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零散收录 >> 【法师辅导】藏传净土法(第26课)含文字 仅供参考 Back

【法师辅导】藏传净土法(第26课)含文字 仅供参考

精品研习 2020-08-21




《藏chuan净土法》第26课法师辅导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我们继续来学习《藏传净土法》,今天辅导第26课的内容。现在学习的还是“往生四因”当中第二因“积资净障”部分。第一因“明观福田”已经讲完, “积资净障” 这部分以七支供的方式来进行宣说,现在还处在“顶礼支”的范畴当中。


今天接着上一堂课没有讲完的内容,上堂课讲到顶礼阿弥陀佛或者听闻阿弥陀佛名号的功德,就是乃至在没有获得菩提果之间不转女身,生生世世转为贵族,并且生生世世具足净戒。
讲记前面讲到这个颂词:一方面,一般来说转为女身跟自己的业缘有一定关系,并且女性在心态上也容易生起各种烦恼,身心不自在,在修行的顺缘上也不如男性;但是另一方面,虽说感召女身为所依身是因业缘的力量所转,但是如果相续中能够具有信心,知惭有愧,明晓善恶的话,也会成为现证殊胜境界的一种因缘,必定会在此相续中现前。
从古到今,历史上非常出色、优秀的女性成就者也是数不胜数。这些都说明在修行的意义上,依靠种种的修行方便(这里主要指依靠净土法门),也同样能获得殊胜的功德。
今天这里继续宣说,
【虽然未转生为女人,但如果是生在低层的屠夫、卖酒、阉割、猎人、天葬等恶劣卑贱种姓中的人也是同样,如若听到阿弥陀佛名号后受持,则永远再不会投生在那些卑劣种姓中,而转生到法王、大臣、婆罗门、上师、父辈修法等那些上层高贵的种族中。】
这一段话前半句是说:虽然没有转成女身,换句话来讲,从所依身的角度虽然是殊胜的男身,但是如果生在低劣的种姓中,其实也没有太大的意义。这里所提到的屠夫、卖酒者、阉割者、猎人还有天葬师都是极其低劣的种姓,都是与造业有关系的。
屠夫沾染的是杀生。
卖酒者虽然看似正常买卖,但是如果卖的酒能起到迷醉作用,有让人智慧不明、神志不清的力量,涉及这样的行业就容易感召恶业,导致自身智慧不清明、狂乱等一些相应的后果。所以,不管是藏地还是印度,卖酒者都不属于高贵种姓者。
阉割者,比如阉割动物的生殖器,同样有一些果报,也是比较麻烦的。
猎人也是杀生的行业。
天葬师在藏地和印度是比较低劣的种姓,没有人愿意做。可能有些人认为:天葬师不都是成就者、瑜伽士吗?这是指以天葬师的身份作为一种特殊的修行方便,来增上自己的修行,圆满功德。不是所有的天葬师都是大成就者,就好像并不是所有屠夫和猎人都是成就者。
我们也看到印度八十四位成就者有非常殊胜的精彩公案,里面一些修行人为了获得修行圆满的种种方便,以屠夫和猎人的形象来修行以及度化众生,但反过来也不能得出结论说:所有的屠夫和猎人都一定是成就者。
同样,天葬师也是如此,他们本身处在恶劣种姓中,一般人不愿意行持这种行业,但有一些极特殊的大修行者,为了增上自己修行的圆满功德以及成为度化众生的方便,也会身处这样的低劣种姓来打破自己的分别心、二取等等,这种极少数的情况也是存在的。这里再次强调是因为有一些汉地居士不是很明白道理,听到一些说法就认定不管是印度还是藏地,所有天葬台的天葬师通通都是大成就者,这不是绝对的,需要做一些鉴别。
尸陀林主要是藏地的特色,在印度也有,有些是很多大修行人非常殊胜修法的所依处。作为普通凡夫者,这些环境是我们观无常特别好的一个方便,看到生前再执着的身体,再美貌庄严的身相,到了尸陀林没有任何区别,也就是一块肉,被天葬师割成一块一块,把骨头砸碎之后,一群秃鹫飞过来吃完,也就什么都没有了。其实这个过程是体验无常很好的观修方法。从那样的环境回来之后,最好烧一些熏香,念一些心咒比较好,但是没有大的问题。
其实即便转为男性,如果是这样的恶劣种姓,也没有太大的意义。如果我们听闻到阿弥陀佛的名号并且能够受持,永远都不会再转生在那些卑劣种姓中。
我们在座的道友身为佛教徒都值遇到佛法,那么这一世的因缘是比较殊胜的。但是同时也要知道,自相续中有没有留存来世乃至后后世成熟的恶业种子,可能使自己从修行人又变成屠夫、猎人的身份,这也不好说。为了避免自己变成这样的身份,就要考虑到依靠净土法门持诵阿弥陀佛名号的力量,并且发愿:如果即生中不能往生,愿我生生世世在成就之前,借用佛的威力永远不再投生于那些卑劣种姓中。否则我们阿赖耶识中说不清曾经造过哪个业力先成熟,可能就会转生到边鄙地、恶劣种姓或值遇不到三宝的环境里,所以平时发善愿是很重要的。
当然力争即生往生是最好的,这是我们在座道友的最大目标。但是,如果往生因缘没有具全,临命终时并没有真实地往生,那么愿我在成就之前,即未来世当中,永远都不再转生为这些恶劣种姓,而是能够转生到法王等种族中。
这里“法王”一般情况下是指世间的国王,跟我们学院的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是不一样的概念,法王上师是真正弘法利生的高僧大德。这里是说即生如果不能解脱、往生,那么转生到与佛有缘的种族中。这里的“法王”主要是指能够护持正法的国王,不仅身份高贵,还能值遇佛法,这是最好的选择。
再有就是说到大臣,也具有相当大的势力,并且也是能够护持佛教的身份。
婆罗门是一种特别清净的种姓。在印度,婆罗门种姓是修行者,也会守持清净的戒律,行为非常清净,代指“远离”。在印度,种族的概念特别强烈,婆罗门祖先属于高贵种姓。以前在古印度佛陀在世时期,就有很多的婆罗门种姓者皈入佛门进行修行,这种比例很高。即便是跟佛法没有关系,婆罗门种姓对自己的要求也是一生当中不造恶业的。 
可能有些人会说:我这样发愿就可以当上师了吗?是不是有点困难?这里的意思是转生到上师的家族环境中。在藏地,比如说一位修有所证的活佛、堪布甚至转世活佛等,你会发现这样的现象,他的家族中的亲戚朋友,比如亲生子女、兄弟姐妹或者他们的孩子、叔伯等亲戚关系中很多都会出现活佛,有活佛世族中容易转活佛的现象。
有些人可能会问:“活佛家中活佛多”到底有没有道理呢?我们说是有一定道理的。主要原因就是,如果转生到这样的家族中,从一出生就能够遇到佛法。假如家族里有一个很好的修行人、活佛或堪布的话,那么这个家族里出生的孩子很小就能受到佛法的教育,这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
所以很多有一定修行境界的修行人,因为愿力没有直接转生到清净刹土,而是直接投生轮回,继续度化众生,他首选的环境就是投生在这种修行人的世家中,只要投生到那里,就能够保护他这一生当中不受所处环境(的限制)。因为人刚出生时是没有自主权的,在成年之前,父母会控制他未来的方向,习惯、信仰都会受到父母的限制。只有长到十七八岁成人后,可以自己选择,如果想出家学佛,那时父母想要控制可能也比较困难。
我们大家都比较喜欢念诵六愿王的《生生世世摄受愿文》,里面有“愿我出生立即遇正法,具有如理修持之自由”这两句话,对汉族弟子来讲太不容易了,因为从小所生活的环境就是不能随意学佛。虽然看起来汉地学佛的人很多,但是汉族人口基数也大。我们从小一出生,有几个人家里父母学佛呢?是非常少的。都是自己长大后遇到佛法,主动想学,有可能父母和家人到现在都不支持、不理解。如果从小转生在学佛家庭,可能家人一定会想办法让你念个佛、磕个头、烧个香、对菩萨合个掌。假如自己的父辈、祖辈有这样的传统,那么从小必定会受到这种影响,这是非常好的因缘。
所以,所谓“活佛家生活佛”是有一定道理的,好多修行人会选择转生在有修行人、成就者的家族中来保护自己从一出生就可以缘取佛法、继续串习佛法的目的,这就叫做“世代”。所以转生在上师家是特别有必要的。如果家里有一位上师,不管转成他家的任何亲戚,一定是有佛缘的,并且一定能得到上师的教授和饶益,这是非常方便的。所以,这种说法有它的道理,但有些人带着嘲讽的心态和语气说:“这个活佛家里活佛多,怎么活佛都扎堆了,全跑他家去了?”其实这里是有原因的,不是随随便便的讲法。
当然也不绝对,《大圆满前行》中依止善知识部分讲到四种不具相的上师,其中有一种就是“如同木磨之上师”。古时候的人磨麦子要用磨石,石头做的磨石才能把麦子、米磨成粉,如果是木头做的磨石,根本没有力量把麦子磨碎。这就是说形象上好像具有磨石的法相,但是作用上并不真正具有磨石的力量。
有一些转生在上师、活佛、堪布家族中的亲戚、朋友或者同乡,以一些形象性的假身份,经常说自己是某某上师的亲戚,如侄子或者叔父等,让人家觉得他是活佛的亲戚,一定具有一些功德,这是人们的习惯性反应。如果有人说自己是某某活佛的同乡,好像他身上马上就出现一层光芒一样。有一些是真正具有功德,而有一些就“如同木磨之上师”,虽然跟某些成就者或者上师是同乡或亲戚,但不代表他相续中绝对具有如是功德。我们在依止善知识的部分也从反方面做过分析,对任何事情的认知都不能绝对。
今天这里讲到,假如我们听闻阿弥陀佛的名号,并且能够受持并且清净地发愿,就会转生在法王、大臣、婆罗门、上师的家族中,这个因缘确确实实是存在的。
所以“活佛家中活佛多”,修行人家中修行人多,是有道理的。这跟往昔的愿力有关,为了成就自己修行的顺缘而如是发愿,就容易转生在有修行人的环境中去。大家不要偏激:一方面对这种话一点都不信,一方面又说只要活佛家里的人一定是活佛,也不能这样绝对,要一分为二地去看。从名言的自然规律来讲,修行人家族中好的修行人确实比较多,这跟前世的愿力有关,所以容易转生在这样的环境,出现好修行人扎堆的现象,这是实际存在的情况,对这一点应该生起诚信。
在上层高贵的种族中,如果自己的父辈修法,那么转生为他的孩子,一定有修法的缘分。从我们学佛的经历来看,汉族人可能对此很渴求,而藏地的藏族弟子肯定是前世有过清净的发愿,也有这样的福报,虽然在物质受用上远远不能跟汉族修学者相比,但是在修行的缘分上,几乎所有人一生下来就有佛缘,这是大福报,我们是远远不能跟他们相比的。所以说物质受用只是福报的一点点体现,具有修行的缘分才是深厚福报的表现,这一点非常重要。
但是也不要紧,我们毕竟已经值遇净土法门,通过念修阿弥陀佛的法门,今世以后乃至未来生生世世都不会再转生在卑劣种姓中,而是转生在与佛法有缘的高贵种姓当中。 
【如今的五浊恶世,可以说几乎没有护持种姓的人】
末法时期有一个特殊情况:按道理来讲,修行人家中修行人多,活佛家中活佛多,这本是名言中的自然规律,但是到了五浊恶世的环境,种姓的护持几乎被打乱,但是本身拥有这种种姓的人会行持符合这个种姓的行为。
不管是印度、藏地,还是国外都是如此(国外讲究的是贵族种姓)。记得以前看过这方面的报道,觉得很感慨。国外真正的贵族种姓是王公贵族的世袭身份,一出生就拥有高贵的种姓和丰厚的俸禄,只要转生在这个家庭,就决定这一生都是这样的富贵身份。他们内在的精神实质也很让人赞叹,从历史上看,比如说一战和二战时期,贵族死的最多,为了保卫国家,他们走在最前面,第一批出去冲锋陷阵。作为贵族,并非只是享受荣华富贵的受用,而是会体现一种贵族精神,思考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所以在二战时期,每当国家出现危难的时候,他们总是冲在最前面,所以贵族种姓的人在那个年代死去的最多,因为他们有真正贵族种姓的精神以及高素质、高修养的品质,而不单单是一种享受而已,这是让人比较赞叹的。
中国在传统上也特别讲究这一点:父亲做什么,孩子就会渲染哪方面的习气,一定要跟得上自己父辈的身份,去修积自身等等,这些在传统文化中非常明显。只不过如今到了五浊恶世,不要说在汉地,乃至于包括藏地、印度、国外,都已经出现不护持自己父辈种姓的人。
上师举了一个特别形象的例子:父亲好像檀香树,而生出的儿子却像芭蕉树。芭蕉树一般是贬义词,因为芭蕉树的特色是用皮包裹出来的,把树干的外皮一层层拨下来,会发现连树芯都没有。而檀香树是所有树中最尊贵的树种,具有非常清净的檀香味,一般会被做成檀香材料的佛、菩萨像,或者直接做成檀香香料,供奉在佛台上。只要是檀香树,绝对不会拿它到炉灶里烧火。但是这样天性尊贵的自性,也会出现颠倒的情况,就是说有不护持种姓的现象在五浊恶世越来越多。
 【常常存在国王行持正法而太子却胡作非为、父亲修持佛法而儿子却作恶多端的现象】
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都有,就如同父亲是檀香树,而儿子却变成芭蕉树一样的情况。
【在佛教里,种姓、门第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修持正法。
继续说种姓的问题,现在末法时期出现了一些比较颠倒的现象,但是在佛教中,种姓门第并不是最重要的,当然也不能完全忽视。最重要的就是修持正法,这是关键点。
说到这个问题,我们要懂得这里的道理,尤为地感恩佛陀。从佛陀在世时一直到现在,种族观念最严重的可能还是在印度。印度的种姓界线非常严厉清晰,习惯上人们生来是什么种姓,这一辈子只能过这种种姓的生活,如果是高贵种姓,就一定以高贵种姓的生活方式度过一生,到目前也是如此。
2500多年前,佛陀在世的时候,示现为印度王子的身份,最后示现成道。他所处环境的种姓门第界线很严,但是佛陀成佛之后,在他的教法之下度化了很多低劣种姓者,有屠夫、猎人、扫粪者,甚至有妓女,妓女也可以入佛门出家修行,最后成就了圣果,这样的公案和历史记载特别多。
但是当时佛陀因为摄受了这样身份种姓比较卑贱低劣的弟子,受到很多印度人的叽嫌、不满和抗议,所以佛陀在度化众生的事业过程中是极其不容易的。但是佛陀依旧如是,他说:“我的教法如同大海。”大海并不归谁所有,谁都可以受用。任何山川河流,哪怕是一条小溪、一滴水都能够接纳。唯一在佛门中,种姓和门第不是最看重的。
种姓高贵身份的人出家学佛往往缘于因果,能够转成种姓高贵的人,是他前世的福报所致。因为有深厚的福德力,所以能以这样的身份出家学佛,那么他的修行也会很圆满,为人也非常周到,并且弘法利生的事业和力量也不同于普通人。假如说一个人是王公贵族的身份来学佛出家,给人示道,那么他的影响力肯定就要大一些,相信在座的道友能理解这方面的道理。这些当然是非常殊胜的所依身。
一方面,在佛门里说种姓门第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修持正法,不管你的种姓高贵与否,谁都可以有解脱的机会。但是另外一方面,并不是说佛教对于所有的种姓都不看重,其实转生在高贵种姓还是低劣种姓跟自己前世的因缘有关,那么自然这一世的行为、做事的善巧方便以及影响力就会有所不同。
但是同样也不绝对,我们发现有很多低劣种姓者趋入佛门之后,后来成为极其殊胜的大修行人,这样的例子也是比比皆是。有一些种姓高贵者因为把握不好自己的烦恼等等,也有破戒、还俗的情况,所以这些都不绝对。但是佛法里不是最看重种姓和门第,而是看重修行。不管你是什么种姓的人,高贵也好,低贱也好,如果真正能够修持正法,都会有解脱、成佛的机会,这也是佛教很大的特色。
【而且修行的所依身体最好是出家身份,这是一切身份之王,所有的种姓中居于首位的是(皈依、出家等)三宝种姓。
讲到这段内容,大家再回忆一下上一堂课讲的颂词:“闻佛阿弥陀名号,乃至未获菩提间,不转女身转贵族”。所谓的“不转女身转贵族”,一般人依文解意会以为是转为贵族的高贵身份,其实讲记中解释了颂词中出现的“贵族”的意义,侧重是指出家的身份。如果是在家人的身份,实际上是指贵族身份,但是最好能与佛有缘。从出世间的角度来讲,贵族指的是出家身份,这是一切身份之王,所有的种姓当中居于首位的就是皈依三宝、能够出家的三宝种姓才称之为“贵族”。
大家懂得这样的道理以后,再发愿的时候就会知道往哪个方向走。否则有些道友看到这个颂词就按照阿弥陀佛的《极乐愿文》发愿文来发愿生生世世不转女身转贵族,如果真的转到王公贵族家,有可能出家的缘分也没有,学佛的缘分也不一定有。最后有一个公案也说了这个问题,转成王子肯定是前世的福报,但是因为当了太子之后没法出家,对这里面的关系也要把握好分寸。所以学佛者还是要闻思,闻思好了以后就懂得如何去发愿。这里所谓的“不转女身转贵族”,是指愿我生生世世都能够转成有出家因缘的三宝种姓者,这才是真实的贵族。
换一个角度来说,修行的所依身最好是出家身份无可厚非。虽然我所面对的对境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在家人,但是我们讲到这段内容时,确实也需要讲一些出家的功德。上师仁波切在这一堂课讲了很多出家的功德,虽然在座道友听了这堂课之后不一定每个人都能出家,但是如果如是发愿的话,确实希求想走出家这条路,虽然暂时缘分不具足不要紧,我们现在好好念佛,那么从这一世往后就会变成最后有者的在家人,以后就没有机会当在家人了。如果自己愿意的话,借着阿弥陀佛的威德力,那么以后生生世世都可以成为清净的出家人,以这种身份来度过自己的修行,乃至菩提果之间,就会有这个功德。
在这一段中,我们还是要宣讲一些出家的功德。首先上师讲到藕益大师的公案:藕益大师曾经有一位同参,常在茅棚中独居,一心一意念佛。因为节约时间,这里不多做宣讲。从这个公案我们会发现:我们作为凡夫人,天天念“南无阿弥陀佛”,虽然看不到自己胸中、口中、毫间、身上放光,甚至有时觉得是口念心不念,实际上是因为人类自身的障碍,五根根本看不到念佛号的加持力。但是像鬼类和非人都完全能看到念一句佛号无比的力量,所以这个人因为他的朋友给他示现了这样的因缘,所以对于阿弥陀佛法门生起了极大的信心,即生当中也以此因缘成为非常好的修行人,这一点我们也是不能否认的。
出家的殊胜功德确实不可思议。大家都比较熟悉清朝的顺治皇帝,他做的一首很有名的道歌里有一段说: “黄金白玉非为贵,惟有袈裟披肩难。”我们前面讲顶礼的时候也说,只要对殊胜的所依对境做一次恭敬顶礼,就能够获得五体投地的身体所压到的面积往下乃至金刚大地这么多微尘的转轮王果位。
我们前一堂课也学过我乳转轮王的公案:我乳转轮王仅仅因为以清净的信心和欢喜心向德胜如来撒了几颗豌豆,自己作了很长时间的国王身份。其实当世间的国王、转轮王、尊主并不是特别稀有难得的事情,我们可能会因为前世一个小小的因缘在这世成熟的时候,就有这个缘分。但是出家就不那么容易了,即便往昔培积再多福德,能披上这身袈裟也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还不说出家、在家,单单从获得暇满人身(在家人也拥有暇满人身)这个条件来讲,必须要前世做广大布施,受持清净戒律并且发清净的愿。更何况得到出家的机会要求还要更高,更要好好发清净愿。但是我们现在依靠阿弥陀佛的净土法门,就能够实现自己的愿望,这一点是非常殊胜的。
出家的功德不可思议,佛经中说:“一日一夜出家故,二十劫不堕三恶”。这个功德确实如此。大家可能觉得出家人也有很多性格不好、人品很差之人,为什么就说出家一日一夜都有如是的功德,而不说在家人如何如何?出家和在家最大的区别就在戒体上,出家人拥有出家人的戒体,而在家人这一点是没办法的。我们以前也说过,在闻思修三慧的修学方面,其实出家和在家起点没有什么不同,但在戒体上,在家人确实无论如何得不到出家人戒律所依的功德。换句话来讲,如果戒体越清净,守得越好,那么做任何事情,都会有功德增上的相。比如以居士五戒身份和以出家具缘戒的所依身来做这件善事,二者最后所产生的功德有大小之别,这是实话。确实出家的功德不可思议,只是单单有出家的因缘,都有能断除堕落三恶趣的力量。 
上师讲义里说,转到欲界天不是很容易,但是如果一日一夜出家,就能感得连续七次从四天王天一直到他化自在天之间的依次受生。就是这一世转成四天王天,下一世转成帝释天(即三十三天),再下一世又转生到第三层(夜摩天),然后是第四层兜率天、第五层化自在天、第六层他化自在天,每一世都会再往上转,整个六欲天全部转尽,并且连续七次重复受生。这就是一日一夜出家的果报,所以出家想得到人天福报是很容易的。但是我们出家的目的恰恰不是为了得到人天福报,所以并不往这个方面去回向发愿,直接得到的是超凡入圣的超出整个三界之解脱的功德。否则,如果不求解脱,也不会出家的。
关于难陀的公案,大家也比较熟悉:难陀被佛陀强迫剃度出家后,最开始因为看到天上的天女特别漂亮而生起贪心,为了得到天女的受用,所以回到人间精进地守持净戒,结果佛陀就让僧众把他默摈了。这是僧团里的一种惩罚方式,就是不许僧团里的出家人跟他说话,或者跟他一起行坐、进食,就是都不能理他,他就很难受。后来佛陀又带他到地狱中看过之后,他终于对整个轮回生起厌离心,开始以希求解脱的心态守持净戒,最后成为佛陀十大弟子中护根门第一。
我们在讲这些问题时,应该知道:虽然出家一日一夜都可以得到非常圆满的人天福报之果,但是出家恰恰并不求人天福报,而是为了希求解脱,这个目的一定要明确。当然我们在座的道友不一定完全有这个机会。
曾经上师也讲过一个公案:一位国王有一个非常喜欢的妃子,他是有观察力的人,有一次在妃子为国王跳舞时,他通过观察发现王妃再有七天的寿命就要死去,心里特别恋恋不舍,但是他懂得善恶的道理,所以在七天中,前六天他把王妃留在身边一起开心地度过,到了第七天就送王妃到寺院中出家,做了一日一夜的出家人,第七天过后王妃便去世了,国王的观察还是很准确的。王妃缘于一日一夜出家的功德,直接转成天人。天人都有神通,能观察到自己前世转天人的因缘。王妃知道是因为自己一日一夜出家的功德,便告知她前世的国王:出家功德不可思议。以前有一些这方面的公案,都比较长,这一小段已经能够说明出家功德不可思议的道理。
上师说到优钵罗华比丘尼获得六通,经常到贵族家中去对贵夫人们赞叹出家功德。这些贵夫人们最开始都不接受,因为生活非常优越,过得如同天人一般,而且种姓高贵,长相也庄严。比丘尼再再劝请她们出家,这些贵夫人们说:“我们现在处在这么好的环境里,又青春年少,又漂亮美貌,出家后的清规戒律很难守,出家可能也会破戒。”她就说:“哪怕是破戒,也要出家。”随后讲了她前世的因缘:她曾经在做戏女时穿着戏服演比丘尼,因为曾经扮演过出家人的缘故,种下种子,后来在迦叶佛出世时出家为尼。但是出家后又因为骄慢心破了净戒,后来以破戒的罪业堕落地狱感受了种种痛苦,但还是因为这个因缘从地狱解脱出来,以后值遇本师释迦牟尼佛,依旧出家,最后证得阿罗汉果,成为阿罗汉尼。主要是前世种下了出家的因缘,最后才成熟解脱的因缘。
当然不是劝导大家随便出家,想破戒就破戒,想还俗就还俗,必定要感召三恶趣的果。如果出家后不还俗,一生中精进守护好出家人的本分,守护好清净的戒律,那不是更好吗?不一定非要经过这样破戒后堕落,堕落后再成就的过程。这段公案的意思主要侧重说明,出家之后哪怕破戒,实际上也拥有很大的功德。
下面这一段中,喇拉曲智仁波切告诫我们:既然要出家,就好好做个出家人,千万不要破戒,否则无有实义。老人家从正面着重地强调。
【所以说,如果听闻阿弥陀佛名号后受持,则生生世世会获得受持戒律如意宝的殊胜出家身。
一方面,一定要守持清净的戒律。另一方面,出家的身份如同如意宝一样,依靠出家人的所依身可以得到一切所欲。如意宝的作用就是能够满足众生一切所欲,出家人的所依身可以为我们圆满资粮,圆满功德,最终能够实现我们成就的愿望。
【当然如果成为破戒者也就无有实义。
这是尊者从正面的角度告诫:如果要出家就好好出,千万不要随随便便出家又不好好守持清净戒律。如果破戒的话,没有任何意义,因为破戒还俗还是有堕落的罪业所染。
【因此,要获得持梵净行、不染细微过患、内外清净犹如莲花般的具净戒身体。为此,顶礼善逝怙主阿弥陀佛您。】
颂词中告诫我们生生世世具足清净戒律。持梵净行是对出家人最基本的要求。不染细微的过患,包括根本戒和支分戒,乃至于支分的这些细微过患都不沾染。内外都清净,外相上出家人的形象是最清净的,内心也因为守护清净戒律而清净无染,所以叫“内外清净如同莲花”,这样具净戒的身体。为此,我这样来顶礼善侍怙主阿弥陀佛。这一段是颂词的解释。
【我们也要这样来发愿:愿我生生世世中获得具足戒律的出家身份。】
前提是获得具足戒律的出家身份。有些人生生世世都出家,但是由于恶业的等流习气,生生世世出家戒都守得不圆满,如果每一世出家都出现破戒,也是比较麻烦的,这也属于恶性循环。所以我们发愿一定要到位,愿我生生世世都能够得到具足清净戒律的出家身份。尤其是出家人,要用这样的心态专心致志地祈祷阿弥陀佛非常重要,自然能够遣除自己一些破戒的因缘。
从佛教修法的方便法来讲,要想使自己的戒律清净,平时出家人要经常念一些清净戒律咒。上师还讲到大自在祈祷文九本尊中有作明佛母,如果对她做祈祷或念诵礼赞文,就能够清净自己戒律,她有一些不共的缘起,作为出家人会把这些作为经常的修法来护持自己的清净戒律,遣除障碍。汉地的传统是念楞严咒,对于遣除这方面的违缘有不可思议的力量,所以在汉地的早课中必定要念诵楞严咒,这是一个非常好而且功德不可思议的传统,特别殊胜。所以我们要如是去发愿。
【如果仅以听闻阿弥陀佛名号便可以获得如此善妙的身体,那么欲求出家后护持清净别解脱戒的僧人们专心致志地祈祷阿弥陀佛,这一点相当重要。
这也是告诫大多数出家弟子:如果已经出家,就不能随便破戒,毁坏自己的戒律。一定要好好守持,专心致志地祈祷阿弥陀佛名号,就能使你的戒律获得清净,这一点非常重要。
【所有菩萨在没有获得圣果之前,也是害怕在家的过患而唯一发愿出家。
很多修行人在还没有得到超凡入圣的果位之前,都是发愿生生世世以出家人的身份来修行。当然如果修到圣果,比如一地菩萨的阶位以后就无所谓了,因为那时彻底身心自在,没有任何顾虑,可以以出家的身份来度化众生,弘扬佛法,也可以以在家人的身份来度众生。汉族弟子平时习惯念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观音菩萨显现婆罗门等各种各样的身份,很多都是在家人的形象,这就无所谓了。
但是在我们修行还没有到达超凡入圣的境地之前,出家人的身份是修行最好的所依身,因为违缘比较少,不会有很多琐事,不会因为在家环境使修行夭折,或者暇满时间特别鲜少。出家人一辈子唯一的一件事就是修行,这是他的本分,从外在因缘上讲,这是最大的顺缘。所以很多修行人在自己没有获得圣果之前,也是因为害怕在家的种种过患而身不由己,所以再再发愿说:愿我生生世世都以出家人大丈夫的身份守持清净戒律,出家修行,都是这样来发愿的。
【如《普贤行愿品》中说:“我随一切如来学,修习普贤圆满行……常得出家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
在《普贤行愿品》当也有这样的愿力,就是愿我生生世世恒常都能够得以出家修持净戒,“无垢无破无有穿漏”。在一些经教中,“无垢”是指没有因无知而见闻随喜的罪业,比如他不知道杀生是一种罪业,因为无知见到别人杀生反而去随喜这样的罪业,侧重从这个角度来解释;“无破”是指没有做用功加行的罪业;“无穿漏”是指没有犯过根本罪。当然这不绝对,不同的经论对《普贤行愿品》中“无垢无破无穿漏”也有不同层面的解释,这里我们只是稍许宣讲其中一种说法,大家可以多方面去参考。
【《入行论》中云:“我未登地前,愿蒙文殊恩,常忆己宿命,出家恒为僧。”】
这一句发愿文是我们很多出家人非常喜欢的,念到这个偈颂时就会双手合十,再再地祈祷:愿我在没有得到登地(一地的果位)之前,能够承蒙文殊菩萨的恩德加持。登地指的是一地的果位,一地是大乘超凡入圣的初果。
《入行论》作者寂天菩萨的本尊是文殊菩萨,所以寂天菩萨以作者的身份再再地祈祷自己生生世世的本尊:愿能够承蒙文殊菩萨的恩德,让我能生生世世恒常回忆起自己的宿命,并且生生世世以出家为僧的身份修行,直到达到圣果。获得圣果后,就无所谓在家、出家都可以了。我们也要这样随顺去发愿,现在没有达到一地果位时,我们借用阿弥陀佛名号的力量发愿:愿自己生生世世能够出家恒为僧,以一种出家清净的身份来修行。
如果在座的道友说:我其实从来没有想过出家,那能不能发愿生生世世以在家人的身份,并且同时具有修行的顺缘,用这种方式修行可以吗?当然也可以,愿望和意乐是根据自己的喜好。从总体角度来讲,出家修行的顺缘比较多,而在家人毕竟有时经常身不由己。有一些福报比较好的在家人可能从来没有感觉在家身不由己,顺缘比较好,甚至觉得比出家还要方便,那么发愿在家也可以,这个没有问题。
这里讲到“常忆己宿命”,如果我们能回忆起自己的前世,就能想起自己前世为了修行费尽了多少心思,花了多少精力。回忆起前世最起码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你一定会相信前世的因果和轮回是存在的,不用理论的推证或者善知识的说教,自己就会相信前后世的轮回肯定存在,只要能回忆起前世,自然会对佛法的三世因果生起诚信,这是很好的修行基础,所以要如是去发愿。
【如果现在祈祷阿弥陀佛,将来也不会生于出家障碍最大难以抛下财富王族一类的过于富贵种族,也不会转生到无有顺缘资具乞丐之类过于贫穷的家中,转生到这两种家族中都是出家的违缘。
所以我们这里讲来讲去,你会发现颂词里所谓 “不转女身转贵族”的“贵族”并不是指王公贵族。这里是把转为王公贵族容易成为出家障碍的角度来说,让我们不要随意这样去发愿。如果我们现在祈祷阿弥陀佛,就不会转生成那种王公贵族,因为王公贵族的身份、财富很难以舍弃,即使他愿意舍,家人也不同意,会出现这种情况,反而就变成出家的障碍。
此外,过于富贵的家不能转,过于贫穷的家也同样不能转,转生到这两种家庭中都是出家的违缘。《贤愚经》中有一个公案:在印度,佛法住世期间,当地有一个大臣,财富、名闻利养全部具有,但是年过半百一直没有子嗣。按照印度的传统,如果自己没有儿子来继承大臣的地位和财富,那么在他死后家里的所有财产就必须充公,他就很苦恼。于是便去天神庙祈祷,有一次他也是着急了,就对着天尊神像发了一个破釜沉舟一般严厉的誓:如果你能够帮我,让我生一个儿子的话,我就用黄金的金粉涂抹你的身像,让世人再再供养你;如果你不赐于我一个儿子的话,我就把大便涂在你的身上,并且要摧毁你的神像,他发了这样一个毒誓。
在世间,这是一个木雕或者石雕的天尊像,但是它是天上帝释天的形象,帝释天对他的愿力很清楚,知道他发了这种誓之后,有点发愁,说:“这个大臣有权势,如果我不满足他的愿望,他真的把大便涂在我的身上,也是比较麻烦的。”正好在他的天宫中有一个已经出现死相,马上要重新投胎转人的天子,他就问那个天子说:“你马上要重新去投胎了,愿不愿意投胎到这个大臣家去做他的儿子?”结果天子说:“我不愿意!现在佛陀已经出世,正在转法轮。我要投生到中等家庭,这样好出家,我要到佛门中去修行、学道。”于是帝释天就求天子说:“你还是答应我吧!如果你转到那个大臣家当孩子,因为是王公贵族,出家肯定有一些障碍,但是我会帮助你出家的。”结果天子就答应了,真的投生到大臣家。
投生到大臣家真的出不了家。他长大以后心里产生出家随佛修道的想法,但是他的父亲死活都不同意,他就很痛苦,就想死,说:我不要这个身体了,我要死,然后重新再投胎一次。他就去跳河、跳崖,想了很多办法都没死成。最后想了一个馊主意:跑到王宫中王妃休息玩耍的森林的花园中,趁着国王的王妃嬉戏游乐的时候把王妃的衣服偷跑,国王以为这个人窥探他的王妃沐浴,心里不高兴,其实他的目的就是想让国王把他处死。后来国王派士兵把他抓住后对他放了三次箭,结果箭到他的跟前就拐弯,射不中。 国王也很吃惊地说:“你到底是人还是鬼?”他就跟国王说:“我是你大臣的儿子,但是我想跟随佛陀,出家学佛,但是我的父亲不同意,我就想再投一次胎。”其他的细节就不多说了。最后在国王的认同下,他最后还是出家了,然后修行成道,成就了阿罗汉果位。
说到这些因缘,主要是想说明:从身份上来看,如果转为过于富贵的王公贵族,出家是比较难的,确实有障碍,所以我们要想生生世世得到出家的身份,就发愿转生到中等家庭是最好的。你们也会发现有很多出家人,都是以“吃穿也不愁、富贵也没有”的普通老百姓身份出家学道。有时并非没有王公贵族的福德力,而是跟前世的愿力有一定关系,所以不会转生到王公贵族家里,害怕成为出家的违缘。
后面这个公案很贴切,也是讲不转富贵家,也不转过于贫穷家。
从前,一位不行正法的国王生了一个信仰佛教、行持正法的太子,因为父王不信佛法,所以他就有点受到限制。太子目睹父王以非法治国后暗想:父王死后,王位肯定是传给我,我也像父亲一样,难免用非法来执掌国政,必将堕入地狱。于是向父王请求出家,却未获许可。一次,太子看到一位拄着拐杖、拿着破碗沿街乞讨的穷人,就问他:“喂,我因为生于国王这样富足的家族中不得出家。而你一个人自由自在,为什么不出家呢?”乞丐说:“我没有钵盂等资具。”乞丐是因为穷而出不了家,而太子是因为太富贵而出不了家,所以太富贵和太穷都是出家的违缘,不可取。
太子为乞丐提供了出家所需的一切资具,让他到一位仙人面前出家,并说:“你若获得了少许的殊胜功德,也要讲给我听。”乞丐应允后义无反顾地离去,乞丐也是有善根的,只要有了资具,他也不留恋世间的生活,义无反顾地去出家修行了。后来通过修行而获得缘觉、阿罗汉果位,成了一位独觉,犹如天鹅王般从空中飞到太子面前显示神变,也算是回来报答太子的恩德。如果没有太子对他的资助,那么他也出不了家,修不了行。所以换句话来讲,有时作为在家人供养出家人资具,使出家人拥有这些资具能够维持自己的修行,他所增长的任何功德都会有你的一份,你的福报就会增长一分,有这样的力量。
因为乞丐已经成为圣者,所以太子知晓后恭恭敬敬地顶礼他的脚并说:“你获得了如此功德啊!”心里很羡慕。罗汉回答:“是的,我已经获得了。”太子心想:此人从前没有出家是因为沦为乞丐,我未能出家则是由于生为富贵的太子,我应当以令此人出家并提供资具、恭敬承事的善根回向发愿。于是太子发愿说:“不生过富家,不转贫穷家,唯生中等家,恒常得出家。”太子给乞丐供养修行资具,为他创造条件出了家,并且这个人最后成就了圣果,成就圣果后,这位太子没有任何骄慢心,对独觉阿罗汉恭敬顶礼、承事,将所有这些善根回向发愿:“不生过富家,不转贫穷家,唯生中等家,恒常得出家。”当时那位太子即是舍利子尊者,后来他回向发愿的善根成熟,也具有了出家的缘分,并且在本师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下得到了圣者阿罗汉的果位。
自从上师给我们教授这个教证以后,凡是上师的弟子可能平时经常会发这个愿:不生富贵家,不生贫穷家,生于中等家,世世得出家。自己经常心里作意,用这个愿词来发愿,生生世世都能够出家修持净戒。 
汉族人不太接受出家,如果家里父母出家可能还稍微好一点,否则子女出家的话,父母就感觉像孩子死了一样悲痛欲绝,想尽一切办法阻挠,希望他能够还俗,这可能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在藏地,家里有孩子出家,父母会觉得孩子像考上大学一样光宗耀祖,他们很自豪。其实阻碍出家人出家或者强制他还俗,罪过还是很大的。如果自己的孩子确实有这样的意乐和志向,毕竟已经是成人,可以自己做主,有自己的选择,以及对于未来方向的决定权。
今天这样讲比较方便,如果是面对一大部分不学佛的在家人,我也不敢直接说,可能还会换一种方式讲得委婉、中道一点。汉族人的习惯和思维模式毕竟不同,我们也不能强求。对在座的道友,就没有太多的顾虑,因为你们本身学佛,比较容易接受这样的事情。如果自己的子女真的想出家,最好给他提供出家的顺缘和资具,这样自身也有巨大功德,要是如是把这种功德发清净愿的话,自己未来生生世世都可以有出家的机会,并且因为曾经给出家人提供顺缘,不造障碍,自己来世出家也没有任何的阻碍,或者障碍会很小,这也是一种缘起的法则。
【此外,包括在家男女在内能够如愿以偿的因就是依靠祈祷阿弥陀佛、行持断除杀生等一分善业而发愿生生世世得以出家。
这里讲到三点:
第一个是如果你想得到的果是能够如愿以偿地做个出家人,依靠阿弥陀佛是第一个因缘;
第二个是要行持善法,哪怕是断除杀生第一分善业,就是我们守居士五戒时首选的第一分戒。假如居士五条戒只能守一条,那么首选是不杀生,就是要断除损害生命这样的一分善业,哪怕是守五戒中的一分戒也可以,作为功德的一种助缘所依;
第三个是发愿生生世世能够出家修持净戒。
这三个条件具足的话,来世乃至后世的后世、生生世世都可以成为清净的出家人。
一个是祈祷外力,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威德力,对他再再做祈祷,那么依靠他的加持力可以实现;另一个是自己要有点福报,这就要行持善业,行持断除杀生等一分的善业,如果只有愿,一点福报都没有,也是很难的。就像我们前面学过的公案:单坚护法神实际上也是财神,那个人把财神的本尊悉地都已经修成,但是因为往昔没有布施的福报,所以本尊给他赐予的悉地也只能是一块油脂而已。所以自己培积福报很重要,福报大,所发的愿就容易成就;福报不够,发的愿也只能成为空愿,只是愿望而已,不能成熟。第三个就是发愿生生世世出家,具有这几种因缘,那么以后出家的愿望就可以实现了,
【当见到一位僧人时,不应当像狗看到青草一样(无动于衷),而要发愿:愿我生生世世也获得这样的身相。】
一方面,身相主要是出家人,外相上穿着法衣、披著袈裟、剔除须发是一种清净比丘的形象。你想,贤劫千佛都是以这样的清净比丘相来示现成道的,所以出家人的身相本身就是一种福田。我们有些人看到出家人为什么会无动于衷?就是因为他不相信出家人的相续中具有能够产生信心的功德。为什么看到上师就马上能够生起信心?是因为他知道上师相续中具有极大的修行人的圆满功德。
对于普通的出家人,虽然是出家身份,但相续中还是凡夫人的心态,烦恼没有断掉,所以有些在家居士很难生信心,看到也无动于衷,觉得无所谓。其实这在道理上来说有所缺失,虽然凡夫出家人相续中确实和在家人一样有烦恼习气,甚至也有不如法的地方,但是因为身穿法衣、袈裟的这种身相代表的是三世诸佛示现成道的形象,代表的是一种涅槃之相,所以我们对于出家人应该恭敬。 
以前或许跟你们提到过,在《贤愚经》坚誓狮子品中,佛陀曾经在因地时转为狮子,猎人披着出家人的袈裟,想以此靠近,拿箭射死它。它虽然知道对境是猎人,只是披了袈裟而已,但还是源于对方披着法衣的缘故而就没有去追,也没有去咬,带着对僧衣、法衣的恭敬之心而直接示现圆寂。
这个公案没办法细讲,就大概讲一下思路:我们修行人相续中没有修掉的烦恼习气并不是我们所恭敬之处。但是不管怎样,只要是出家的形象,哪怕是戏子演的,这个身相也是一种福田,也是我们作为在家护法居士应该恭敬,不能像狗看到青草一样丝毫无动于衷。
只有看到上师的时候,所有的表情、动作才好像活起来,而看到其他出家人不但不谦卑恭敬,甚至更加不客气,这样会沾染罪业。我们不敢说出家人相续中的功德比凡夫人大,但是这个身份确实是在家人的福田,无论如何都应该恭敬,并且自己要发愿生生世世能够获得这样的身相,获得出家人的身份。
【往昔,印度的国王、施主们到了白发苍苍的时候便会说:“现在已出现死相了。”于是舍俗出家。世尊曾说:“老时具戒得安乐。”】
印度真的有这个习惯,现在藏地也是如此。藏地的老百姓年轻时,为了养家糊口,该什么干什么,很努力地维持生计,到老的时候一定会把所有事情交代给子女,这个习惯特别好。甚至子女会习惯性地把家里的事情承担下来,照顾父母吃喝,让自己的老父亲、老母亲别的都不用做,唯一就是天天摇着转经轮,拿着念珠念佛,这是他们的习俗。所以在藏族人的习惯里,老年人手里不拿念珠、转经轮,会被别人耻笑:你年纪都老了,为什么还不念佛呀?
我们汉族人的习惯是越老就越忙,比较可怜。老了以后就开始在家里打扫卫生、抚养孙子、买菜做饭,反而比年轻时还要辛苦、忙碌。其实这就是观念的问题。而且即便有些人的子女说:“我们请保姆做,你就不要做了,享享清福。”老人自己还不愿意,这其实是比较颠倒的想法。在子女还没成人之前,你当然有抚养、教育的义务和责任。但是他成人之后,应该自己负责,自己的孩子应该自己负责照顾,此时不应再为儿女操心,这是合理的。老人到白发苍苍时,间接是指已经出现死相,人老了马上就要圆寂了,就像落山的夕阳一样,离死亡不远了,那时再不要去管琐事。即便现在没有办法舍俗出家,也应该好好念佛才对。
【世尊曾说:“老时具戒得安乐。”】
假如一个人到了老年真的能够舍俗出家,守持清净戒律,那么临命终时也可以依靠出家以及护持戒律的因缘而得到安乐,暂时往生人天善趣,究竟往生极乐世界。汉族人老时具戒,受持出家戒可能不是很容易,但是老了以后一定要有空余时间,守居士五戒,偶尔也守一守八关斋戒,守持清净戒律,好好精进念佛,同样也是可以得到安乐的。
今天这堂课就辅导在这里。 

所南得义檀加热巴涅,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生生世世不离师,恒时享用圣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唯愿速得金刚持!


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