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索达吉堪布 >> 斗转星移,人心冷暖——索达吉堪布的牛津记忆⒀ Back

斗转星移,人心冷暖——索达吉堪布的牛津记忆⒀

总被雨打风吹去

2015.10.15


从自然历史博物馆可以直接进入皮特河博物馆。

皮特河博物馆一楼根据不同分类摆放了很多展柜,展柜里面又分多层,陈列很紧凑,给人的信息量冲击非常大,却也节省了不少空间。


陶器记载的生活

从入口处下了台阶,可以看到非洲陶器的展柜和北美洲陶器的展柜。

非洲陶器展柜里收藏了许多罐子和锅子,大多来自于几百年前的非洲北部,多是用来储存液体和谷物的实用容器。从中也可以看出不同历史时期文化的差异。

展柜里还有猫头鹰、牛脸面具以及人脸面具,这三件展品来自喀麦隆(Cameroon),他们跳舞时经常带这样的面具。

北美陶器展柜的展品多数来自美国西南部,这个地区的陶器制作传统可以追溯到史前。不过这些展品中,除了一个水壶、一个长柄勺和碗出产于大约800年前,其他基本都是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前期的物件。还有两个盛玉米粉的容器,很可能是祖尼人(Zuni)在宗教仪式中撒玉米粉用的。


从嗔心的敌人到贪心的俘虏

旁边有一个展柜比较特别,里面的物品都与死人相关。一些是用来祭祀过世祖先的,一些是陪葬物,还有一些是用来纪念亡者的,另外一些是用于葬礼的。大多数物品的使用都有特定仪式。其中有一个很大的日本骨灰瓮。据介绍说,在这个物品被使用前,这位富贵人的尸体先在地下埋了两年,皮肉腐烂后,骨头被收集起来进行了清理,放进这个瓮里。瓮上装饰有魔鬼的头,说是为了消除邪魔的影响。

旁边的展柜里是被杀死的敌人的东西,里面有一些干枯的头。在很多文化里,敌人的头或头皮是一种战利品,公开展示这些东西相当于对敌人的进一步羞辱。欧洲和美洲土著都有取头皮的传统,南美洲亚马逊上部地区把摘取敌人的头颅当作是己方人口增长的标志。

印度佛教大师寂天菩萨说:“将士为微利,赴战遭敌伤,战归炫身伤,犹如配勋章。”这种炫耀英勇的做法,虽然也比较虚荣,但和上面的做法比起来,就文雅很多了。

从人类历史上看,部落与部落的冲突、国家与国家的战争充斥了史书的大部分篇幅。但近几十年,世界上除了个别地区,更多人不再把精力投入到以嗔恨心引起的打打杀杀中,反而不知不觉地进入以贪心引起的物欲战争中。人们虽然没有明显地互为敌人,却被更强大的贪心所俘虏而不自知。


高速的城市化进程

琳琅满目的展品,让人目不暇接。一楼最边上有三个展柜,展示的是亚洲不同地区的物品。

首先是“毛利”展柜。毛利人主要生活在新西兰。展柜里有一件毛利裙,是用新西兰麻的叶子编制的。裙腰有间隔均匀的黑色三角图案,裙摆有十公分左右宽的黑色条纹。除了新西兰麻,毛利人还用树皮做衣服和器具。

但我去年去新西兰的时候,并没有见到这样衣着的毛利人。可能是因为新西兰的毛利人已经大部分被城市化,剩下的也都聚居在某些特定地区。


这世界变太快,什么也抓不住

接下来,我们看了一系列的船只展柜,总共有38种世界各地曾经使用的船只模型。有印度洋的斯里兰卡和尼科巴群岛带舷外浮木的船、安达曼群岛的独木舟、太平洋马拉尼西亚所罗门群岛的木板舟、巴布亚新几内亚在男子成年礼仪式中用的船,还有其他不同大小、不同桨数、不同作用、不同装饰风格的,来自婆罗洲的沙捞越州、缅甸、泰国、马来西亚、新西兰、东非、西非、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不同地方的船只模型。

据说带舷外浮体的船和双独木舟的发明有非常重大的人种学意义。如果没有这些发明,历史上就不会出现太平洋群岛人口的增长。生活在这些地方的人需要在海上航行成千上万公里,原始的独木舟不仅装载量小而且缺乏稳定性,无法适应远洋航行。自从发明了安装浮木的方法,独木舟的稳定性和运载空间都得到极大提高,岛居人的生存从而得到了更好的保障。

我回想起去年在新西兰,有一次出海放生,当时在海港看到的,全是现代化的金属船。今天反而在英国牛津大学的博物馆里有幸了解到新西兰传统船只的样子。现代世界飞速发展,新奇的事物不断涌现,传统的事物正在不断流逝。有的人拼命想抓住新鲜的事物,有的人投入毕生精力想留住历史上曾经出现的事物。然而无常变幻,我们就算想抓,也不可能抓得到。


生命=一件雨衣

之后,我们还看到了一件特殊展品——一件用海豹肠子做的雨衣,它来自美国阿拉斯加州的阿留申群岛,是当地土著人制作的。雨衣上有很多图案,是用驯鹿毛刺绣的,绣工极为精细,仅仅边缘就有2万针绣花线迹。另外还有一件大氅,是19世纪初的物品,来自同一个地方,材质相近。展柜的介绍上说,如今阿留申群岛的土著人已经不再做这种衣服了,所以,这些衣服只能在博物馆和私人藏品里才见得到。

我想,即使见不到,也没什么可遗憾的。人虽然比动物聪明,可以想到各种办法让自己活得更舒服,但在用材上面,却往往不去思考如何避免对动物的伤害。如果仅仅为了一点点舒服,就杀害其它生命,难道不是因小失大吗?


一样怕死,一样怕痛苦

也许有人认为,人类的利益优先于动物,杀害动物满足人的需求,是理所应当的。

但是,人类和动物的生命何尝不平等?我们都不愿意死,动物也一样;我们都希望快乐,不希望痛苦,动物也是。


怎么能欺负弱小呢?

据说海豹是非常聪明的动物,虽然不一定比得上人类,但如果仅仅因为人类比动物强大或聪明,就不顾及它们的感受而任意伤害、杀害它们;那强壮的人或者聪明的人任意杀害弱小的或者有智障的人也变成合理了,熊孩子任意戏弄欺负别的小孩也理所应当了。

显然,任何一个有理智的人都不会认同这样的观点。


人的贪婪,是地球的灭顶之灾

有人会想,如果这些材料是从已经死去的海豹身上取来的,就没有过失。这也不一定。就像刚才看到的象牙制品,也许最初这些材料的确取自于已经死亡的大象。但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这些制品,自然死去的大象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象牙制品由此变得越来越昂贵,一些人看到商机,会不顾一切地残忍杀害大象来获取象牙。这样慢慢传播开去,杀害大象的现象就变得越来越普遍。

人类的贪婪,让动物遭受灭顶之灾,这对地球来讲并不是一件好事;而人心的恶化,本身就是一场灾难。


什么都不成为杀戮的理由

还有人可能会说,动物的神经系统没有人发达,所以不像人对疼痛那么敏感。

但是,人类也有对疼痛敏感和迟钝的不同,难道说,痛感迟钝的人就可以被人随便割戮吗?


被粗暴对待的情感

当人类失去家人时,一家人都痛不欲生。因此,每当自然灾害发生,我们都会哀悼亡者、同情生者,安慰失去家人者受伤的心。可是,当动物失去孩子、父母时,我们却难以生起同情。

有人说这是因为动物并不像人那样有感情。可是,试想一下,既然动物和人之间可以产生很深的感情,又怎么会对同类没有情感呢?我们常常见到一只狗因为主人的去世而伤心,以此类推,它也必定会因为自己的父母或孩子的去世而伤心。为什么狗忠实于主人、伤心于主人的离世,会得到人们的赞叹和歌颂,而它们的同伴被杀害,我们却无动于衷呢?


身体,成了送命的因

藏传佛教宁玛派祖师华智仁波切在《大圆满前行引导文》里,详细分析了六道轮回中动物的痛苦。

他说:“有些旁生因为自己身上所长的角、毛、皮等而遭杀:人们为了珍珠而采集海贝;为了象牙、象骨猎杀大象;为了兽皮而捕杀老虎、豹子、水獭以及狐狸等;为了麝香而捕杀獐子;为了获取血肉杀害野牛、野马等等。这些动物自己的身体反而成了送命的因,真是痛苦至极。


他把自己送给了老虎

佛教一直强调众生平等,提倡戒杀放生。我们的爱不仅仅要给人类,还要给动物。

释迦牟尼佛在行菩萨道时,曾见到一只饿得一点力气也没有的老虎,他没有半点伤害它的想法,也没有逃之夭夭的念头,唯一想到的,是让这只老虎快点离开饥饿的痛苦。

他决定用自己的身肉喂这只老虎。可是,老虎已经饿得连用牙齿撕咬的力气都没有了,他就刺破身体,先把自己的鲜血喂给它,等它恢复力气后,自己再从高处跳下,摔死在它面前,让它可以吃到自己的肉。


所有世间乐,悉从利他生

对比之下,我们凡夫众生和佛陀的思想行为完全是两个方向。

然而遗憾的是,我们处处为自己着想,只不过让自己不断在轮回里被幻象欺骗;而佛陀念念利他,早已获得了永恒的自在安乐。

寂天论师在《入行论》中说:“所有世间乐,悉从利他生,一切世间苦,咸由自利成。”无著菩萨在《佛子行三十七颂》说:“诸苦由求自乐生,圆满正觉利他成,是故己乐与他苦,真实相换佛子行。”

即使我们做不到完全帮助和利益其他生命,但若能尽量避免不必要的伤害和杀害,这个世界也会变得更加和平美丽,人们也会更加快乐安详。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牛津记忆"系列连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