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物质、精神都是物质不同形式的存在
为此身中作内外出入息者。名为风界。
呼吸,名为风界。我们的呼吸,在这个地方就叫作风界。
为此身中作虚通者。名为空界。
“虚通”,比如口腔、鼻腔、腹腔等等,人的身体中有许多这样的空间,“通”就是这个空间都是通的,不会阻碍,所以叫作“虚通”。人的身体需要有这样的空间,没有空间我们没有办法呼吸、消化、运动等等,血液也不能循环,所以需要这样的“虚通”,这叫作“空界”。
五识身相应。及有漏意识。
更重要的是什么呢?“五识”,就是眼耳鼻舌身五种感官的知觉、视觉、听觉、触觉等,佛教里就叫作“五识”。
“身相应”,就是身体上的这些感官,它有五个知觉,还有一个是意识,凡夫人有漏的意识。这些叫作“识”。
我们有了这样的意识,然后就会产生我们的身体。我们不能认为因为有了父母的精卵这种物质,逐渐逐渐成熟以后,然后产生了一个生命,最后产生了意识,根本不是这样。
西方早期的科学家的说法是什么呢?我们的大脑就像一个汽车的发动机,发动机转动以后会产生热量,我们的意识就像热量一样,先有汽车发动机,最后产生热量、温度。但现在西方很多科学家也不是这么认为,他们都认为意识确实没有这么简单。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科学家也不怎么讲了。
现在很多的领域当中,心理学、医学,包括脑神经科学等,这些领域当中出现了很多很多意识的一些特别独特的功能,这个出来了以后,现在很多的科学家也不像以前那么忽略、轻视意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多的科学家也在关注意识,但是到现在还没有找到一个非常合理的解释,大家都非常头痛,一定要有一个合理的解释,要不然这个意识在任何一个领域当中都给他们带来很多很多的麻烦,需要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但是到现在没有找到解释。
十多年以后、几十年以后,他们一定会找到合理的解释,那时这个合理的解释一定是佛教讲的这样,这个意识本身用佛教的语言讲,“物质”这两个字当中已经包含了精神,精神也叫作物质,我们的意识也叫作物质。但是我们现代的词汇里面,物质不包括精神,物质精神不一样,尤其是很多人把意识理解为物质的产物,大脑的产物。但是在佛教中不是这样,佛教中“物质”这个词怎么解释呢?凡是对其他的东西能够产生作用的这样的东西,都叫作物质。不管它的性质是什么,形式是什么,能够给其他东西产生作用的这样的东西,都叫作物质。
那么这样的话,外面的物质也是物质,精神也是物质,我们的内心也是物质。我们生气的时候脸色立即会变、心脏跳动变快,血液循环加速等,会有这么大的影响,所以它一定是物质。
所以我们可以这么理解,物质有很多不同的形式,存在的方式有很多不同的形式,有固体的物质、液体的物质、气体的物质、能量的物质、意识,意识也是物质,都是不同的形式。科学家的解释最后一定会是这样,只不过现在的研究实验还没有得到这个结论,达不到这个水平。现在知道的是,物质就是能量,两个可以转换。但是精神现在还没办法解释。但很多时候意识参与进来以后,就发生很多很多事情,所以意识在微观世界当中起到的作用更多,所以他们现在不能不解释,不能不重视。
所以佛教一定是这样解释:这个物质世界,我们内外都叫作物质,如果要分的话,可以分三个层面。一是物质的层面,固体、液体、气体都在物质的层面上,这是我们现实生活当中大家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二是能量的层面。能量我们感觉不到,我们的眼睛没有办法接触到,但是物质的本质就是能量的层面。最深处最基本的层面就是精神,所以能量、物质、精神,实际上都是物质,是物质不同形式的存在。目前的科学还没有达到这个地步,但是实际上一定是这样,再过十年二十年大家就会走到一起,最后都是这样。
所以我们在这里讲,不是因为先有物质然后再有意识,就是因为有了意识,所以父母的精卵就变成了人的身体。如果没有意识的参与,这个精卵它不能成为人的身体,这是相互依赖的。
在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系列后台,
回复“慧灯之光”领取,全套《慧灯之光》电子书
回复“有声书”获得,全套《慧灯之光》有声书
平台导读
点击下图二维码,即可请购法宝。↓
(图片来自网络,若涉及版权,请与平台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