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107课-窍诀&名词&法师辅导
隐藏窍诀
先做得了人,才学得了佛
一、原文
真正的修行人,应该怎么样修行呢?华智仁波切告诉我们:“随时随地都要谦虚谨慎、身居卑位、身着破衣、恭敬上中下所有的人,以慈悲菩提心作为基础,以正法调伏自相续,这才是修行的无误要点,它远胜过无益于自心的高高见解及甚深修行。”希望大家把这段话铭记于心!
修行最根本的,是修慈悲菩提心,让心调柔。《大宝积经》中云:“具足柔软心,常乐行慈悲,若与众生语,谦下心和悦。”这也是我很喜欢的教证。真正有修行的人,心一定很柔软,不会特别刚强,而且常怀慈悲心,与众生交流时,姿态也非常谦卑、和悦,不会为了一点点小事,就让大家彼此不开心,甚至让周围的人也特别痛苦。
二、现代人修行不得力的根本原因在于根器不成熟
1、过去
过去的人在世间学的是圣贤之道,是所谓的“孔、孟、老、庄”。他们在学佛之前就有相当好的儒家、道家的基础。有了贤善的人品再趋入佛法,就会具有强大的造就力、吸收力与开发力等等。所以一转入佛门,就能很快成就。
2、现在
我们现在学的是数、理、化,是音、体、美,全是这些外在的知识。自己心上的素质就很薄弱了,就会有许多品德上的欠缺。如果最开始连一个好人的品质都不具备,那么后后的一切功德就根本不可能出生了。
三、还没做好人,想成佛的话基本上就只是想想了
1、教说
(1)生存于世要靠贤善人格
法王如意宝总结一生修行经验时却说:“无论你是佛教徒、非佛教徒,还是信仰其他宗教者,只要生存于世,就一定要有贤善的人格。”
(2)有了贤善人格才有可能趋入佛法高深的境界
法王如意宝:“我通过多年的生活经验发现,如今很多人不会做人,每天自私自利地想着自己,这不一定很好。比如有的年轻人喜欢某个人,就把对方束缚得死死的,拼命地占为己有,结果往往适得其反;而有的人喜欢对方,就全心全意地支持他、帮助他,对方也毕竟是人,最后会接受你的心意。只可惜很多人不懂这个道理。尤其是修学佛法时,不知道人格很重要,没有人格的话,高深莫测的境界不可能生起。”
(3)人成佛成
太虚大师:“人成,则佛成。”
2、理说
(1)如果自己在德行上都有亏欠,就像是一个裂开的容器,怎么可能装狮子乳呢?所以一开始就必须把这个容器补完整、补牢固,你才可能承受佛法的甘露。
A. 过去汉地有“儒、道”两家的深厚基础。佛法传入之时,人们已经具备“舍生取义、慷慨成仁”等的优良品德,念念为天下着想。因为有了这样的心量,当接触到大乘佛法时,就会很容易得到升华,成为菩萨。因此,当人的根器成熟时,一旦与佛法接触,便能很快获得成就。
B. 过去说:有真儒才有真佛。在世间是忠臣孝子,出家就是高僧祖师。这就是因为他的品质已经成熟,用在世间,他能做忠臣、良相,用在出世间就可以成为祖师、高僧。
(2)离了人也就没了佛法
A. 学佛的人往往看轻了做人,所以最终一事无成。他认为学佛和做人是两件事,其实离开了世上一切的人、事等,也就没什么佛法了。所以说一定要做好了人才会有成就佛法的可能。因为你现在就处在人的位置上,最现实的就是你一切时处的心心念念。在面对一切人,面对一切事的时候,你是怎么起心动念,是怎么造作的?这就是你当前的业。离开这个,你还能有什么行持?既然处在人世间做人,首先一定要具备人的品德。
B. 学佛的起点就是时时处处改造自己的思想,要在这颗心上除旧换新。这就是内在心里的革命,这个革命工作要一直做到成佛为止。因为学佛就是学成一个大觉悟的心,要与佛一样。不是让这个身体变成佛,而是要你的心量、意境跟佛一样。所以,如果这个心上的品质没有提升,学佛是不可能相应的。
四、如何把自己培养成一个“人”
1、法王给的标准
(1)略说
云何人品为贤善,心地善良谄诳少,温良虑远性稳重,量大识广唯此是。
(2)详说
A. 心地善良
心地善良的人在世间做人之时,就已经养成了利益他人的贤善品性。也就是他已经拥有很深厚的善根,很纯熟的善种性,只是范围较小而已。他知道怎样发自内心的用善心去帮助别人。他愿意把好的给他人,自己吃亏;他是以他人的安乐而欢喜,以他人受痛苦而难过的……这样的根性很契合大乘道,所以他一入到大乘道,善根在短时间内就会得以成熟。
B. 谄少、诳少
a. 谄诳:就是在名利心的驱使下,由愚痴和贪心相结合,造成的心理扭曲。
b. 具有少谄、少诳的德行,就是指无论对任何人、任何事都怀有正直之心,不会为了骗取名利,有各种虚伪、狡诈的心态、语言和行为。意思是这样的人心很单纯,从来不会脑子里转三个弯再跟别人讲话,或者要去揣摩别人的心理,然后特意做出某种表情、某种动作来迎合对方。
c. 谄诳心重的人,心弯弯曲曲的,不正直,这样围绕心轮外的脉纠缠得就很多。这样就会非常难以解开。在那种心态的控制下,与甚深的佛法根本就是格格不入的。
d. 想要杜绝谄诳之心,必须要通过严格辨别,在“义”和“利”上分得清楚,在因果律上非常严明才可以。
C. 温良
对人的态度要好,无论与什么样的人相处,既不是冷若冰霜,也不是热情似火。温良也是一种中道,对人很自然、不过分,在哪里都能和别人相处得来。别人也感觉到和你在一起很合适,这样关系也会长久。
D. 虑远
看待问题十分长远,不会只考虑眼前的蝇头小利。
E. 性稳重
心有一种把持的力量,能完全控制好身口意,不折不扣的、如理如量的来进行闻、思、修,在每个阶段都能坚持不懈。
a. 身不稳重的表现:上网、逛街、搞一些聚会庆宴活动、跑道场。节假日说是朝山,其实就是旅游。作为修行人,身体都定不下来,心能安住在法上吗?
b. 语不稳重的表现:现代人喜欢信口开河乱评论。尤其在网上,到处都可以随便评论几句,反正说话不必负责,先说几句个人的看法,图个口快。
c. 意不稳重的表现:想法变得很快,一会儿觉得闻思很重要,就开始学大经大论,一会儿又觉得人生短暂,还是实修吧,又放下闻思。早上的打算,到上午就变卦了。缘着外面的十种对境,就能冒出十种想法。
F. 量大
心量很大,能包容。
G. 识广
见识要很宽广。在什么事上不能通达,就说明在那里有愚痴,这样做起事来就会有障碍。所以要活到老学到老,拓宽自己的见识面,这样方方面面才能圆通。
(3)归摄
A. 八个品质归摄于心地善良
这八点都可以归纳在一个“心地善良”上。心地善良了,自然会以合适的方式待人,能随顺别人的心来利益他;心好就对人真诚,不会做谄诳的行为;待人也会很长久,时时处处为别人着想;而且目光会很长远,有深谋远虑;并且不会以身语意损恼他人,是一种很温良的性情;也会心胸开阔,处处能包容;由于经常与人交流,见识也会广大。
B. 八个品质落实于八德
心地善良的具体内涵,落在最切近的人世间的生活中,就是传统中所说的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C. 佛道基础归摄于十善
《佛说十善业道经》:“譬如一切城邑、聚落,皆依大地而得安住;一切药草、卉木、丛林,亦皆依地而得生长。此十善道亦复如是,一切人天依之而立,一切声闻、独觉菩提、诸菩萨行、一切佛法,咸共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
D. 十善业道归摄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a. 外在现象
(a)诸恶莫作:这还是消极的行善;
(b)众善奉行:积极的行善,真菩萨行一定要做到。
b. 内在——根本的道。
自净其意:藏文当中就是说调伏自己的心,主要讲大乘当中的密乘,在密乘当中,不但不造恶业,还要做善业,同时将自己的心通过窍诀来真正地认识,让烦恼转为道用,也就是说烦恼即菩提,那你的心就能得到真正的净化。
c. 果
是诸佛教:前三句都做到了,就什么经典也不用研究了,那就是佛法了。所以第四句说“是诸佛教”。
2、我们怎么做
(1)态度上
老实、听话、肯干
(2)行动上
正知正念看护三门。
参考资料:《教诲甘露明点讲记》《索达吉堪布于第二届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的主题演讲》《维摩诘的花雨满天》(南怀瑾)
编写师兄:定解B18
审核师兄:定解B01
档案编号B05107-定解B18-008
本课名词
原文
当时,猪并没有绕塔的意乐,但无意中的这个善根,却种在了它的阿赖耶上。
阿赖耶
心识名。八识中之第八。旧称阿梨耶。译曰无没。有情根本之心识,执持其人可受用之一切事物而不没失之义。新称阿赖耶。译曰藏。含藏一切事物种子之义。又曰室。谓此识是一身之巢宅也。盖此识中所含藏之种子为外缘所打而现起,以组织其人之依(外界)、正(身体)二报“三界唯一心”之义,即由此识而立。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原文
佛经里处处有“绕佛三匝”等词句,如今佛陀的真身虽已隐没,但佛像就代表了佛陀,所以,绕佛像也同样是有功德的。
三匝
(仪式)为恭敬所尊而右绕三匝者,乃表仰望之至诚也。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原文
总而言之,作为大乘修行人,务必要断一切恶,行一切善,并将一切善根回向利益众生,这就是摄集善法戒。实际上,它已涵盖了菩萨的所有学处及律仪。
学处
可学之个处。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律仪
律是戒律,仪是仪则,谓佛所制定的戒律可以使人防非止恶,乃是吾人立身处世的仪则。
——《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 编)
原文
有些人相反,自己成办区区善事或护持一分净戒,就自认为如何如何了不起,相续中常常充满我慢。
净戒
清净的戒行。
——《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 编)
编写师兄:定解B09
审核师兄:定解B09
档案编号B05107-定解B09-004
点击
查看《前行广释》第107课法师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