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铭刻心房的五个字
温 和
首先是温。温就是温和、平和、慈悲,不粗暴、不野蛮。其实人温和很重要,有些人从表情上看是很温和的——是寂静相,不是忿怒相,说话也好、做事也好。当然有些人刚开始看不出来,就像猫的爪子一样,藏在毛里面,抓老鼠、抓鸟雀的时候就特别锐利。有些人的脾气也好、心也好,刚开始你根本看不出来,但最后被“抓”得很厉害。
善 良
第二个,善良。对所有的人都善良,不是对领导善良、对自己需要求的人面前假装特别善良,实际内心当中充满怨恨、抱怨,不是这样的,应该是对谁都特别善良。
其实真正的好人,对上对下都是一样的。尤其是对上面的人,有些稍微有一点“智慧”的话,不敢不“善良”,不得不这样。现在有些企业的员工,内心当中恨得不得了,但是表面上“好好好,领导,我没问题的”,实际上内心当中的嗔恨像烈火一样汹涌。孔子不是这样的,以前上师如意宝也经常讲:“要有善良的心和善妙的行为,这是我们每个人做人的基本原则。”
恭 敬
第三个,恭敬。恭敬也并不是只对自己的老板这些恭敬,应该是对所有的人都非常的谦和、恭敬,有礼貌、有尊重心,而且都是发自内心的,尤其是做一些服务的、发心的这些人。
其实这些美德直到今天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应该还是很需要的。但是我们可能缺乏这方面的培养,课堂上没有说,老师也没有说、父母也没有说的话,那我们怎么知道哪些是恭敬心、是美德?什么是不恭敬的?甚至可能有些人觉得,我们跳起来直接给别人批评的话,那就是勇敢,那就是能干,这样可能不合理。
节 俭
第四个,节俭,就是节约、节制。这个古人特别重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是我们经常讲的。不管是吃的也好、穿的也好,确实我们应该有一种节省、节约的美德,这个是不会消福报的,这个很重要。
前段时间我跟一个非洲的法师一起吃饭,吃完饭我的盘子里面大概留下了几颗米,然后他就非常明确地说:“堪布啊,我们非洲一般吃饭的时候连一颗米也是不会留下来的。”他当着很多人的面这样讲的。我看了一下,马上“好好好”把这几颗米吃下去了。回来以后我在想,这确实对我来讲是一个很好的教训,以后没有特殊情况,吃饭的时候绝对不留一颗米、一颗菜叶子。
其实我也知道,我去非洲的时候看到那些非洲人,碗里稍微有一点点油星星都要冲点水喝了,说是“特别有营养”,对他们来说真的是这样的。现在世界上每年都有500多万孩子因饥饿而死亡。今天有一些学校老师听课,我虽然要求我们学校的老师每一年每一个学期都要针对节约、卫生、健康、道德、礼貌等传统美德方面开一些课——特别是节约,但是我看到我们有些孩子,还有很多饭菜没有吃完就直接扔到垃圾桶里面。跟以前相比现在好一点,但还是不行。
包括我们的寺庙、一些佛学院,希望你们也应该给他们讲,我也跟堪布们讲。其实本来我也不会剩很多,但确实有时候对一两颗米不是特别重视。所以吃饭方面我们一定要注意,如果剩了的话希望大家要打包,不要浪费。
穿着方面也是一样,要尽量节约。还有其他的一些开支、费用方面,要尽量地节省一些金钱,帮助我们身边需要的病人也好、孤寡老人也好、贫穷的学生也好。我们这几年做一些慈善,确实帮了很多没有条件读大学的学生。其实这些事情如果我们去做的话,是能做得到的;如果没有做的话,很多因缘和机会就会擦肩而过,再也没有这个因缘了。
确实每一粒米、每一个菜叶,我们应该饮水思源,这样才明白其实我们现在拥有的一点点福报,是需要继续积累的;否则拥有的全部用完以后,可能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谦 让
第五个是“让”,就是忍让、谦让。“亏损失败自取受,利益胜利奉献他”,当然说是这样说,但实际上真正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可能很多人都没办法做到。平时我们说“利益天下无边的所有众生”,说得特别干脆、特别清楚,
但遇到一些涉及自己利益事情的时候,很多人就暴露无遗,根本没办法让给别人。
我们藏地有一种说法“一年饥荒,恶名百年”,意思是说闹饥荒的时候有些人会做一些偷盗等不可告人的事,饥荒一年就过了,但是他的恶名会流传百年。所以关键的时候我们还是应该尽量地谦让,哪怕是一个座位。比如一起包车,很多人都是先抢占窗边的位置,当然有些人可能是晕车,但也有些人是特别自私,这点我们也看得出来。尤其是很多人的时候,比如上公共汽车不好好排队;发灌顶加持品的时候站起来大声喊,最后因为一两个人的原因,其他比较浮躁的人也开始站起来了,最后大家都得不到。本来如果大家都有一种忍让心的话,最多可能半个小时、40分钟左右全部都能得到,但是因为自私自利的几个人,很多事情反而办不好。所以光是具足这些美德,我觉得我们至少也会变成一个很好的大乘修行人。
你们方便的时候可以准备一些简单的日记本,我们前面讲的“慎终追远”,或者这里讲的“温良恭俭让”五个字,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它的意义我们一辈子乃至生生世世都可以用得上——我们可以发愿,可以用得上的。
麦彭仁波切也说过:“追逐福德不得之,因彼福德胜妙树,稳固不移挺拔于,高尚行为之园中。”福德如果靠拼命地追不一定能得到,真正福德的妙树,是挺拔于高尚人格的庭院当中的,就像一棵树,在花园、在树林当中长得特别庄严。
所以我们一个人的福德并不是无因无缘就有的,是需要因缘的。什么样的因缘呢?至少要有高尚的人格。什么高尚的人格呢?实际上就是我们刚才说的五个词,具有这五种美德:温和,善良,对所有的人都恭敬,不浪费,对人谦让。
关于做人方面的道理,没有比大乘佛教的《入菩萨行论》《学集论》等论典更完备的。除此之外,这些论典还涉及到发菩提心、发愿成佛等更高的境界。但做人方面的道理,的确具足这五种品质就足够了。如果你们有兴趣的话,把这五个字写在自己的床头边,或刻在自己的心房里。无论如何,这五个字都要背下来。
温 良 恭 俭 让
一辈子乃至生生世世都用得上的教言
恭录自索达吉堪布宣讲
《论语》第4课
部分图片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