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论》
第一百四十二节课
(上)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下面继续学习自他交换的具体修法。
现在讲的是修嫉妒心,即站在别人的位置上,对自方修嫉妒心。这种修法对治烦恼的力量极强,加持力也很大,我们特别可怕的嫉妒心,一定要通过这种窍诀来断除。
卯二、于功德法嫉妒:
世间盛赞彼,吾之身名裂,
无才何所为?才学众悉有,
彼较某人劣,吾亦胜某人。
前面已经讲了,我们修嫉妒心时,把地位最下等、身份极下劣的人换作自己,原来的自己换作别人,然后进行换位思考。因为我们平时只想到自己,对别人没有那么重视,而现在学了大乘佛法之后,一定要把自己的位置换作众生来思考。这个时候,你从来没有体会过的感受会自然显现,触动非常强烈。
在这里,别人换作原来的我之后,具足名声、财富、地位、权势等一切福报,众人对之极其羡慕,而我沦落为了乞丐、屠夫、妓女等下贱人,住在社会的底层。我们经常看不起种姓低劣的人,自己稍微有点功德才学,就春风得意,觉得非常了不起,但现在换了角度后,可以感受这些苦恼,以后就不会这样了。
我们要想:“他人具足圆满的功德和才学,而我一无所有、身败名裂,众人以蔑视的眼光来对待我,处处说我的过失,使我抬不起头来,实在无法活下去。”这种心不能有任何怀疑,也不能打其他妄想,只有真正生得起来,修行才会比较成功。
修自他交换时,华智仁波切专门讲过一个出家人,他骑着牦牛,牦牛特别累了,走不动时他就用棍棒来打,棍棒烂了以后,又捡起一块尖石继续打它的脊背。此时我们应专心意念那头牦牛就是自己,背上承受着难以支撑的沉重负担,鼻子由绳子穿着,同时被石头打着,那种感觉该是何等的痛苦。
世间上有许多低劣可怜的众生,他们也不愿意接受痛苦,不管是别人的蔑视欺负,还是身上的各种灾难,都是非常非常的痛苦。我们成名时被万人赞颂,这是很容易的事情,然而世事无常,一旦跌落到深渊中,别人落井下石对你攻击,你也应该能够接受。拳王泰森曾因强奸罪坐牢三年,最近NBA的科比也因性侵犯而被起诉。泰森在一个电视节目上说:“我能够体会到科比如今的境遇,作为一个年轻人,成名和身败名裂是一瞬间的事。当然,他应该不会像我这样被判刑,但如果事情发生了,希望他也想开一点,也许在牢狱中,他想跟谁联系更方便。”(名人平时到哪里去,都被成千上万个人围着,想见谁很不方便,可能在坐牢时好一点。不过,坐牢跟谁联系也不容易,只是联系监狱里的人方便一点。)
我们应该把最低劣或者坐监狱的人想作自己,看原来的自己高高在上,对他修嫉妒心。平时我们的心胸比较狭窄,什么事情都斤斤计较,就好像卫藏的厉鬼一样,动不动就发牢骚,可是若把自己想为最下等的众生,应该会有不同的感觉。
其实低劣者与高者比起来,尽管有些地方比不上,但也并不是一无是处,还是应该想得开。为什么呢?佛经中云:“一切众生皆具如来藏功德之相。”既然具足如来藏,那也用不着自暴自弃,甚至想去自杀。因为与更下等的人相比,你还是超过他们,那些傲慢的人与最高的智者比起来,还是差得很远。所谓“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你虽然赶不上高者,但比你更低劣的肯定大有人在,殊胜也是观待低下而安立的。
打个比方说,就算我愚笨得要命,《佛子行》三十七个颂词,背了两年多还背不下来,对其他学问也是一窍不通,但我下面还有牦牛、老狗等旁生,人当中还有连吃饭都不能自理的残疾人,跟这些相比,我算是了不起的“教授”了。而那些高高在上的人,只不过是傲慢而已,其实也没什么超胜的学问,尤其是越没学问的人越喜欢傲慢,根本不知道人上有人、天外有天,帝释天、梵天、自在天在他上面。我们藏族有种说法:“高耸入云的山峰,你不要傲慢,你上面还有高高的蓝天;清澈透明的江河,你不要傲慢,你上面还有高高的大桥。”同样,傲气十足的这些人,你也不要傲慢,你上面还有更有才华、更有势力的人。
人的傲慢心,有时候从表情上也看得出来。我在大概六七岁时,我们小小的一个村子里,有个姑娘很好看,人们都叫她“天女”。我们很多小孩想看看她到底长得怎么样。一次有个很好的机会——全村开会,我们几个小孩就看“天女”去了。当时她确实打扮得很出众,虽然不像现在城市里的人一样,把自己变成“塑料娃娃”,但也是身上挂满了珠宝珊瑚。我们几个到她前面,一直目不转睛地盯着,这时候她就更傲慢了,“你们看什么呀,你们看什么呀!”后来我们有点生气,说:“她这么难看,眼睛半睁半闭的,好像瞎子一样。”她听到之后特别生气,咆哮道:“你们说什么,谁是瞎子!”我们说:“她现在更可怕了,跟魔女一样。”然后一边说一边跑了。
实际上,刚开始我们感觉她还可以,微笑也不错。后来我们小孩子比较调皮,语言不注意得罪了她,最后真的特别可怕。所以“微笑的后面还有獠牙”,有些修行人不要上当啊!
傲慢非常不好,过于自卑也不合理,我们应该经常换位思考,古人对这种美德非常重视。就像昨天所讲,孔子在《论语》中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时他有个弟子问:“一生中要行持的一个法,应该是什么法?”孔夫子告诉他:“你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千万不要让别人去做。”确实如此。比如说杀生,上至国家总统,下至街上乞丐,谁都不愿意被杀,那么其它众生也是如此。我想勿施于“人”最好改为勿施于“众”,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不要强加于其他众生。
这样的换位思考,在国际上也非常重视。以前国际上开了几个会议,最终达成共识认为,不管是任何民族、任何宗教、任何国家,人与人之间最容易接受的,就是“推己及人”的理念。自己怎么样,别人亦是如此,这也是一种社会准则。这样的自他交换,不仅是佛教承认,就连其他宗教也推崇至极。只不过佛教中的修法讲得非常深,而在儒教和其他的宗教中,说是这样说,可范围仅仅局限于今世或者人类,并不像佛教这么广泛。现在的道德公益或最崇高的人文思想,根本比不上佛教的理念,这一点并不是自己夸自己,而是从道理上得出的结论。
我们如今有学习佛法的机会和缘分,应当从内心中生起欢喜心。我非常希望大家持之以恒地学习,不要认为学一两年、一两个月就可以了。这段时间医生和学院的很多法师说我身体不好,让我隔天讲一堂课,但隔天讲课的话,我的身心确实有些退失,一天不讲课,这一天好像白白地浪费了。我没有来学院之前不知道方向,来了学院之后,只要有机会,在学院中讲经说法几乎没有间断过。我想如果这样长期下去,可能我的行为、道德、修行等只有退失,不会进步。古代文学家黄山谷曾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我们大乘行人也是这样,一个月没有学习的话,形象和语言都变样了。
在我们学院中,有些人不听法师的课,自己去“独修”,跟谁都不愿接触,这种人的行为很快就变坏了。而天天听课的道友们,虽然不一定能背诵,但他的言行举止还是非常如理如法。所以希望以学会为主的十方僧众和虔诚居士,每天应该学一点法,现在科学比较发达,各方面的条件也比较具足,大家应当珍惜机会。尤其我们这次推广《入行论》,我自己也很辛苦,每次做法本、做光碟,这些方面经常要接电话,耳朵好像都聋了。很多事情并不是自然而成的,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现在你们手里的《入行论讲记》一至七册,厚厚的,但很多人都不珍惜。我看见这种态度,确实有点伤心。我们刚来学院时,不要说七八本法本,就连一本也得不到,只有晚上一直抄,包括《入行论》的讲记、颂词,我们都是抄下来的。但是现在有些人不珍惜,我原来也去过印书、做光碟的地方,包括我们这里的一些整理,都是很不容易的。昨天几个道友把发奖的东西背来背去,特别辛苦。学院里相当一部分人为了大家的学习,把自己的闻思修行全部放弃了,除了吃饭睡觉以外,时间全部用在这上面。外面有一部分人也是如此。在当今物欲纵横的社会上,谁愿意付出那么多的人力、财力?但他们还是付出了很大代价,给大家提供方便。以前古人求一个法、得一个法本,要经过千辛万苦、翻山越岭,可是现在就算送到你门口上,问可不可以下来取,个别居士也是:“啊,我现在不空。你在门口给我等一个小时,我正在给我的小宝宝喂奶!(众笑)”是不是喔?我这是臆造的,但也有类似的态度。
戒见衰退等,因惑而非我,
故应悲济我,困则自取受。
在这个世间上,最殊胜的就是戒律清净、见解正确,然而有些人依靠外道或恶友的因缘,以致戒律废驰、见解退失,再加上“等”字所包括的行为,也不如法,很多人看不惯。
(即使内在有一种超胜的境界,行为不如法的话,还是会遭人歧视。)“等”字还包括了生活,每天都是邪命养活,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来过活。如果我们是这种人,那应该知道,这样做并不是自己愿意的,而是因无始以来的无明烦恼严重,贪心嗔心极为强盛,再加上外界复杂混乱的环境等因素,才导致了这种可怕的结果。作为一个修行人,谁愿意变成破戒者、破见解者?但是由于烦恼所催,自己也是身不由己。
有首歌里唱道:“我们身不由己,因为我们年轻。”现在有些人毁坏戒律,确实也不愿意,但是烦恼现前时,或者自己年轻、气脉明点比较强盛,实在没办法克制,最后不得不沦落到这种境地。那个时候,很多人对你嗤之以鼻,再后悔也无济于事。
有些人破了戒律,要被学院或僧团开除时,我们应观想自己是那个破戒者,一方面来讲很可怜,另一方面也不能过于失望,连活下去的勇气都没有。应当想:“我现在这样低劣,但并非我心甘情愿,而是烦恼恶缘在控制我,你们自称对众生有大慈大悲心,那就应该帮助我、救护我。如果你能救护我,那我也有自拔的能力,哪怕遇到再大的困难折磨,我都心甘情愿去面对、接受。就像学生受到种种困难时,只要老师对他关心,他就有站起来的机会。同样,只要你们真的帮助我、安慰我、关心我,那么我也愿意重新做人。”
大家应该清楚,破见解和破戒律相比,破见解的过失更大,有关经典里讲了很多这方面的教证。什么叫破见解呢?就是相续中生起邪见,以前认为前后世存在、业因果存在、三宝的功德不可思议,后来遇到一些外道、恶友,在他们的影响下,什么都不承认了,这是相当可怕的。在《中观四百论》中圣天论师说:“宁毁犯尸罗,不损坏正见,尸罗生善趣,正见得涅槃。”宁可毁坏别解脱戒等的戒体,也千万不能损坏前后世、业因果等世间正见,因为戒律只能获得善趣,而正见可引导我们趋入涅槃。《俱舍论》里也说,获得善趣以戒律为主,获得解脱以见解或修行为主。
大家一定要记住,出家人也好、在家人也好,对业因果和上师三宝的见解千万不能失毁,否则就没有忏悔的机会了。华智仁波切说过:“即使相续中生起了一刹那的邪见,也将失毁一切戒律。”有些人生了邪见后,不愿意念金刚萨埵心咒忏悔,如此不可能有清净的机会。而没有产生邪见的话,尽管毁坏了戒律,但也能依靠不同的还净仪轨加以恢复,所以并不是最可怜的。
毁坏见解的这种人,不仅在出世间里是最可悲的,在世间中也特别可怕。法国医生拉梅特利是个机械唯物论者,他和霍布斯认为人体与机械没什么差别。他们创造出这种观点之后,人们觉得特别低劣,思想宽阔的法国人都无法接受,拉梅特利最终在法国没办法呆下去,只好逃到荷兰去。(荷兰和法国比较近,法王去的时候,两国的关系很不错,不知道以前怎么样。)这一回,他谨慎出版了他的小册子,被公认为欧洲最为宽容的荷兰人居然震怒于此,拉梅特利被迫再次逃亡。最后他逃到了波兰,4年后在那里去世,终年42岁。
低劣见解在佛教中特别可怕。有些出家人破了戒以后,别人觉得他烦恼现前,很可怜,但他们尚且可以依三宝忏悔。而有些人破了见解后,肆无忌惮地诽谤三宝,对上师不恭敬、对僧团不恭敬,来世的果报让人不寒而栗。所以,大家在有生之年一定要护持自己的见解,一旦出现违缘痛苦,马上应该观修自他交换。
......
未完待续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