转的时候,再继续打坐,那样效果肯定会越来越好。
(七)正确看待觉受
不要执着
如果修寂止的时候,出现了一些如心很平静、身体消失感等感受,甚至一些神通,唯一的方法,就是既不追求,也不排斥,让它自生自灭,这样就不会有问题。
参考资料:《慧灯之光》《入座与出座(慈诚罗珠堪布)》《麦彭仁波切禅修法》
编写师兄:定解B18
审核师兄:定解B08
【档案编号B05111-定解B18-008】
名词解释
原文: 古代禅师们常以禅悦为食,而现在人如果也能修习禅定,不仅可以让身体健康、精力充沛,还能保有良好心境、打开智慧等,有许多世出世间的功德。
禅悦
入于禅定时所生的喜悦。
——《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 编)》
原文:耽著明乐无念的觉受进而追求这一目标,也就是说,带有耽著觉受禅味而观修的时候,就叫做凡夫行静虑。
无念
为唐代净众寺无相、保唐寺无住所举扬禅宗重要教义之一。即无妄念之意,指意识未存世俗之忆想分别,而符于真如之念。被视为八正道中之正念。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在修生圆次第的时候,有时也有明乐无念,但是那种明乐无念基本上是在空性或者等净无二智慧摄持之下的明乐无念。所以说有真实的明乐无念,还有一种相似的或者颠倒歧途的明乐无念。
——《前行广释.生西法师辅导》
禅味
入于禅定,则有轻安寂静之妙味,适悦身心。所谓禅悦食也。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原文:禅修的人要会观察,如果落入这样的境界,那你所修的,很可能成为色界或无色界之因。
色界
意为色所属之界。三界之一。又作色天、色行天。乃有净妙之色质的器世界及其众生之总称,位于‘欲界’上方,乃天人之住处。此界之众生虽离淫欲,不着秽恶之色法,然尚为清净微细之色法所系缚,故为别于其下之欲界及其上之无色界,而称色界。此界之天众无男女之别,其衣系自然而至,而以光明为食物及语言。此界又依所入定之浅深次第而分四地(即四禅天、四静虑处)。初禅诸天总称为离生喜乐地,二禅诸天总称为定生喜乐地,三禅诸天总称为离喜妙乐地,四禅诸天总称为舍念清净地。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无色界
又作无色天、无色行天。与欲界、色界共称三界。即指超越物质之世界,厌离物质之色想而修四无色定者死后所生之天界。谓此界有情之生存,固无色法、场所,从而无空间高下之别,然由果报之胜劣差别,则分为四阶级,即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等四空处,故又称四无色、四无色天、四无色处、四空天、四空、无色界诸天;若三界分为九地,则此四界相当于后半之四地,而一一附加‘地’字称呼,例如‘空无边处地’等。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原文:虽然远离了觉受的耽著而没有享受禅味却耽著空执对治品观修的时候,就称为义分别静虑。
空执
(术语)与空见同。指不承认三世因果之理,或执着于空法而全然否定诸法存在之妄见。
——《法相辞典》
原文:身正脉就会直,脉正风就会正,风正心就会正。
风
指人体内所存有的一种无形气息、活风,或即指‘能’而言。
——《法相词典》
原文:无有能依所依,犹如寻香城。
寻香城
海市蜃楼。喻无而显似有者。
——《藏汉佛学词典》
乃阳焰所幻城市如梦幻,又名犍闼婆城。
——《词义宝藏论》
编写师兄:定解B15
审核师兄:定解B09
档案编号B05111-定解B15-004
点击
查看《前行广释》第111课法师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