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性论 Uttaratantra | 通往佛性的旅程 (23)
今天,天降月第三天。
2600年后的此刻,
我们还在学习佛陀的教法。
今天也是大圆满传承祖师吉美林巴尊者
示现圆寂224周年纪念日。
他的《普贤上师言教》一直回荡在我们心间。
《宝性论》今天更新。
心里想着佛陀,
念里记着吉美林巴尊者,
眉目间映入仁波切开示的《宝性论》。
就是天降圆满,宝性自在。
(图片来自网络)
第五金刚句 : 证悟(续)
• 主讲人:宗萨钦哲仁波切
• 地点:法国多尔多涅(Dordogne)
• 翻译:宝性论读译小组
• 版权:Siddhartha’s Intent
第二日 / 前言
我想厘清一些昨天的讨论内容。我们正在讨论证悟,这不容易,因为我们会把证悟与证悟者混为一谈。所以我想问你们如何解读「证悟」?撇开宗教的影响,「证悟」对你们的意义是什么?
学生:个体与宇宙的合一,也就是超越个人的存在。
学生:全然的悲心。
仁波切:你们讲的是证悟者。你们认为证悟是持续不间断的认知,是持续安住于觉知的状态吗?这么想会有帮助,我想这可以澄清一些误解。
学生们:〔证悟是〕 恐惧的灭尽,不再有恐惧……是潜在的信仰……是当我们内在没有嗔恨时,就像小孩一样……不可思议,所以无法描述。
仁波切:「持续安住于觉知状态」,这种说法很好。这是我们烦恼心的思考方式!你说的是证悟还是证悟者呢?
学生:他们是同一件事。
仁波切:这个「持续」概念有点瑕疵,如果按字面解释,「持续」有一点恒常的意味。
学生:是「自然持续」!
仁波切:你们已经尽力了,这样很好。总之,这是我们在此进行讨论的方式!但我想要挑战你们,好帮助你们了解更多。
如果我们谈安住、觉知和「安住于觉知状态」,对我来说,它们都意味着有某个时刻是「没有安住」,有某个东西称为「非觉知」。而「个体与宇宙合一」的这种概念,我也听很多人说过,看来大家似乎很强烈地渴望成为万事万物的一部分!但是,我们所指的宇宙是什么?如果「宇宙」指的是空性或整体现象,那也许说得通!但我有个怀疑,当你们说个体与宇宙合一时,我会自动联想到「你目前尚未合一」、「你在努力合一」,那是你们所称的「道」。是的!难道不是吗?但如果你真地那么想,可能就不符合这里所描述的佛性。如我们昨天所说的,天空本初清净或无云,意即是「它已经是一体」。
学生:我们可以把这称为「本初心的重振力」。
仁波切:那听起来有点像是云散去后得见天空。你说的是这种情况吗?我们以为,当云散去,天空就清净了。但是,天空一直都是清净的。所有这些都说得通。
学生:要谈论天空,就需要提到云,即使云并非天空的一部分。所以要谈论证悟,就需要谈什么不是证悟。
仁波切:是的,你说得对。不论我们是从「基」或「果」的角度谈论证悟,都是从「道」的角度谈。基、道、果这三者仅存在于相对的层面。
学生:证悟是超越一切概念的状态,无法描述。
仁波切:是的,证悟真的很难描述,这是因为我们活在自己狭小的世界里,仅有数量非常有限的理性与逻辑。我们知道二加二等于四,但无法想象二加二会等于五。
学生:有很多数学系统是以那种逻辑为基础,但有不同的逻辑系统,我们现在已经可以想象二加二等于五!
仁波切:你没昏头吗?你会像那样算数吗?我很有兴趣,很好!
但我的意思是,我们只能想象「无限」到某个程度,或只能局限在某种限度里想象,我们必须在那样的范围内沟通,而这被称为「难以言传」、「无法想象」或「不可思议」。我想所有的宗教都会如此描述它们的神,但你要注意,因为这里讨论的也许并不一样。如你刚才所说,我们只能在有云的概念下谈论天空,就如弥勒菩萨给的例子,假使你一出生即失明,那就没有任何视觉的参考来说明蓝、白等的颜色。也许你可以说红色是火热的、蓝色是冰冷的,诸如此类,但那不是真正的颜色。
当我们说「不可思议」,我们说的是从来都没有云的天空。你也许会想问,为什么要讨论这个呢?这非常重要,今天将会解释。如果我们不讨论「从未有云的天空」,就无法讨论「有云的天空」;如果没有「有云的天空」,就无法讨论「去除厚云与看见天空」。基本上,「道」就不存在了。
在我们非常有限的逻辑、推论与理性的范畴中,证悟是不可思议、无法想象的,但我们仍必须讨论「道」。在道上,我们这样的众生于闻、思及大部分的修行中,能利用的只有推论性的逻辑[1]。运用五识直接觉知[2]诸如形色与音声等客体也许是可能的,比如「我正看着这朵花」。但我想对于唯识宗与中观派而言,凡夫根本不可能做到心的直接觉知,只有瑜伽行者的直接觉知(藏naljor ngönsum)[3]才能做到。
同样的,我们就是无法直接感知证悟,因此只能推论。那要如何做呢?讨论云。我们可以认为,正如云是暂时的,像是愤怒等的情绪烦恼也是暂时的,因为没有人的愤怒是持续、恒常、无止无尽!有些人肯定常常生气,但常常的意思就是「常常」,并不是一直或不停止。例如,打喷嚏或沉睡时,他们也许就没在生气了!所以愤怒并非永远持续。
愤怒,或者不论你有的是哪种情绪,都会改变。如果一开始你因为某事而生气,接着这股怒气又导致对另一件事情的愤怒,因此即使愤怒持续,它也不是同一个愤怒。愤怒持续,但并不存在。如果它真的存在,这世界其实会比较安全!如果某个愤怒的事例可以一直持续,那么你会知道如何处理它,因为只有一个愤怒在持续。然而,愤怒时时刻刻在改变,所以我们唯一能做的只有推测。
我们也知道愤怒是暂时的,因为所有的情绪烦恼都是由因缘而生。我们感到沮丧,因为某人对我们做了某事;由此推知愤怒是暂时的,因为它有个开端。这是好消息,因为这意味着你可以操控愤怒的起因,例如,你可以不去拜访那个惹你生气的人。
因此,由此推论的逻辑,我们知道所有的染污都可移除。讨论证悟或佛性时,我们也使用相同的逻辑。所有的染污都可移除,但当我们设法移除了染污之后,会发生什么事?当我们移除了尘垢、负面情绪和染污时,当所有那些都去除和消失时,并非如火的熄灭或水气的蒸发。这点相当重要,因为我们确实是会生气,会有欲望及各种情绪烦恼,而且那其实令我们的感觉更加坚实。我们就是无法想象完全没有这些烦恼和这些主客体活动的状态。
我们可以讨论全然的空性,但那是什么意思?由于空性不似水气的蒸发,因此这里有个潜在问题。空性是丰富的,是无限的。空性是你可以祈请的对象,而且藉由祈请,它也真的给予你加持。诸如此类。这是为何了解空性并不容易!想象一下,你想要看清澈的蓝天,但此刻有云,也许你的朋友说;「我们走吧!今天看不见天空。」可是你说:「不,等一下,云也许会散去。」你有信心和虔心,相信这片灰云的后面就是蓝天;基本上,这正是祈请发挥作用的方式。祈请发挥作用是因为你具有那种信心,而不是再等半小时,蓝天变得比较强大,并且真的显露出自己;不是那样!
所有这些在此都依据三身而做了非常好的阐释,也做了非常精彩的铺陈安排!藏文的「证悟」changchub有二种涵义:chang意指「净化」,chub意指「了悟」。当我们谈到chang或sang,指的是「证悟是本初清净」或者「暂时染污可被移除,移除后即达清净」的功德。至于chub,我们谈的是同一件事的另一面向,换言之,即「具备所有证悟功德」。心经说「不增不减」,即使天空的云看似永不散去,就像英国的天空,但那并不表示蓝天有所减少;即使天空多年都没有云,天空的功德也不会因此而增加。
即使是对没在修行,甚至是有杀生、偷盗、说谎或从事各种不善思维与不善行为的凡夫而言,佛的功德并未减少。你也许非常勤奋地修持,也许做了五十万而不是十万遍的大礼拜,但佛的功德连一根发丝的厚度也不会增加!那么,修持的目的何在?为了证得佛!为了了解佛,不仅是从学术或智识层面去理解而已。这有何利益呢?很多利益!举例来说,藉由了知「不减」,没有恐惧;藉由了知「不增」,没有希求。
但我们仍有个问题,当我们谈论证悟时,只能概括地描述。能不概括描述的只有已达证悟的佛,即使十地菩萨也还做不到如此。一般众生总是在概括描述,例如,我们只谈贪、嗔、痴、慢、嫉等五毒,那就是一种非常概括的描述,也许还有很多其他的情绪烦恼。但是,别以为因为我们只能概括地描述,所以「道」就有一点不可靠。所有这些概括描述都非常的准确。基本上,「道」不会误导你,它可以引领你至更高阶之道,那时,你会少一些概括性描述。
昨天我们读了很多描述法身功德的偈颂;此处法身指的是智慧身与解脱身。今天还有更多内容要讨论。
202
证悟灭谛故寂静,觉悟一切故周遍,
无所住故无分别,断烦恼故无耽着,
这种证悟的状态是寂静的,它也可以指「证悟者」。虽然我们只能以推论的逻辑(比量)来描述这种状态,但也有人、有众生确实证得了此状态。我们讨论的是证悟与证悟者二者,有时我们几乎把它们放在一起讨论,有时是分别讨论,这会清楚地指明。不论如何,证悟与证悟者是寂静的,因为所有苦因尽皆舍除。第一行偈颂其实是在描述灭谛,即苦之止灭。
关于灭谛,我举个不是很好的例子。四圣谛的第一谛是「知苦」。如果想要治愈头痛,首先应先知道你有头痛,接着则是了解导致头痛的原因。四圣谛中的第三谛是「苦的止灭」,或说灭谛,那有点像是说,你必须知道你只是「有」头痛,而非你「是」你的头痛。这相当聪明,因为通常我们认为,应该要从知道头痛和头痛成因的观点来讨论,然后使用药物来治疗头痛;灭谛却不是从这个角度切入。事实是:你并非你的头痛,你有的头痛是暂时的,它不是你的究竟本性。头痛并非你的实相,亦非你的佛性;因而,头痛的止灭之道才有可能,于是有「道」。
同一偈颂中还描述了证悟的另一种功德:智慧。它有两个面向,第一个是「了知各种现象的智慧」(尽所有智),第二种是「了知现象如是的智慧」(如所有智)。
对证悟与证悟者而言,第一个面向的智慧遍知一切,比如知道某一棵长在南美洲某处的树,树上有几片叶子。这里我必须澄清,这种智慧与许多宗教谈到他们上帝的全知稍有不同。当我们提到,位于南美洲某处,某座特定山上一株六呎高、有二百片树叶的小树等等,当我们像这样讨论事物时,我们说的是心的投射。一个可以接受「所有一切皆心的投射」的人,他能接受这种智慧。但如果所有事物都独立于心且真实存在于外,那不论是上帝、佛或其他任何一位神,都得带个笔记本电脑来记下所有地方的各种事情了,包含这棵树有几片叶子!以防万一某天也许有人问他,他才有办法立即回答。在我们非常有限且狭碍的心里,当读到「各种各样的现象」,我们感到震惊,因为其细节的数量和数目都是无穷尽的。然而,现象的多样性并非真实存在,因此这种智慧是可能的。
智慧的第二个面向是了知一切事物的自性、本质。当我们讨论佛遍知一切的第一种智慧时,我们感觉是在说数量、颜色等的分别念,但佛没有任何分别念。让我这么说,如果没有第二种智慧,第一种智慧无法存在;你仍有「现象是分别的、概念性的」这种问题,而且需要在笔记计算机里注记所有事物。然而,第二种智慧了知诸法自性。何谓诸法自性?诸法自性并没有所谓的多样性,没有各种不同的类别区分。因为佛具有了知诸法自性的智慧,所以没有分别念。了解这点相当重要,因为它能澄清一些一般的误解。
举例来说,如果你正在向佛祈请,你也许想知道他是否了解你的祈请为何。是的,他会知道。但由于第二种「了知诸法如是」的智慧,其实并没有所谓的你、你的祈请、你祈请的缘由与你祈请的结果,所有这些都不真实存在,因此佛不需要区分哪个祈请需要比较紧急的回复。我相信你们有些人会忍不住想问,当梵天请佛开示,结果发生了什么事?那是如何发生的?或者,当释迦牟尼佛没有回答某些特定的问题时,他看似有所选择,可答复某些问题而不答复其他问题,为何会如此呢?我们接下来解释。
因为佛没有染污(烦恼障),他没有执取或执着,所以当他的智慧进入一个对境(为了沟通起见,我们使用「进入」一词),当他「看」某个东西,他看见,但不执着此对象;那全然不同于我们所见。基本上,他的注视并没有定着在那里,没有执取或住留。当你有染污时,就自动地执着某事物;那是你要的。我们所有的染污都想要执着,而不明白执着事物会使自己变得非常局限,以至最后莲花不会开满我们的心池。
因为佛没有遍知的障碍,亦即没有所知障,所以也不会有施者、受者与行为的概念,我们称此为「无碍」。当你有所知障时,即使你不想执着,仍会被那样的遮障困住和阻碍。
烦恼障与所知障密切关连,但烦恼障是轮回的直接成因,许多大乘释论对此有所论述。原因在于,举例来说,声闻乘行者主要是想去除烦恼障,因为他们的目的是从轮回中解脱,没有比这更远大的目标;然而菩萨怀有更宏大的企图,因此移除所知障、不受其阻碍,那对菩萨而言非常重要。
203
清净一切所知障,是故一切皆无碍,
无二堪能且调柔,是故远离粗涩触。
佛没有掉举和昏沉,这是为何他的智能能够运作或者具有弹性。因为没有昏沉、掉举,佛没有粗糙的知觉。这些偈颂都试着解释几乎不可能解释的事,它们非常努力地尝试。
我举个例子。我们看着这顶帐篷,每当我们看着它时,都有一种粗糙的知觉,因为事实是我们必须看着它,我们必须有这个常识,知道它是一顶帐篷而非一碗汤,那就是粗糙的知觉。所以对我们而言,我们需要专注,那种专注是粗重的知觉。我们必须非常专注,心意不涣散,每次我们尝试那么做时,不是变得掉举就是变得昏沉,结果是,每次我们即使只有些微的觉知,即使只是对于对境非常短暂的一瞥,它都是粗糙的知觉。但对我们来说,我们是如此的麻木与厌倦,即使是粗糙的知觉,我们都浑然未觉,因为我们是如此麻痹!这是为什么在座有些人会要用吉士刨丝器来使自己感到兴奋!
204
彼无色故不可见,亦无相故不可取,
自性净故胜善根,障垢断故极无垢。
证悟不能被眼睛感知,因为它没有形色。在多部佛经里,例如在《楞伽经》中,佛说:「若以色见我,是人行邪见」[4]。我们也许会以为,即使佛没有形色,至少会有个可作为参考的事物;但因为没有边见、没有标记或特性(无相),所以没有任何可执取的参考物。因此,没有心或者没有觉知可以领会证悟。但由于证悟是本初清净,因此是善的;由于暂时的染污可以净除,因此证悟可视为是无垢的。
这部分会再解释一遍,这次是以三身个别的角度予以说明。首先是法身。
「注解」:
[1]
即「比量」。
[2]
即「现量」。
[3]
即「瑜伽现量」。
[4]
仁波切指的應為《金剛經》而非《楞伽經》。
- 翻译/宝性论读译小组 -
- 版权/Siddhartha’s Intent -
宝性论 Uttaratantra下载
我们把陆续公布的《宝性论》重新放入百度网盘中
https://pan.baidu.com/s/1mpuEkeR_JDpVVtn7y50XJg?pwd=xb4j
提取码: xb4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