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零散收录 >>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三课1 Back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三课1

智诚堪布 菩提如意宝珠 2017-03-27


第十三课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再一次一起来学习华智仁波切所造的《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前面讲了闻法方式,后面的所讲之法当中有共同外加行、不共内加行和破瓦法。我们现在学的是第一部分闻法方式,讲到闻法的规律。在听闻佛法的时候应该知道什么、应该想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没有学习佛法之前,往往觉得闻法没有什么,听了就行了。真正分析观察闻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真实地产生定解。那么产生定解又为了什么呢?是为了修行,为了获得解脱、证悟。这些就是前前为方便,后后为方便生的关系。

如果闻法的时候没有如理如是地听闻,闻法的功德就会很少。闻法一方面可以获得功德,但最关键的是在闻法的时候,要知道法里讲的是什么。所以闻法者的发心正确与否、行为如法与否就非常重要。如果只是为了听而听的话,那么无所谓,怎么样听闻都可以。想听的时候听一点、不想听的时候不听,或者胡思乱想当中听、坐在在听法行列中心不专注也没什么。但我们花时间闻法是为了能够自利利他、救度一切众生,是发誓成佛最初的方便。所以怎么样在闻法当中,得到最大的利益是必须要了解的。否则虽然我们听了但是利益不大,不如理如法地听闻,得到闻法的功德不大。

第二如果没有真实的发心和殊胜行为的摄持,那么在听法过程当中也没办法真实了知法义,对于真正要听懂的法义也没办法安立。任何一种体系、任何一个传统都有它的规矩,有些规矩是人定的,如果你这样做了,符合大家的期望;如果你没有这样做,可能就不一定符合大家的期望。听闻佛法的规矩-闻法的方式和发心,是遍知佛陀还有很多证悟的大德们通过智慧观察之后,给后学的弟子们说,在闻法的时候应该如是如是。这样也是依教奉行,符合因果规律。佛法当中都是有了如是的因,就可以获得如是的果。纯正的发心,如理如法的行为这种因,可以得到非常殊胜的果。殊胜的果就是如果这样听闻了,就能够听的懂,或者容易得到加持,因为一分恭敬就得到一分加持的缘故。这里面其实也包括了殊胜的恭敬心在里面,所以有很多的必要让我们了知如何闻法。

这里很多篇幅讲到了闻法之前的发心,舍弃恶心、耽著轮回的心,应发起解脱心、菩提心来听闻。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如果有正见的话也应该以密宗的清净见,安住在这样的定解、正见当中来听闻。前面讲到了显宗的发心和密宗的发心,行为当中什么是不应该做的-所断,什么是应该做的-所取等等,这方面都应该如是的去了知。现在讲应取的行为,前面学过了依止四想,今天要学的是:

丁二、具足六度:

不管是依止四想还是具足六度,都是为了让我们在听法的过程中能够得到最大的利益。所以我们了知这些必要性之后,听法时尽量依止四想,在安住四想的时候,就已经去掉了很多的邪分别念。当我们这样作意:今天听法要依止四想,我是病人、上师佛陀是良医、法就是妙药,我如是闻思修就是治病。如是观想的当下就已经遣除掉了很多的邪分别念,我们的思想、意乐在这样观想的时候就已经被修正了。

如果没有修正的话,还会随着听法之前的事情,比如说今天有不开心的事情,就还会想着,被这个所干扰;今天有个很开心的事情就会沉溺于其中,没办法专注。或者在听法之前可能看一个情节非常曲折的电视剧或电影,自己还沉溺在情节当中出不来。如果在这种状态当中听法的话,可想而知效果肯定是不好的。但是如果按照这个程序,闻法前依显密的发心,闻法时应取的行为,然后去掉不应该想的,安住在该想的。如果真正能够如是地去安住的话,我们在听法时候的心态很正确、心量很宽广、目标很明确,这样就能够在闻法过程当中端心正念、一心一意谛听,得到殊胜的利益。所以要具足四想。

听法过程当中可以具足六度,或是说对闻法者来讲应该具足六度。如果闻法过程当中做到这些观想,这个闻法过程就是修行了。大恩上师也讲过所谓的修行就是再再地、反复地串习,当然前提是串习的是正确的佛法、善法。我们在闻法过程当中了知六度的原理,反复去安住、串习,这就是一种修行。不单单是听闻,听闻过程中真实地得到佛法的收益、累积很大的资粮,也是真实的开始行持佛法了。

闻法是所有的修行佛法链条中的一环,是一种重要的修行方式。所以我们不要有初级阶段需要闻法,以后修行就不需要闻法这种错误的观念。当我们安住在这样的思想当中的时候,就会对闻法产生轻视之心,有些人就会觉得闻法很低级,然后修行的人很高级。不了知的话就会产生这种错误思想。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的,即便是登地的菩萨们在佛面前也需要不间断地听法。佛陀的报身给谁显现的?是对一到十地的菩萨面前显现的。为什么要在一地到十地的菩萨面前显现?显现的必要是什么?就是给一到十地的菩萨讲法、讲解成佛之道、无数的善巧方便以及很多的修行方式。

所以即便是菩萨们对于究竟法界证悟了,还是要在佛陀面前听闻之后,才能够知道什么是最快速现证法性的方便、在这个阶段应该怎么做、度化众生的意乐应该怎么发等等诸多不可思议的方便法。所以说菩萨们也要闻法的,佛陀的报身,有另外一种讲法叫做受用身,让谁受用呢?让菩萨们受用佛法,佛陀就给菩萨们宣讲佛法,然后菩萨们在佛面前受用佛陀证悟的佛法,所以叫受用身。

从侧面来讲的话,菩萨们也要不断地闻法的。所以我们不要认为现在我们闻法,一段时间之后就不需要做了,不是这样的。闻法其实是十法行之一。听闻、思维、修行、抄写、供养等等很多对法的行持叫十法行。从现在开始到菩萨地之间都需要不断地闻法的缘故,我们要知道闻法的方式。它在我们闻法过程当中能够让闻法的质量达到上乘,对我们做最大利益的这种正确的闻法方式,所以我们必须要学习。

刚刚讲了在闻法过程当中其实也是具足六度的。闻法是一种法行,是菩萨修行的方式,而不单单是闻思修当中的修。听闻、思维都是串习,广义的修都可以包含在里面。在闻思修当中的修,它是在听闻得到定解,在定解的基础上不断地串习,这种串习定解就叫修。广义的修是,不断地安住在如理如实的闻法的方式当中去听闻,这个也是一种修行,也是调伏我们心的一种过程和方法。所以具足六度在闻法过程当中也是具足的,行菩提心当中的六波罗蜜多在我们闻法过程当中也可以具足的。如果我们学到后面再反回头来看这些依止四想,具足六度,更加能够体会到这里面甚深的含义。

但有些道友可能是第一次学习佛法,也是第一次学习这样的闻法方式。对这里面的深义还不是那么清楚,就觉得反正这样规定的,然后自己去大概想一想。至于是怎么样去想呢?有的时候不能够完全通达它的意义。当然我们就大概地观想一下,作意一下,这对我们来讲也有利益的。随着智慧的增长、对佛法法义的不断悟入,这些闻法规律当中的发心、行为,乃至于前面讲到的闻法的时候断除三种过失、六垢等等,这些都会有非常深的认知。不单单是闻法的时候,其实在思维、修行、度化众生的时候,都可以用在这些法行当中。

下面我们看一个具足六度是怎么样安立的。在原文当中这样讲的:

实际上,在闻法过程中也具足六波罗蜜多,

实际上在听法过程当中,也可以具足六波罗蜜多。可以具足的意思是当我们了知了,这个时候就可以做。如果我们不了知,没有人给我们讲,或者讲了我们不愿意听,听了之后没有去通达的话,在闻法过程当中能不能具足六波罗蜜多?那也不确定。“也可以具足”的前提是我们要学习、要通达,闻法过程当中也可以具足六度。菩萨在修持菩萨道的时候,自他二利当中,六度是主要圆满菩萨自利的,四摄是主要圆满利他的。我们自己菩萨道修行时,要修行并具足六度,在闻法过程当中也具有六度。闻法过程当中怎么样具足六度呢?

正如一切法行之窍诀——《现证续》中所说:

这里引用一个教证,否则的话有些分别念重的人说,华智仁波切在《前行》当中讲这个,闻法过程当中具有六度有没有根据?我们说这个地方是有根据的,是《现证续》。

《现证续》就是续部和经典,一般的传统显宗的佛陀讲的都叫经,密宗的方面都叫续,这是藏传佛教的翻译时候的方法、规律。在汉传佛教当中也有很多密宗的经典,但是唐译、宋译等等在翻译密宗这些续部的时候,没有分经和续,都叫做经,《大日经》或者《苏悉地经》。佛陀所讲到的密宗的经典,藏传佛教翻译是续。《现证续》、《幻化网续》还有一些都是称之为密宗的经典,都是佛陀讲的。有些是释迦牟尼佛讲的,比如《十轮金刚续》、《密集续》等等密集金刚的修法。有些是其它刹土中的佛讲的,我们要知道并不一定是释迦牟尼佛讲的,还有安住在十方刹土当中的很多的佛陀,有些在密严刹土,有些在其它的刹土当中,讲了很多修行的方法。很多大持明、大证悟者们通过神通到这些佛刹当中听闻之后,就把这些续部带回到南瞻部洲,写成文字、翻译,让众生去学习、修行现证。所以引用了《现证续》,有些地方翻译成《现观续》。

“奉献花座等,随处戒威仪,不害诸含生,于师生正信,无散闻师教,解疑问难题,闻者具六支。”

听闻者具有六支,六支是六种修行的方法。第一个“奉献花座等”是布施度,具有布施的分支;“随处戒威仪”是持戒度;“不害诸含生”是安忍度;“于师生正信”是精进度;“无散闻师教”是禅定度;“解疑问难题”是智慧度。

有智慧的听闻者,是具有六支的。为什么要讲这些呢?如果对于初学者来讲的话,这些是太高深。因为这里奉献花座、戒威仪、不害诸含生等等,都是修行有素的人专注的话可以做得到,如果没有专注不一定完全做得到,而且这里有很深的含义在里面。如果纯粹是针对初学者的话,就没必要讲这么深。但是刚刚我们讲,其实对于修学很多年的人,或者对于地上菩萨来讲的话,都要听闻的,所以这里讲的内容也是很深的。

还有一个问题,以前我们在学习时,道友们在讨论开玩笑的时候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大圆满前行说是前行,很多内容其实是很深的。前行上来就讲殊胜的菩提心,怎么样显宗的殊胜的意乐作意;第二个马上讲到了密宗的清净见,一上来就讲很高,而且里面引用了很多密宗续部的观点,还有很多殊胜的观点。大圆满前行说是前行,但是其实里面还有很多很深的东西。如果不广闻博学,要真正通达前行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这里面讲了很多修行过程当中的难题,所以大圆满前行既是前行,又是基础,有的时候的确是很深的。正行的很多的观想,对治烦恼的方法,还有我们树立正见等很多东西这里面都包含了。不管是佛法当中的业因果,还是令生出离心的轮回的痛苦,方方面面的内容都含摄了。皈依、发菩提心乃至于简单的生圆次第的修法这里面都有,所以说前行其实是一个很甚深的法。

看一下奉献花座等,这个方面因为在下面会讲,所以我们刚刚就把颂词进行了个归摄,奉献花座主要是布施,随处戒威仪是持戒,刚刚我们分析了。

下面我们就解释这个颂词,根据下面的长行文解释这个颂词。

(闻法期间如何具备六度呢?)在闻法之前,摆设法座,铺陈坐垫,供养曼茶罗以及鲜花等,即是布施度。

在闻法之前,要做一些准备,弟子们对上师的法座要做一些摆设,首先要把法座准备好。

一般来讲,讲法者、上师应该坐于高处,坐于高处的必要性也是为了表示对佛法的尊敬。有些大德在讲法之前,要对法座进行恭敬顶礼,因为法座是代表法的。讲法的时候,法师或者上师来了,大家要起立。有些地方还要举行盛大的迎接仪式,大家举着幡、举着伞、捧着香炉,有的时候还要奏乐、抛洒花瓣等很隆重。

讲法者不一定是佛,也不一定是菩萨,也许是一个凡夫人。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个凡夫人虽然是个出家者,不一定是僧宝(真实的僧宝,是指一地以上的菩萨或者四个以上的比丘等等。一个凡夫人不能叫僧宝)。他本身不一定具有这么大的功德可以得到这么多人的恭敬和爱戴。但他是讲法者,要传递的是殊胜的法义,因为这样的缘故,要让法师、上师坐在高座上面,高于其他的听者,以表示对法的尊重。要把法座布置的非常精美。

当然,法师们性格不一样,有些法师觉得这样是应该的,因为这样隆重的布置,可能会让听法者觉得这个法比较稀有。有一部分人可能喜欢这样,但有些法师可能不喜欢这些,他们认为简单就好。在有些法本中也讲过,有些西藏噶当派的寺院很不讲究,随便把泥土堆起来,只要房子不塌、不漏雨就可以了,甚至于房子里面的柱子都没有用刨子刨过,有很明显的斧头砍的印子。他们认为这个房子就是经堂,只要能够在里面讲法就可以了。法座也不是很讲究的,甚至有些法师不愿意坐很高的法座,觉得自己坐高了之后容易产生傲慢心,要求把法座降低,低到不能再低了。当然比听者坐得还低也是不合适的,他们就象征性地铺个垫子,坐在上面比其他人高一点点。

有些法师本来也喜欢坐高座,也有的是弟子们喜欢他们的上师坐的很高。上师在讲法的时候也开玩笑说过,不同的上师在同一个法会中,弟子们就会想方设法让自己的上师坐得更高一点,他们觉得如果法座高就能显得地位高,所以法座是越做越高。如果有规定法座必须要一样高,弟子就会想,把垫子垫高一点,就可以显得高一些。大德们也会批评这一点,真正的佛法并不是说谁的法座高、谁的法座低,有些大德也为了说明,佛法真正的意义并不在于外相,会对这些做出批评。正如有的大德说,藏地的有些上师们名字特别长,名字一说出来一长串,什么什么金刚持,什么什么吉祥贤珠等等。但有些上师名字很长、功德却很短;有些上师法座很高、功德却很低。所以说功德大不大,不在于坐的高、名字长或者有头衔,关键是内心当中要有佛法。

内心当中有佛法的话,对众生就会有利益。大恩上师的风格就是这样的。他不需要、也不希求这种形象上的东西,只是不断地讲法、把法义融入到弟子们的相续中。他做的很多努力,其实都是在讲法、弘扬法、让弟子的相续中生起法等等。所以法才是最重要的,至于对个人的宣传也好,或者其它方面也好,其实都不是很重要的。

当然,为了弘扬佛法而宣传也没什么,因为发心不一样。如果纯粹为了得到很高的名声而宣传,这就是颠倒。因为众生的根基、意乐、喜好不一样,如果这个上师的名声很大,有的人就会认为肯定了不起,就会开始听一听、依止一下。然后觉得的确是受益了,就可以转成真实的信心。有些上师为了说明佛法的法义最重要,其它不重要,会很刻意地打压名声等的外在行为。不管怎么做,只要发心的动机是为了利他,是从真实的佛法方面着手,怎么做都行。但如果发心不正确,怎么做都是不对的。

我们在讲法前也是受到过一些待遇,就是去经堂的时候大家站起来合个掌。在穿过人群的时候就想,其实自己什么都不是,只不过讲法而已,大家这样是对法的尊重,我自己没有什么功德。要再再提醒自己,怕不提醒就会变得傲慢、觉得自己了不起了。其实没什么了不起、什么功德都没有,只是因为讲的这个法很尊贵。需要以正知正念提醒自己。

我们学会中有很多辅导员,在辅导的时候可能会坐在法座上面,也许这个法座不高、也许这个法座高、大家会表示恭敬等。这样的情况出现的时候,其实都是对法的尊重。为了表示对法的尊重,也不能太过于谦虚了:我是个修行者,要比大家坐的还要低,在这种状况下传法的话,不是很合理的。所以,一方面我们要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一方面法是很尊贵的,坐得稍微高一点点也不是不行。

但有些时候条件所限,比如上师们去大学讲法。大学的课堂就是那样的,讲台很低,教室一层比一层高,这种情况也会有,但这是条件所限,毕竟不是正规的道场、寺院。所以没办法的话,也只有这样。但是在条件合适的情况下,法师、上师们还是要坐于高座,也要做很多的承侍。

我们以前在学习般若的时候,曾经也讲到过,佛陀是证悟一切的、没有执著,但是在讲般若波罗蜜多的时候,为了表示对般若的尊重,佛陀亲自铺法座。所以说法座是表法的,是传递佛法的标志。

有些寺院中法座做得很高、非常精美,这也有一定的必要性。我们去寺院,看到法座是讲法的地方,也会顶礼、祈祷,这样看来铺设法座有一定的必要性。法座上还要铺陈坐垫,太硬了不行,上师、法师坐很长时间的话,可能会比较累;太软了也不是很舒服。所以坐垫软硬、高低要适度,也是有很多讲究的。并不是讲法者对坐垫质量有什么讲究、要求必须是高档的材料,但坐垫要舒适,这是为了恭敬法,也是对法师本身做恭敬承侍,所以座垫要以舒适为前提。

还有供养曼茶罗。在藏地传法,法座前面都会有曼茶罗做供养,这样也是表示对法的尊重。在法座前做供养,摆些曼茶罗、鲜花、供水等等。这种陈设一方面是装饰法座,一方面表示对法的供养。因为法师是佛法的载体、是佛法传递者,所以也是对法师的供养和尊敬。给上师、法师准备一些饮料或者喝的,在讲法过程中,上师、法师有可能口渴。以前上师讲课的时候也说过,平时给上师做供养功德很大,但是如果在上师在讲法、灌顶的时候做供养,利益尤其大,因为讲解的是正法。还有种说法是:上师在讲法的时候,佛菩萨的加持力会融入到上师的相续当中。所以这个时候供养上师,即使是喝一些水,也会圆满很多的资粮。

以前法王如意宝灌顶的时候,我们看到法王也示现过。有一个弟子供养了一个桔子罐头,法王如意宝在灌顶过程中停下来休息时,把罐头打开吃了,吃的很欢喜,大家就说供养者肯定积累了很大的资粮,的确是这样的。在传法、灌顶过程当中,如果能够有这样供养的话,利益功德是非常大的。

以前上师们也讲过,在闻法之前怎么样去做布施,在闻法过程中、闻法前后怎么样圆满六度、做自己应该做的一些准备,这方面就是布施度。

随处做些洒水清扫等善事,遮止自己不恭敬的威仪,即是持戒度;

第二个就是持戒度。所谓的持戒,它的精神就是止恶修善。上面我们看到了这两种都有。

一个是止恶,“遮止自己不恭敬的威仪”。然后在止恶的基础上修善,“随处做些洒水清扫等善事”,清扫经堂的功德利益是非常大的。佛陀以前曾经专门讲到清扫的功德,清扫讲经说法的地方的功德尤其大。因为这里面是正法流布的地方,佛法住世、佛法兴盛与否,都要看佛法的弘扬。但佛法的弘扬主要看修行者内心对佛法的接受,而修行者对佛法接受的场地就叫道场。有些地方是殿堂,佛菩萨的塑像在这个地方安住,大家在这里顶礼、修行,比如很多藏地、汉地寺院的经堂。但有些寺院的殿堂,就是大家礼拜、供养的地方,除了这个之外没有其它的功用。有些既是礼拜供养的地方,也是讲经说法、修行打坐的地方。如果这样的话功能比较齐全一点,能够让修行者及其他的众生结缘,内心当中产生佛法的受益。如果去打扫,功德就非常大。而且打扫还能够清净自己、他人的相续等等,有很多殊胜的功德和利益。此外打扫经堂也是迅速地圆满资粮、得到大福报的方便,也是非常殊胜的。

还有大恩上师在讲记当中讲到,有些道场是在道友的家里面,把客厅或者一间房子专门拿出来作为道场。电视里面放光盘,上师在这里面讲法、大家听法、闻思等等。其实这个地方也是经堂,我们可以去早一点打扫一下。天天打扫不一定有这么多的灰尘,但是我们每天都去打扫,其实是清净自相续的。讲完法之后,我们再把它收拾一下、把垃圾收一收。这些都有很大的功德,对于讲法之处做洒水、清扫等等善事,就是持戒当中的修善,持戒律就是修持善法。

有时候好像看起来不杀生只是断恶的,但是不杀生本身是一个善法,后面我们学业因果的时候还要学。比如一个人一辈子没有杀过人,会不会成为善法呢?不会成为善法。只有承诺了一辈子当中不杀人、尽形寿不杀人之后,就会变成善法。所以持戒一方面能够止恶,另一方面能够积累善资粮,它本身会变成一个善法。

在听法的过程当中怎么样圆满持戒呢?第一个是修善法,第二个是遮止不恭敬的威仪。在听法过程当中有些不恭敬的威仪,如坐姿不端、交头接耳等等。前面我们讲过很多应该断除的发心和行为。当然在听法过程当中内心恭敬很重要,但是行为也是很重要的。一般来讲的话,听法过程当中,应该恭恭敬敬、端端正正地坐着,开始听法,不应该站起来随随便便地走来走去,或者交头接耳。有些时候站起来走来走去会影响其他人的注意力,当别人正在听的时候,你突然站起来去干什么事情,这个会影响到其他道友的听闻,这方面也不是太好。

尤其是讲话,当你跟他讲话的时候,你自己当时就没在听法了,对方在听你的话的时候也没在听;你们两个一讲话,周围的几个人也会受影响。所以说在听法的时候交头接耳,会影响很多人的心相续。本来讲法就是转法轮,意思就是上师相续当中的妙法转到听众的相续当中。但是在做这些不恭敬的事的时候,法轮停止转动了,上师所讲的法义就没有再持续性地进入到听众的相续当中。因为被你的因缘阻断了,所以这个时候上师的法义从这个角度来讲就停止转动了。如果停止转动听众就会有一些损失,所以会引发过患。

所以在闻法过程当中,有些时候上师说要关机,有的时候说要把该处理的事情处理好、不要动。当然并不是说完全不能动,而是不要发出很大的声响,随随便便站起来走来走去,做很多事情,交头接耳等等。这方面都是不恭敬的行为。而且这个法是个很严厉的对境,因为法是直接帮助我们取舍的,缘法修行是可以悟道、可以证道利益众生的,它是很殊胜的法、很殊胜的对境。对于很殊胜的对境,我们应该有恭敬的心态,才能够从这里面得到利益。如果我们内心、行为不恭敬,怎么能从听法这么殊胜的对境当中得到最大的利益呢?即使我们听法能够得到很大的功德,但是在听法过程当中不恭敬,这方面它的过患也比较大。

所以说凡夫修行者在刚开始修行的时候,肯定都是善恶夹杂的,我们有时会发善心做善事,也会发恶心做恶事,基本上都是这样。但还是应该尽量阻止不善的心生起来,这方面要注意。如果闻法过程当中实在是有种什么特殊的情况(比如拉肚子,或者有的时候身体不好)必须中途上厕所的话,这个时候要发起惭愧心、尽量以比较轻柔的动作,不要影响其他人的一种方式去悄悄地做,这样的话也可以。

本来闻法时就应该端正地坐着,但是如果在闻法过程中打瞌睡会影响听法。法王如意宝以前在佛学院讲法的时候也说了,打瞌睡可能会中断传承。如果实在瞌睡很重的话,可以跪着听,虽然应该坐着听,这时特殊情况可以跪着听。实在跪着听也不行,可以在后面一排站着听,像这样也是开许的。因为这是对法的尊敬,怕自己打瞌睡会耽误对法的接受。

总而言之,要遮止不恭敬的威仪。哪些是不恭敬?这必须通过前面的学习才知道,大恩上师在讲记当中也提到过一些不恭敬的行为。比如在听法时,上师说可以喝水但是不可以吃东西。在最早的时候,大恩上师也批评过,有些学员在电视机面前聊天、啃瓜子、吃水果,好像聚会一样,在欢声笑语当中就把这堂课听完了。看起来其乐融融,但这样是根本不如法的,这种状态哪里能听到几句?根本不知道上师在讲什么,没有恭敬心、没有闻法环境、心都是散的,这样闻法不可能得到很大的利益。最多只能开许喝水。

另外,在听法的过程中也不能做其它的事情,应该专心专意地听法,把其它事情放下来。但有些情况也是特殊的,比如说在佛学院听法的时候,有些发心人员特别忙,可能会在上师讲课时,为有些部门做午饭。上师开许,做饭的道友可以戴着耳机一边做饭一边听法,这个也是特殊情况。而其他没有发心的道友,都应该认认真真地听受佛法。

不恭敬的威仪要断掉,这就是持戒。当然,持戒有的时候是比较困难的,但这是为了扭转我们的习气,是要强制性地把我们安置到正道当中。这些不恭敬的威仪,可能以前已经习惯了,有些道友可以一下子改正,有些道友不一定能马上改正。但是不管怎么说,修行就是修正不好的发心和行为。这过程当中可能会有些困难,但就是因为困难,去修行的时候才会有一些大的效果。否则的话,对修正不好的行为和心的状态利益并不大,这就是持戒。

下面讲安忍:

不损害包括蝼蚁在内的含生及忍受一切艰难困苦、严寒酷暑,即是安忍度;

安忍度首先是不损害包括蝼蚁在内的含生,就是不要伤害众生。我们现在是缘法修行,大乘就不用讲了,小乘的沙门四法中讲到,对众生是不能伤害的,如果伤害众生就不是真实的佛法。在“自皈依法”当中也有不害众生的戒条,所以当我们闻法时,当然也不能伤害包括蝼蚁在内的含生。

比如说有些道友去过佛学院,金刚萨埵法会灌顶是在坛城的草坝子上,会有很多蚂蚁跑来跑去的,会爬到身上、衣服上等等…。心不调柔的话,一下子就会把它拍死、狠狠地扔出去,这就会伤害众生。在得灌顶的时候,已经发了要度化一切众生的菩提心,但是在灌顶过程中又去伤害众生,这和得灌顶听法时的发心直接矛盾和违背,所以我们不能伤害这些众生。显现上这些蝼蚁会给我们带来一点点的麻烦,但是也不能伤害它们。因为显现上面,我们是强者它是弱者,它可能只是叮咬一口、有点疼痛,但是我们不注意的话,就取它性命了,这是不合适的。另外在听法的过程中,会有很多蚊子、苍蝇飞来飞去,这也要安忍。不管怎么样都要对它生起慈悲心,不要产生很强的嗔恨心甚至伤害它们,这样都不行。不损害包括蝼蚁在内的含生,任何众生都不伤害,这就是安忍。

还有一种安忍是“忍受一切艰难困苦、严寒酷暑”。比如听法时正在生病很疼痛,但我们还是要忍受,因为这是缘法的苦行。生病本身是清净业障的,因为以前造过的恶因成熟了,通过感受疾病的方式来消尽,生病就有这种作用。如果在修法的过程中,能够忍受病痛或者带病修行,这样也会清净很多的业。道友们从电视或现场能看到,大恩上师经常是带病讲法的。一方面上师对法的传播非常重视,让大家要对法很恭敬;另一方面也是对我们的言传身教,上师用他的行为来告诉我们,作为一个修行佛法的人应该怎么做。

而我们稍微得点病就认为应该好好休养。上师说,如果他像我们那样,早就躺下了。今天生病不讲课了,明天生病也不讲课了,那一年当中也讲不了几天课。上师对法特别的尊重,知道法对众生的利益最大,所以他老人家这样示现。示现给谁看?给我们这些弟子看。千万不要因为一点点的违缘、一点点的病痛,今天有病不听法了,明天有病了就不发心了。像这样缘法没有欢喜之心,不能忍受艰难困苦的话,法义融入于心是很困难的。

刚刚讲了,为了求法应该忍受一切。以前释迦牟尼佛在求法的时候,为了四句偈或者两句话可以舍去生命。因为他对法有这么大的希求和安忍,所以成就了佛果。在求法过程中,会有各式各样的问题,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问题。但不管怎么样,遇到问题的时候,一切艰难困苦都要忍受。还有严寒酷暑,有时候特别冷,有的时候特别热,都应该忍受。有些人会说这么冷怎么办啊…再冷,为了闻法也要忍受。当然如果有条件的话,还是应该把条件准备好。因为初学者对于环境的自在方面差一些,所以对初学者的接引,尽量提供好的条件。大恩上师也在佛学院当中说,每个经堂的设施、房子的修建包括座垫、还有取暖的设备,这方面能够做到的都要做到。但是也不能过于迁就众生的习气,比如停一会儿电,一点点的冷就说太冷了不去了,就开始有怨言,这就不是一个修行人应该有的心态。不论太热还是太冷,都尽量地去忍受,这就是安忍度。(待续见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