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求学足迹 >> 降妖除魔的密部宝典——《楞严经》(15) Back

降妖除魔的密部宝典——《楞严经》(15)

求学的足迹 求学足迹 2019-11-02



辅导15



降妖除魔

     の 

密部宝典



前言

了知众生的颠倒状况后,佛陀进一步引导我们观察:

心没有真实的本体,心的本性是什么?




推妄识无体

01

阿难述怖求示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佛宠弟,心爱佛故,令我出家。我心何独供养如来,乃至遍历恒沙国土,承事诸佛,及善知识,发大勇猛,行诸一切难行法事,皆用此心。



阿难对佛陀说:世尊,我是您特别宠爱的弟弟,我内心也对佛陀充满了爱,因此出家。此处的爱,不是世间的染污爱,是信心的表达。凡夫有染心,没达到纯净的状态,所以用“宠弟”。由于阿难敬爱佛陀,眼见佛陀相好庄严,心生欢喜才出家。


阿难说,我不是唯一供养、承侍、顶礼您的。乃至遍于恒沙国土的善知识我都会供养承侍,没有分别心。并且行一切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不管我行持六度万行、恭敬如来,都是用这颗心。


如果这不是我的真心,那真心到底是什么?



纵令谤法,永退善根,亦因此心。



不仅阿难依靠的是这颗心,很多谤佛法僧、谤因果的人,及永断善根的众生也是依靠这颗心。



若此发明,不是心者,我乃无心,同诸土木。离此觉知,更无所有。



生起善念也是这颗心,生起恶念也是这颗心。如果佛陀说这不是我的心,那我不就变成无情之人、无情法,成了龟毛兔角了吗?如果没有心,那到底谁发菩提心,谁发善心行善法,谁堕落,谁成为一阐提众生?


离此觉知,更无所有

【离此觉知,更无所有】

如果离开了能觉受感知的心,我不就变成无情法了?没有了能知所知、能缘所缘,这是很恐怖的事。



云何如来说此非心?我实惊怖。兼此大众,无不疑惑。惟垂大悲,开示未悟。



佛陀为什么说这不是心呢?我实在非常害怕。如果佛陀说没有心,那不成断空了,在座的大众也都会疑惑不解,请大慈大悲的佛陀垂念我们,一定为我们开示,遣除众生的无明愚痴。


当年两名小乘比丘依止阿底峡尊者听法时,尊者刚开始讲述共同乘的防非止恶等法时,他们非常欢喜;讲到大中观法要时,说无有佛、无有心、无有众生,他们听了非常恐怖——佛没有了,我没有了,我的心没有了,一切都没有了。于是惊恐地捂着耳朵跑了。


达摩祖师著的《无心论》中有十几个问题,探讨如果没有心,我们怎么能了知万法实相。并以比喻进行回答:天鼓虽无心但可自鸣,依靠众生福报,发出无常苦空无我的四谛法音,传授如来教法;摩尼宝珠虽无心,却可满众生所愿。《入行论》中也说,如摩尼宝、如意树虽无心但可满众生愿。


阿难因世俗之心沉于颠倒,无法明白无心之理。《大般涅槃经》云:“方等亦如是,智者为甘露,愚不知佛性,服之则成毒。”于大乘空性法门,智者如果能接受,就像甘露滋润苗芽般,很容易消化而成为养分;而愚者则接受不了,如服毒般,其结果不堪设想。学习中观时,如果没有以缘起性空的道理结合,就如龙树菩萨说:“不能正观空,钝根则自害,如不善咒术,不善捉毒蛇。”会出现颠倒情况。


《楞严义贯》简释“阿难述怖求示”:

阿难在此又是以诉诸感情为武器开始。又其论辩之举证,为从初发心,乃至成佛,都引证了:若非有心,即不能为善,乃至造极重之恶,亦须有此心……意思是阿难以感情为基础,问佛陀:如果我没有心,怎么对佛陀生欢喜?怎么感受到与会大众生起善心?世间众生怎么有解脱心、阐提心?


02


如来安慰显发


1、标垂教深意



尔时世尊,开示阿难,及诸大众,欲令心入无生法忍。



此时,佛陀开始给阿难及大众开示。佛陀开示的主要目的是向阿难和众生说法,希望大家都证得“无生法忍”。


这个内容太甚深了,一定要获得无生法忍才能体会其真相。世间说忍字心上一把刀,为人不忍祸自招;出世间的法忍,是让我们忍可甚深空性,忍可法界实相。


交光大师在《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中说:《楞严经》能让众生得到坚固心,若能了达无生无灭的境界,众生就切实得到真正坚固的如来藏心。所以开示如来藏心,要趋入法忍,要有大乘信解心,要有空杯精神——要把自己的杯子倒空,这时才能接受甚深法义。


佛陀要开示与会大众,讲述十法界法义时,要让我们的心趋入安住于无生法忍中。如果入世间生灭之相,是不能体会法界真谛的。《大宝积经》云:“无生法忍者,一切诸法无生无灭忍故。”


如果自己能堪能、受持、解了最好,实在不能解了,但能忍耐、忍受万法无生无灭也可以。如同听闻密宗甚深教言时,不能解了时要想这是自己根器智慧不够,但法是没有问题的。要有这样的忍辱。


《大智度论》亦云:“无生法忍者,于无生灭诸法实相中,信受通达无碍不退,是名无生忍。”宣化上人解释说:“证得此忍,便能于十法界、四圣六凡——四圣法界是三界之外,六凡法界是三界之内,不见有少法生,亦不见有少法灭。于一切法,本体都是如如不动,便没有生灭。”这需要具大福报、大智慧者才能通达。


如何入无生法忍呢?佛陀说,要示常说妙心。


2、示常说妙心



于师子座摩阿难顶,而告之言:如来常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



于师子座

【于师子座】

佛陀说四无畏之正法无有畏惧,所以要表示坐于狮子座上。狮子以狮吼声表示立于不败之地,没有任何恐惧。邪魔外道听到狮吼声,如群兽恐怖惊惧不敢动弹。



摩阿难顶

【摩阿难顶】

佛陀为何摩阿难顶呢?


摩顶并不是活佛独创的。在经典中如来摩顶表示三意:一是授记,如十地菩萨得授王权灌顶;二是安慰,如阿难受大惊怖后,佛陀安慰他不要害怕,就像小孩子睡不着时摸摸头;三是重要的加持,如上师为弟子摩顶或者以经书加持。


此处是后二者——安慰和加持。阿难觉得自己成了没有心的人了,非常恐怖。本经属密部教典,所以有加持、以心印心,让其获得安慰的含义表达。



而告之言


【而告之言】

开始为阿难宣讲无上甚深法和无生内容。



诸法所生,唯心所现。

【诸法所生,唯心所现。】

万法都是依心而现。一旦一个人心清净,则所见国土就清净;一旦心隐没,则面前的一切景象都会隐没。众生获得不生不灭的境界就是得到坚固心,就是佛要转的最甚深的空性实相之法。


一切因果,世界微尘,

因心成体。

【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

一切因缘果报,大到须弥日月,小到尘埃,皆是唯心所现。这就是众生的习气妄现。明白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道理后,就明白无有独立堪能的境界。


3、况真心有体


阿难,若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叶缕结,诘其根元,咸有体性。



此处进一步分析,既然心外无境,那有没有实有的心呢?首先抉择:一切外境是心的显现。


当人道众生的福报功德成熟时,心前就会呈现人间种种景象;当地狱苦果成熟时就显现地狱景象。所以,天堂地狱并不在外,而在自己的心上,此即万法唯心的道理。但唯识宗抉择到万法唯心后,会执著一个实有的依他起识。


此处,佛陀更想让我们明白,证悟的心也是无实体、自性光明的道理。这就是大圆满的直指。如法王如意宝曾说,如果我们抉择到唯心,再抉择大圆满是非常容易的事。


如何抉择心也了不可得呢?


佛陀说:阿难,一切世界的所有,小至一草一叶、一丝一麻乃至一个微尘,如果追溯其根源就会发现每个法都有自己的体性。意思是追其根源,粗法由细法组成,细法再分解由无分微尘和无分刹那组成,即一切对境法都是由无分微尘,一切心识都是无分刹那组成。



“纵令虚空,亦有名貌。何况清净,妙净明心,性一切心,而自无体。



纵令虚空,亦有名貌。


【纵令虚空,亦有名貌。】

纵使是什么也没有的虚空,也有其自己的名称相貌。无质碍的状态,就是虚空的相貌;“虚空”,就名称。



   何况清净,妙净明心,

性一切心,而自无体

【何况清净,妙净明心,性一切心,而自无体。】

何况众生相续中本自具足而无有垢染、微妙稀有、清净光明的心——能为一切法所依并周遍一切的心,怎会没有本体呢?应当是有的。


明心,是具有自性光明的心。性一切心,即体性平等,为一切法所遍,不为一切法所染,自性是常乐我净波罗蜜多的本体。


交光大师解释说,这一段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佛陀先是安慰阿难,说心并非没有本体,只是它的本体存在方式有点特别而已。接下来是进一步开示,也是直指。


4、显妄识无体



“若汝执吝,分别觉观,所了知性,必为心者。此心即应离诸一切色香味触诸尘事业,别有全性。



佛陀对阿难说:如果你到现在还固执地认为,这个能分别、能执著、能推断、能明觉的‘知性’就是心,那你要对以下问题有所了知。当这颗分别心远离了色、香、味、触四尘,是否有一个独立的体性存在?


执,是固执妄识为心。吝,是吝心,不能放舍。分别觉观,缘粗虑为觉,内守幽闲为观。就是缘对境起分别的意思。



所了知性

【所了知性】

生起妄识的分别,也属于妄识的本体。


必为心者

【必为心者】

这就是阿难的一种执著,他认为能推断这种明觉就是心就是真心。


此心即应离诸一切色香味触诸尘事业,别有全性

【此心即应离诸一切色香味触诸尘事业,别有全性。】


如果此心是真心,应该远离色声香味诸尘的对境。六尘或四尘是有为法的自性,而心的本体是远离有为法的本体。阿难以为心有的独立自主的本体,这都是妄计分别,同时也代表了世间众生的分别。


此处有几个词要着重辨别:


诸尘事业

【诸尘事业】

缘尘境产生分别、执著和执取之心。所以要破幽闲之境,即内守悠闲——宣化上人解释,外道以为自己达到了无我的最高境界,但只是内守五识的见闻觉知,以为自己不被外境所扰,所以有独头意识——第六分别识,它还是有执著,只是不易察觉而已。他们其实落在了执著空也是顽空——执著堪忍实有的空。


所以,内守幽闲,去执著诸法是不对的,还是分别妄心的执著。



色尘味触

【色尘味触】

此处用四尘而不是六尘(多了声和法),为了较鲜明地表达。事业,指营业之初曰事,事办之后曰业,即六尘事业。在我们执取时认为有一个对境的本体,叫事业。



别有全性

【别有全性】

认为有一个全然的自性,这还是阿难的观点。




 “如汝今者,承听我法,此则因声而有分别。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



佛陀问阿难:你正在听我讲法,先是声尘起作用,进而心生种种分别;当你眼见如来身相时,是色尘起作用而心生分别;当如来散发妙香,是香尘起作用而心生分别。但如果五根前的见闻觉知全部消失,分别心就会内守于幽闲寂静的状态,但这并非真心,只是镜中影像般的细微法尘而已。


分别心就是内闭幽闲、暗流涌动。说白了,是色声香味触诸事业之外,内在有一种独头分别——第六意识。五根识即便封闭隐没,第六意识还是会起现分别,如同我们梦中单起第六意识而做梦。


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

【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


独头意识有散乱的念头、颠倒的念头、梦境的念头、入定的念头,这些都是第六意识的功能。纵然见闻觉知都灭掉,只剩第六意识,它还是会对法尘起分别想。



“我非敕汝执为非心。但汝于心,微细揣摩。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若分别性,离尘无体,斯则前尘分别影事。



我非敕汝执为非心。但汝于心,微细揣摩

【我非敕汝执为非心。但汝于心,微细揣摩。】


佛陀说,我不是强行责骂你,在执著“心”还是“非心”,但你要细心揣摩分析一下自己的心到底是什么?



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

若分别性,离尘无体,斯则前尘分别影事

【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若分别性,离尘无体,斯则前尘分别影事。】

此处有两种假设。


第一种:如果你的心远离了前尘——没有缘外境的色声香味触,内在独头意识只是缘法尘分别,但这是你的真心吗?


第二种:分别心的自性已经离开了前五尘了,没有了前五尘分别心的本体。变成了无有五尘的本性,只是前尘留下的影像,没有前尘的因缘,它并非真心,只是如影像般的法尘。而你现在就开始执取了。


就像有的人说:我没打座时还没想什么。一打座就想:下一顿做什么饭……什么都冒出来了。



尘非常住,若变灭时,此心则同龟毛兔角,则汝法身,同于断灭。其谁修证无生法忍?”



尘非常住,若变灭时,此心则同龟毛兔角

【尘非常住,若变灭时,此心则同龟毛兔角】

如果前尘灭了——不是常有,是刹那生灭。则随着它的心也一起变化而灭掉。


如果没有前尘——前尘在下刹那已经灭了,那按照阿难的执著,心就变成了龟毛兔角,法身也变成断灭。



其谁修证,无生法忍

【其谁修证,无生法忍】

到底谁能修、谁能证呢?无有人修证无生法忍了。


这里有一个正反辨。阿难认为执著对境、分别感受的心,就是真心。佛陀为他剥离,如果前尘不存在,剩下的是什么?就是独头意识,难道独头意识是真心吗?再次分析,独头意识只是对前尘影像的执著。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但如果认为独头意识是真心,那分析其对境:真正的对境是来源于前尘的色声香味触,是刹那生灭的。既然前尘没有,心就没什么能缘取的,既然无法执取,心就变成了龟毛兔角。那谁来证成得法性,谁获得无生法忍,谁来修道?


就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阿难认为正在分别的心是真如心。佛陀分析:对境前尘灭时,心也灭了。能所互相观待——对境灭,则没有能执著对境的心,那你的心在哪里?


本来我认为对境有,所以心有。但佛陀观察对境没有,心也就没有了。既然心没有,那心的本体到底是什么呢?


章嘉国师在翻译藏文《大藏经》时讲,如果离开前尘,还有一个执著对境的分别心,这颗心因为离尘的缘故,则成为无实法。心若成为无实法,前面的尘只是影像而已。影像也是无常变化,心则变成龟毛兔角,法身则有断灭的过失。那谁修无生法忍呢?


我们一般是观待对境而执著有境。佛陀观待对境没有,所以有境也没有。反过来破斥我们由心而住的实有执著。





大众知非无辩



即时阿难,与诸大众,默然自失。



因为佛陀宣说无常的心不是真心,真心不观待对境,它是常乐我净的大无为法。此时,与会大众默然,哑口无言。好像什么分别念都失去了,被棒呵住了,觉得很稀有。


一般大众此时有两种想法:一是彻底迷糊、自失了;一是有所觉受,有所感应。因为心性无法用文字表达,再无法争辩。默然自失更多地表达了一种内心相应,被棒呵而获得觉受的自失状态。



佛告阿难:世间一切诸修学人,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是故汝今虽得多闻,不成圣果。



世间一切诸修学人,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

【世间一切诸修学人,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


世间一切修学人,虽有人已现前九种禅定,却没有得到漏尽的阿罗汉果位,皆因执著生死妄想。只要是轮回中的四禅八定,仍属三界,没有认知心性。


世间四禅八定——四禅:初禅获得“离生喜乐地”,二禅得“定生喜乐地”,三禅得“离喜妙乐地”,四禅得“舍念清净地”。


八定:由四禅天的定,加上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


九次第定:在八定的基础上,加一个灭尽定——灭尽受想心所。有的说,八定中包括了前四个(四禅),九次第中包括了八个(八定)。



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

【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

所以这些人仍然执著心的实有存在,执著生死心,以此误为真实。阿难你现在虽然多闻,但应修法生起正见。有的人虽修四禅八定,但无有正见,也无法获得涅槃,无法出离生死。


这就是不得涅槃的两种情况:一种有是有闻无修,一种是有修无见——更严重一点,就是盲修瞎炼。


如此,无法获得阿罗汉果,无法出轮回二边,无法摧毁二障四魔,无法成为出有坏。阿罗汉就是出有坏,藏语“扎炯巴”,即解除一切颠倒。这就是世人的情况。






显示所遗真性令见如来藏体

01

阿难舍妄求真

1、悲感痛悔



阿难闻已,重复悲泪,五体投地,长跪合掌,而白佛言:“自我从佛发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无劳我修,将谓如来,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虽身出家,心不入道。譬如穷子,舍父逃逝。



阿难听闻之后,再次哭泣,并五体投地,长跪合掌,表达自己的本心(有点像表白):自从我跟随佛陀发心出家,一直侍奉佛陀,被佛威神之力感动。心中常常思索:是否自己不必辛勤修行,将来佛陀一定会赐予我大智慧和大定力的。


这是很多人想要寻求的捷径——我就跟着上师,不用修。或者我就当上师的侍者好了,不用修行。



不知身心本不相代

【不知身心本不相代】

我不知道我的心与佛陀的心不能互相代替。当然亲近佛陀善知识,会获得很多成就的机缘,但自己要与法相应,自己修行才能悟。


失我本心

【失我本心】

就失去了认识本心的机会,坐享其成,天天等着天上掉馅饼。


心不入道

【心不入道】

身虽出家,心不入道。没有精进心,没有求真如心,而不入道。


譬如穷子,舍父逃逝

【譬如穷子,舍父逃逝。】

如同富人家的儿子,舍弃父亲的财产,情愿出走变成穷人,非常颠倒。



“今日乃知,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



今天阿难才知道:我虽多闻也无用,我一定要修,如同食物再美妙,不吃不能饱。


《华严经》云:“终日数他宝,自无半分钱,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


2、表迷求示


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缠,良由不知寂常心性。惟愿如来哀愍穷露,发妙明心,开我道眼。”



阿难祈请:世尊,我等如今被烦恼障和所知障缠覆,主要是由于不知寂灭、恒常的心性。惟愿世尊哀愍我们这些可怜的众生,启发我们微妙明心、开启道眼。



哀愍穷露,发妙明心

【哀愍穷露,发妙明心】

穷,没有法宝。露,没有栖息之地,露天而睡。意为无有安身立命之处。也指无有楞严定为“穷”,无有楞严法为“露”。


我等众生缺乏楞严大定,功德匮乏,如同赤身裸体一般。祈请佛陀要开我等道眼。


02


如来极显真体


1、光表许说



即时如来,从胸卐字,涌出宝光。其光晃昱,有百千色。十方微尘,普佛世界,一时周遍。遍灌十方所有宝刹,诸如来顶,旋至阿难,及诸大众。




佛陀从胸间涌出无量百宝光芒,卐字有百千种颜色。卐字,在汉传和藏传有不同的写法。汉地是左旋,藏文是右旋,主要代表吉祥万德庄严的符号。当佛陀胸间出现卐字时,代表功德圆满,吉祥顺成,增长成熟,具喜乐之相。


卐字放光后,接下来显示真心。


由胸中卐字,表示以心印心,万德庄严,功德圆满之意。整个卐字,不仅照娑婆世界,而且照十方微尘、无量佛国。


此时,从如来顶遍至十方,回旋到阿难及大众顶上,从卐字宝光,能摄持一切众生,上至诸佛,下至阿难及所有众生,开示如来心性。


卐字表达涌出宝光,是要表示佛陀要表现自己的根本正智,开示于大众。



告阿难言:吾今为汝,建大法幢。



佛陀告诉阿难:现在要为你树立大法幢了。

什么大法幢呢?首楞严王三昧定大法幢。



亦令十方一切众生获妙微密,性净明心,得清净眼。



大法幢可以摧毁一切邪魔。不但为你,也为十方一切众生,展示如来最微妙藏心真如之本性。


这个藏心真如,众生个个本具,但要经如来展示,所以称为微妙密性。


众生得知此微妙密性,可获得清净眼、得无上智,相应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


真正树立法幢的内容,我们明年学习。


以上学完十三节课的内容,是个很好的缘起——树立大法幢,愿佛法兴盛,众生都获得明性的觉受。






所执七处咸非

(七处征心)

1、为什么要证得无生法忍?

2、如果认为能分别、能执著、能推断、能明觉的“知性”就是心,有何过失?

3、万法唯心,心是不是实有?为什么?




文字  | 宝贝组合

排版  | 一心一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