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义慧剑》讲记 第10课
庚四、不依心识而依智慧
前后是有次第的,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句、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前面我们已经讲到了关键的地方是了义,从这里出发,只有连接了了义才能通达第四个,因为第四个是根据了义而来的。如果你错乱了次第是不行的。
一定要依止了义,依止了义的方式有两种,此处其实已经无限接近实相了。虽然无限地接近实相,但是对了义法的态度或者你对了义法的认知有两种:第一是依靠心识来认知了义,第二是通过智慧来现证了义。应该依止哪一个?和前面一样,对于我们来讲,刚开始要用心识去缘了义的总相,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知道用心识缘的了义不究竟,所以我们一定要追求通过智慧来现证了义。虽然是了义的,但是以分别识去缘和以智慧去缘,完全不一样。如果用分别识去缘了义的法界,那么只能叫总相;如果以智慧去缘,就叫各别自证。哪一个更究竟?当然是依智不依识了。
我们在实修了义的时候,暂时肯定是要通过心识去缘了义,这一点毫无疑问。凡夫人如果不用心识去缘了义,根本就没有其他的办法,没有圣智怎么可能不用分别识去缘?但是我们要知道这是不究竟的,不应该满足于通过词句、分别二取心实修了义。我们的分别识是能取,了义是所取,不依靠二取分别心去缘了义法。
“而依无二智”,应该依靠无二智,我们一定还要在这个基础上趁热打铁,更进一步去证悟无二智。应该有这样很明确的思想和途径,因为我们已经接近实相了,所以不应该满足,我们要继续的观修。
上师也给我们讲了悟入无二智的窍诀和资粮,还有它们的障碍是什么,比如修金刚萨埵忏悔、修曼扎积资、修上师瑜伽强烈的祈祷,通过这些修法帮助我们现证实相。因为有时我们修了义突破不了,就只有依靠信心去祈祷上师了,通过上师的加持强力地证悟。从分别念一下子过渡到无分别智还是有难度的,所以我们要经常修福报,不断地圆满资粮。虽然我们通过分别心积累资粮还是一个戏论,但毕竟这是顺缘,如果你的福报深厚,就比较容易突破障碍,罪障很少也比较容易证悟实相。因此我们要多管齐下,一方面通过教理不断地闻思,对于了义的教法非常熟练,再通过积资净障、祈祷上师,或者修持生圆次第、大圆满等法要,强制性地安住,在这个基础上就可以趣入无二智。
所以这个次第很明显,通过依法不依人到达依智不依识,对了义的法不应该满足于依靠心识去了知,而是应该发愿用智慧去现证才对。
“有缘”的“缘”字是什么呢?不是有缘的弟子等缘分的意思,此处的缘是缘取、执著的意思,有缘就是有执著的意思。什么是有执著的本性呢?分别识,我们的心识就是有缘的本性,即有执著、缘取。“二取自性心”,有能取也有所取,我们的心能够取外境叫做能取,所取就是我们的心所取的对境。有些道友可能不懂二取是什么意思,这是佛教的术语。
“二取自性心,彼缘彼虚妄”,不管用二取自性心缘什么,缘瓶子、缘瓶子的空,或者缘光明、缘了义、缘有实无实,只要是分别识在缘,“彼缘彼虚妄”,怎么缘都是虚妄的。你说我缘的是应成派的大空性,对不起!这还是分别心,只要是分别心就是虚妄的,因为是二取心就是虚妄,只不过这个二取心靠近于实相,而并不是说其本性就已经是实相了。
所以分别心有靠近轮回的部分,也有靠近实相的部分。我们现在通过分别心去闻思中观或者学习甚深的教理,其实是随顺于实相,随顺于解脱道的,但还不是实相、解脱道,也不是纯粹的分别心,这要分清楚。
有时候我们说,我们是分别心没办法现证实相……虽然没办法现证实相,但是可以随顺于实相修行,这是可以有的。但是我们说我缘的是实相就一定是实相的心,这也不一定,我们的本质是分别心,但分别心可以去缘肮脏庸俗的法,也可以去缘世俗菩提心、究竟实相,这样一缘就靠近、随顺、相应了,它有这样的功能。
“彼缘彼虚妄,不证法性义”,如果我们不能突破,就不证法性义。有时我们通过分别心产生了一些小小的感应,比如有一天打坐很舒服,就觉得不得了了,今天是不是要证悟空性了?如果只是分别心的话,那永远只是这样的状态。我们绝对不能以此为足,在没有真正的现证之前,得到了一点感应,真正来讲如果不注意就会成为歧途,在很长的时间当中原地踏步,落入这样的陷阱里面。所以在没有现证之前,无论产生什么感觉,缘什么法都是虚妄的自性,因为其本性是分别心,所以得到一些小的感应没有什么,不能执著它。
“缘有实无实”,不管我们执著有实法、柱子瓶子,还是执著无实法、无柱无瓶,或者柱子瓶子的空性。“缘二缘非二”,“二”即有无。“非二”即非有非无,不是有边不是无边,我们感觉这是不是就是大空性了?“缘非二”,如果你认为有个非二的对境而缘非二,“如何缘亦缘”,怎么缘也是缘,即便是应成派的观点也不能执著,就是说空性也空,大空性也空,乃至于认为大空性空的心识也是空的。像这样不能有任何的执著,一点点都不能保留,只要保留了一点就是属于戏论、执著。
我们学习中观,对所有的法都要不留情面地破掉,连佛智也要破。为什么呢?不是说我们的能耐大到可以把释迦牟尼佛的智慧也破掉,而是说我们分别心面前出现的所谓佛智的概念要破掉。因为现在已经不是成熟根机的阶段了,已经是要趣入实相的阶段了,情况已经不一样了。刚开始的时候当然不能破,刚开始是建立建立再建立,比如建立对佛的信心和我要成佛的思想,然后为了成佛不断地积资净障,在初级阶段必须要建立。但建立了一定的时间,时机成熟了,可以进一步趣入实相的时候,对于这些方面要知道是无自性的,不能再执著了,但是你刚上来就不执著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修法的次第我们要反复学才不会搞混,否则刚刚学习的时候会非常困惑,有时说有,有时又说没有,今天建立了,明天又破了,到底有还是没有。其实佛是最清醒的,其他的道友学得也很清醒,知道这是在讲什么,但是如果我们没有好好学就会搞的很乱,一旦理顺了之后,就永远不会乱了。就是这样的一种自性。
就像有些地方说只要你学会了游泳,怎么都不会忘记,再也不会沉到水里去一样,只要你懂了之后,虽然有时忘了词句,但是思路很清楚,知道这是什么状态下讲的,那是什么状态下讲的,只要按照这个修法去做就行了。
在二转法轮的时候,永远不能建立任何法,什么法都不能建立,它是破因,必须一破到底。如果认为二谛、空性需要保留,如来藏不能破,对不起,什么都不能保留,只要一保留,“如何缘亦缘”,缘有实也不行,缘无实空性也不行,缘有无不行,缘非有非无也不行,你缘什么法都是执著,只要缘取就是魔境。
这是广义的魔境,不是指着魔了,变成波旬了。这里的魔境是广义的,只要是不相应于实相的,只要是分别念的状态都可以称之为魔境。尤其你执著的时候就称之为魔境,因为虚幻、不真实。“魔”是障碍的意思,你执著它就是障碍,障碍什么呢?障碍你趣入于究竟的实相,障碍你从凡夫到圣者,这不是魔是什么?如果你不放弃它,它就会成为障碍,障碍你趣入圣行,按照了义来讲就是魔境。
“此乃经中说”,这在了义的《般若经》、《宝积经》等佛经当中讲了很多。
二转法轮下手一定要狠,不要保留任何东西,只要我们掌握了正确的方法,没有什么可怕的。因为破的是我们的分别智,破的是第六意识前的概念,根本影响不了也破不了佛的智慧。我们不用担心,完了,释迦牟尼佛没有智慧了,我今天破了佛智。永远不用担心这个,我们破的永远只是我们分别识面前的概念。我们对于佛智的错误认知需要破,真正证悟之后就不需要破了。
从这方面而言,什么都要破,即便是空性的概念最后也要破。但是破的时候要有次第,先破有边,再破无边,否则一下全部破完了,都不知道为什么要破。
这些在佛法当中越学越会知道,自续派讲的很有必要,应成派破自续派的观点很有必要,三转法轮宣讲如来藏也很有必要,这方面一一去学的时候,就会对佛法的道理越来越欢喜,越来越产生定解,非但不会一头雾水,而且越来越清楚,就像云开雾散一样,而不是越学越钻到大雾里面,最后不知道在哪里了。
刚开始学佛法的时候,就像钻到雾里去了一样,不知道这是哪?这是二转法轮还是三转法轮?到底是破还是立?一头雾水。当你再学下去,雾就散了,越学雾散的越多,最后雾会全部散开,一看这么清净!但到了这一步还不行,这还只是分别念的清净,必须要通过无分别智让它更加的清净。这就要依智不依识,目前只是见解上的清净,在观念上理清了不会再有雾水,但是分别念本身还是在雾当中,虽然你认为出来了,但还是在雾当中。
就像好几层梦境,你觉得你醒了,其实是从第三层梦中醒来,你还是在第二层梦中,还要进一步地从这层梦中彻底醒来,这就必须要依智不依识。现在自认为见解很纯净,觉得云开雾散了,好像对于有部、经部、唯识、中观、密法、显宗、光明、智慧、中观体系、如来藏体系都很清楚,但还是在缘取当中,从分别识的本身来讲仍然是在雾中,这就必须要通过依智不依识,彻底地从最后一层梦境中出来。
“依凭何破立”,不管依靠什么破什么立,即便我们遮破了有实法,建立了无实法;遮破了显现法,建立了空性法;遮破了客尘法,建立了如来藏,不管怎样有破有立,“无法坏所缘”,这些破立都无法毁坏所缘,还是在缘取分别当中。无论是观现世量还是因明,只要还在破立当中,依靠这个理论作为基础可以,但是单单通过它来证悟实相是不行的。还有通过词句、分别念也不行,必须要真实地离开这样的状态。
以前讲过很多修法,比如四步境界、生圆次第、上师瑜伽等等,都是让我们冲破最后的迷雾,前提是我们的条件要具足。如果你的见解很深,再通过这些法要去观修,很快就可以成就了。
怎样才能解开所缘呢?“见无破立解”,最后真正能够现证无破无立。首先见解上了解无破无立,再在修行上再现证无破无立,没什么破的也没什么立的。开始的破和立很有必要,破显现立空性,是因为我们要通过空性的思想去远离实有的思想。最终我们要知道,见解圆满的时候没什么破立的,应该安住在无破无立当中。
离开了一切的所取、能取之后,自然的智慧自然而然就会显现出来。为什么呢?因为按照了义的教法来讲,所有的众生本来离戏、本具光明。为什么不现证呢?就是因为能取和所取,但是能取和所取的厚度不一样:现在我们耽著的世间法,就是最深重的能取所取;有些是逐渐轻微的,比如开始知道一切万法是无常、刹那生灭,虽然还是能取所取,但比刚才的轻微多了;然后知道一切是唯识所现,虽然还是能取所取,但是已经慢慢出来了,变得更轻;最后再把唯识破掉,安住在空性中,这还是能取所取,但已经开始接近于究竟的无能取所取,因为佛法的教义本身就是告诉我们没有能取所取,虽然现在我们的心还在能取所取,但是知道了心识本身是无有能取所取的;然后再告诉我们大离戏、如来藏。
真正障碍我们自然智慧的就是能取、所取的分别念,但是能取、所取分别念本身的厚度不一样,所以我们要通过不断地学习、观修,让能取所取的力量越来越弱,所执著的东西越来越细微。首先最粗大的对我们伤害最大,直接导致了轮回,然后越来越细微,最后到了通过我们的心识来修了义的时候,二取已经很细了,然后通过修行的力量再进一步就可以突破,最后最细微的通过心识缘取了义的部分也没有了。离开了最终的能取所取之后,自然智慧自然而然就会显露。为什么会自然显露?因为它本来就有,只不过被你的二取分别障碍住了,所以当所有的能取所取都没有了,为什么不显露呢?一定会显露的。
这时我们就知道了,我们现在所修学的理论、体系、纲要就出来了。为什么要有四宗或者显密的次第、依法不依人乃至于依智不依识?为什么我们要生起出离心、修持菩提心、空性等等?这些都是慢慢地让二取的力量弱化,最后到消亡,这是在一个大减法当中慢慢去减掉的。也许减到最后就突飞猛进了,减法一下变成除法了,开始加速了。
这种状态就是我们现在的分别心在障碍而已,学到最后就会知道,分别心的障碍本身就是假立的,我们不需要那么担心,也不需要那么忧愁,因为无论它的本性再怎么显现,障碍还是无自性的。只要了知了这个,基本上就有把握了,心就不会慌了,就有了安全感。
我们找到根源了,现在只要一步步去做,就像已经把这个贼堵到房间里了,反正只有几间房子,一间间去搜一定能抓到,已经有了把握,不会太慌张了。以前不知道在哪里,他满世界飞,你满世界追,现在知道他在哪个地方落脚,把他堵在里面了,虽然还没有抓到,但是已经快了。
我们学习了义的教法,最后就会知道无论分别念再怎么厉害,它的本质就是佛性,如梦如幻的,知道之后他的信心、勇气就有了,自信心也出来了,他就不会像以前那么慌张,而是有条不紊地做。我知道你在这儿,现在我要再观察一下,看一下上师讲的证悟空性实相的条件还有哪些没有圆满的,我就按照上师的指引,慢慢地一步步地落实,忏悔、积资净障、上师瑜伽等等,做了之后肯定会现前的,越修肯定障碍越少。
“遮诸四边戏”,遮除了四边戏论,“此说殊胜智”,所显露的就叫殊胜智慧。四边的戏论,所有的二取分别念都在里面,如果把二取分别念、四边戏论遮除了,最殊胜的智慧一定会显露出来。
我们在证悟之前,没有通过智慧去现证了义的时候,“如盲前日色”,就像一个盲人看不到太阳,也看不到太阳下面的色法,“凡夫前未见”,凡夫人也从来没见过一切万法的实相。对从来没见过的东西,“如何思不知”,无论他怎么开动脑筋,把头想大、脑子想干,就是不知道什么是实相,在没有证悟之前永远没办法通过思维来了知。“凡愚皆生惧”,凡夫人就生起了畏惧心,因为他们对于离开戏论或者一切万法的空性等,完全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想也想不通。他对于离开一切戏论,最后一切佛、众生都不存在这一点非常畏惧,尤其最害怕的是我没有了,他感到非常恐怖。
开始很恐怖,然后慢慢学了之后可能不太恐怖了,他知道这是需要的,但还是没办法了悟,最后通过不断地加深见解修行,慢慢去领会它。
破诸边之理,
上师窍诀力,
如得目自见。
就像盲人看不到太阳下的色法,再加上畏怖,怎么办呢?是不是完全没有办法证悟呢?也不是。
“然依真圣教”,应该依靠教证,“破诸边之理”,依靠理证,“上师窍诀力”,通过窍诀力,“如得目”,好像得到了眼睛一样,“自见”,有了眼睛自然而然就会见到日光下的色法了。
所以是不是完全没办法现证呢?不是。虽然我们在证悟圣地之前都还是分别心,但分别心本身也不一样,虽然都是执著,但是执著的方式也不一样,有些是随顺于轮回的,有些是随顺于解脱的。我们现在首先要依靠真圣教来闻思,通过闻思《般若经》、《中论》、《入行论》等的教义,“破诸边之理”,然后通过圣教当中给我们讲的远离诸边、破一切戏论的理证,一步步推理,我们了知之后有了一定基础,有了见解之后,再加上殊胜上师的窍诀,上师给我们传如何修空性、密法等窍诀。除了修持这些之外,其他积资净障等方法也包括在圣教、诸边里面,尤其是窍诀力中,比如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可以很快积资净障,或者修行时通过什么摄持最快等等,或者怎样通过上师瑜伽、祈祷上师的方法得到现证,这些都是窍诀力。把这些圆满了之后,“如得目”,最后就像得到了眼睛一样。“自见”,就像盲人见到以前了从来没有见过的色法那样,我们也可以见到以前从来没有见到过的,一直跟随着我们的实相。
尔时得品尝,
佛法甘露味,
百倍信喜眼,
专注佛智身。
那时真正可以品尝到佛法最殊胜的甘露妙味,在品尝完之后,已经现证了,“百倍信喜眼”,他通过百倍的信心和欢喜的眼睛注视着佛陀的智慧之身。字面上的意思似乎是一直用欢喜眼看着佛陀一样,其实这里的佛智身就是指实相。这个实相在哪里呢?不是说我要看释迦牟尼佛的智慧身在哪里,不是这个意思。你自己安住的状态其实就是佛的智慧身,就是通过信心和欢喜心专注于自己的本性。因为现在我自己已经现证了义了,虽然我现在的佛智身可能只是初地的证悟,还不圆满,但是已经属于佛智身的一部分了,如果再进一步把所有的障碍清净之后,就可以现证佛陀一样的智慧。
还有一种理解,初地之后可以见到佛的报身,也可以说是佛陀智慧身的意思。
于此诸正法,
究竟归等性,
得无说确信,
说无尽法藏。
“于此诸正法,究竟归等性”,这时一切的正法在究竟当中都归于平等,那时都证悟平等了,众生和佛、轮回和涅槃、高贵和贫贱、快乐和痛苦等等都是安住在平等当中。凡夫没有证悟平等,看到这些差别就会生分别,这是好的,那是不好的,我要得到这个,不要那个,开始生分别,然后产生烦恼开始轮回。
因此证等性息灭烦恼和没有证等性生起烦恼是相对的。为什么我们会生烦恼?因为我们没有证等性,证悟了等性就不会生烦恼了,因为知道这是平等的,没有高低、好坏、痛苦快乐,如果没有这些分别念,就不会有执著烦恼,没有烦恼就不会造业,没有业就不会轮回。而且自己知道之后再去把这些告诉别人,这就是利他了。
“得无说确信”,最后获得了“无说确信”,不需要讲,也不会急于向别人证明自己证悟了什么状态……。他知道这没有什么分别念,也没有什么可讲的,虽然没办法说,但是内心通过各别自证,完完全全确信这是万法的实相。
“说无尽法藏”,他获得了无说确信,证悟了空性实相之后,完完全全可以宣讲无尽的法藏,他的能力、口才、智慧源源不断地生起,可以针对不同众生的需要宣讲无尽的正法。成佛之后就会像释迦牟尼佛一样三转法轮,或者宣讲三乘、五乘、九乘等妙法,这方面有非常大的必要性。相当于也告诉我们,如果证悟了了义之后,就可以获得这些殊胜的功德。虽然我们现在还没有证悟,但是也应该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得一种动力,产生欢喜心。尽管现在可能很痛苦、很烦恼,有时也会想退,但是我们学了这个之后,也会觉得没什么,应该坚持突破这些阻碍,因为最终来讲,只要坚持不懈一定可以通过殊胜的方便获得证悟。
这节课的内容特别殊胜,希望道友们下去之后,要不断地思维,为了证悟不断地积资净障。
今天我们课就讲到这个地方。
扫码下载原文及音频资料