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今日当精进 >> 教证解释|《佛子行》第2课 Back

教证解释|《佛子行》第2课

བྱང་ཆུབ་སེམས་མཆོག་རིན་པོ་ཆེ།།

菩提心妙宝

   མ་སྐྱེས་པ་རྣམས་སྐྱེ་གྱུར་ཅིག།

未生者当生

སྐྱེས་པ་ཉམས་པ་མེད་པར་ཡང་།།

已生勿退失

གོང་ནས་གོང་དུ་འཕེལ་བར་ཤོག།

辗转益增长




 教 证 和 教 言


教证1

《宝积经》云:“初学者为使自心寂静调顺,当居寂静处。”

阿底峡尊者也说:“没有得到稳固的境界之前,不能离开寂静的地方。”

所谓的稳固境界,就是获得极喜地(一地菩萨),这时候才不会为外缘所转,在此之前,修行人一定要依止寂静处,否则,多多少少都会被外境转变自己的心。(出自《佛子行》讲记)


教证2

《富楼那请问经》云:“是故一切菩萨众,恒时当依寂静处,切莫贪恋大城市。”

意思是:作为发了菩提心的大乘菩萨,一定要喜欢寂静地方,远离城市等对修行不利的环境。(出自《佛子行》讲记)


教证3

佛经也说:“三有无常如秋云,有情生死如观戏。”

意思是:有情的生死就像看戏一样瞬息万变,今天生、明天死,没有什么可靠的,只要懂得世界的虚幻本质,面对生老死病,很多人就不会特别在意了。(出自《佛子行》讲记)


教言4

以前米拉日巴即将返回家乡时,上师送他一段金玉良言:“如果没有看破尘世,将世间法与胜法混为一谈,修法必将荒废。”

意思是:殊胜的佛法与看破今世是紧密相联的,倘若能够看破今世,那么修行一定会成功,否则是非常困难的。(出自《佛子行》讲记)


教证5

《俱舍论》中说:“由具尚未断随眠,境住非理之作意,此三因中生烦恼。”

意思是:非理作意没有断时,一旦外面的对境现前,那时候因缘具足,烦恼马上就产生了。(出自《佛子行》讲记)


教证6

《宝积经》云:“当依说法善知识,恒时切莫依恶友。”

上师如意宝讲过:“修行人最好是远离恶友,摆脱一切散乱,好好地闻思修行。如果实在无法离开散乱,那也应该跟上师和善友一起散乱,这样的话,没过几天,你就慢慢被转入闻思修的行列中了。”

依止恶友的话,行为一定会变坏,所以如果想救护自己、帮助自己,要看看自己交往的人会不会经常毁谤别人,或者天天说些无聊的话、搞些无意义的事?是的话,则应该渐渐远离;如果那人特别喜欢闻思修行,对上师三宝很有信心,各方面修行非常精进,与他交往一定会有帮助的。(出自《佛子行》讲记)


教证7

佛经中云:“诸法依靠善知识,功德生处佛所说。”

意思是:善法全部依赖于善知识,善知识是一切功德的来源,这是遍知佛陀亲口所说,不是一般人的泛泛之语,所以要深信不疑,明白上师是一切功德的来源。(出自《佛子行》讲记)


教言8

如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中说:“如玛拉雅树林中,漂落普通一节木,枝叶滋润出妙香,依止上师随行彼。”

意思是:普通的一节树木落到玛拉雅山的檀香林中,经过数年之后,会薰染上栴檀木的妙香,同样,如果依止一位具相的高僧大德,纵然是业力深重的屠夫、妓女,久而久之也会薰染上他的功德妙香,身心中出现许多无法想象的功德。所以,这样的善知识,理应以最清净的恭敬心来依止,以三种欢喜来依止。(出自《佛子行》讲记)


教证9

如经云:“何人皈依佛,不堕入恶趣。”

意思是:皈依了三宝的人,就算以前造的恶业再严重,也不会堕入恶趣。(出自《佛子行》讲记)


教证10

《涅槃经》亦云:“皈依三宝者,速得佛果位。”

意思是:如果皈依了三宝,很快就能获得佛陀的圆满果位。(出自《佛子行》讲记)





 名词解释 


法性

诸法的本体、本性。这种诸法的本性,在有情方面,叫做“佛性”,在无情方面,叫做“法性”。法性也就是实相、真如、法界、涅槃的别名。【《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耽著

瑜伽八十四卷十六页云:耽著者:谓坚执已得,无所营为故。【《法相辞典》朱芾煌 编】


无量劫

多到无可计量的劫数。【《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非理作意

非理作意:颠倒执著,以不净为净,不乐为乐。【《俱舍问答》KB.SDJ著】


善根

身口意三业之善,固不可拔,谓之根。又善能生妙果,生余善,故谓之根。【《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THE  END

明日死谁知  今日当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